书城计算机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第三辑)
8919200000029

第29章 研究生专栏(5)

(二)作者性别与论坛主帖情况的交互分析跟帖

1.不同性别在跟帖中的参与度

按照对310个主帖的跟帖的等距抽样计划,原定抽取跟帖数量为1275个,但是在具体抽样过程中,有58个跟帖被连同主帖一起删除,实际获得跟帖为1217个,其中“天涯杂谈”的跟帖为693个,约为“猫眼看人”的1.3倍。

综合两个版面的数据来看,跟帖作者中的女性比例略低于主帖作者中的女性比例(表5)。在“天涯杂谈”的全部跟帖中,女性ID发布的跟帖为107个,占跟帖总数的15.4%,低于22.6%这一主帖作者中的女性比例;在“猫眼看人”上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女性发布的跟帖占总跟帖数的5.7%,高于主帖中3.9%的女性作者比例。女性在“天涯杂谈”上更倾向于成为讨论的发起者而非参与者,并且数据显示,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公共话题主帖的讨论;“猫眼看人”上的女性ID总样本量较少,但是数据表明这部分女性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意愿较强。

另外,当对跟帖最低字数加以限制的时候,即剔除部分“水帖”之后,女性跟帖所占比例出现了上升趋势。在超过30字的跟帖中,“天涯杂谈”与“猫眼看人”的女性跟帖比例分别上升到了20%和7.5%。

在超过100字的跟帖中,“天涯杂谈”的女性跟帖比例继续上升至21%,而“猫眼看人”的女性跟帖比例则下降为1.7%。

在BBS版面讨论中,部分主帖作者会持续参与自己发起的讨论,这一现象在“猫眼看人”上更为明显。而在两个版面上,男性均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将讨论维持下去的意愿,不过,男性往往以简单的“顶”自己帖子的方式来试图赢得关注,而不是通过与反馈者的深入交流;而女性中几乎不存在“顶”自己帖子的现象。

2.不同性别的跟帖与讨论话题的相关性

女性在遵循主帖话题和与前文保持关联方面的比例均大幅度超过男性,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更注重遵守规则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性格特质有关。

3.跟帖作者与其他ID的互动性

为了测量跟帖作者与其他ID的互动程度,研究界定了“是否指向其他ID”这一变量在跟帖中明确地提到其他ID,或引用某ID帖子并在自己撰写的内容中出现“你”、“这位××”等字样的,均可视为有明确的谈话对象。同时,为了观察两性在讨论中的文明程度,研究者对存在辱骂其他ID、某公众人物或某类人物现象的跟帖亦进行了统计,但是并未将没有明确人物指向的感叹性不文明用语,如“TMD”之类归入辱骂类帖子。

单从“是否指向其他ID”这一方面来看,女性比男性更为注重与其他ID的交流,这和两性对主帖话题的遵守情况相同。但是加入了“是否辱骂”这一变量之后,形势则略有所改观,女性在“指向其他ID”并且“辱骂”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尽管女性“指向其他ID”并且“非辱骂”的比例依然高于男性,但女性“辱骂”帖在全部女性跟帖中的比例超过男性的这一比例,女性在注重互动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被非理性这一劣势所抵消。

4.不同性别的作者提供的实质建议

在全部跟帖中,具有以下三种特点之一的即被归入“为公共事务提供实质建议”的帖子:(1)结合对社群规则的引用和分析,对公共事务发表见解;(2)在遵守现有社群规则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3)通过清晰的论据和论证,提出改变社群规则的建议。

在“猫眼看人”和“天涯杂谈”上,具有这类属性的跟帖数量极为有限,仅占全部帖子数量的3.7%;其中,提供实质建议的女性跟帖占全部女性跟帖的5.9%,但女性的建议帖主要是“在遵守现有社群规则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研究结论

对“天涯杂谈”和“猫眼看人”的数据分析基本证实了“参与BBS上关于公共话题的讨论的女性在数量上低于男性”、“参与讨论的女性网民与男性网民关注的话题领域存在差异”两个假设。现阶段,男性依然是这两个BBS版面上的主要发帖者,而且在更具政治性的“猫眼看人”版面上,发帖者中的男性比例大于90%,这一比例又超过了“天涯杂谈”,同时,在女性发布的帖子中,公共话题所占比例低于男性发帖中的公共话题比例,女性关注的公共话题领域也少于男性的关注领域。上述现象之间具有一致性,均证实了女性网民群体对通过BBS讨论公共事务这一行为的参与度较低。

“参与讨论的女性网民与男性网民在讨论中表现出的公民行为能力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在“发言与讨论主题是否相关”、“是否能与其他ID互动”、“是否能为公共事务提出解决方案”三方面,女性均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女性“辱骂他人”的比例却超过了男性,辱骂其他参与讨论者的比例也很高。就整体情况来看,二者在参与讨论的行为方式上各有所长,女性在遵循话题范围、提出实质建议方面显得更有优势,而这两点可能对讨论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由于本研究中的女性样本数量只占整体样本的极少数,这部分女性网民对整体女性网民的代表性较弱;如果对女性比例较高的BBS进行类似统计,两性网民体现出的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可能又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了女性网民较少通过BBS讨论公共事务,但是目前还未能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可能降低女性网民参与度的因素有:(1)由于上网时间有限等因素,女性对BBS的整体使用水平较低;(2)对公共事务缺乏兴趣,没有参与意愿;(3)由于在版面上得不到积极的反馈,曾经参与讨论,继而退出。前两种因素分别属于数字鸿沟与刻板印象的内化问题,存在一定的检验困难,而第三种因素则可以通过分析BBS版面上的互动过程而加以检验。现阶段,BBS这一看似自由的讨论形式并没有像乐观主义者所假定的那样,彻底解决公民参与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使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捷径并不存在,社会性别的桎梏仍然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慧英主编(2002),《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刘华芹(2005),《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3]宋颖(2007),《女性BBS对女性发展空间的影响》。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第9-12页。

[4]吴华(2002),“女性网络用户信息活动调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13-16页。

[5]赵莉(2007),“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6-48页。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引自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Whether the Internet eliminat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ivic engagement?The explore on discussion layouts of BBS from“tianyazatan”and“maoyankanren”

Teng Xiaoyan Yang Bochu

Abstract:“tianyazatan”and“maoyankanren”are famous BBS layouts with different styles in China.Through counting the gender distribu‐tion of users and the posts of users from the two layouts,this study made an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civic engagement by network i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Researchers made quantify statist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from 310 main posts and 1275 following posts on the two layouts toob ser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vicengagement in action and capacity with users of different gender.There sults showed that Maleusers account for absolute advantage both on the over all quantity and the number of topic sinitiated.However,the two genders have tw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sat the capacity of civicengagement.Femaleuserst end to follow thema in post with the o‐riginal topic and interact with others.Maleuserstend to continue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s initiated by themselves.The posts ini‐tiated by male users always gain moreattention.

Keywords:network,civicengagement,tianyazatan,maoyankanren,Gender

三种互联网社会软件对个人社会关系建立的作用比较

范博阳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建立和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它提供的各种各样功能相似或相异的社会软件对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弱连接的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对互联网上三种常用的社会软件——IM、SNS、BBS的不同传播特点、传播模式及建立不同紧密程度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比较,最终得出结论:IM更适合建立小规模、较紧密的连带关系;而SNS更有利于建立大规模的连带关系,对弱联系的建立比较有帮助;BBS虚拟社区比较松散、游离的状态使得在其中建立大规模的紧密连带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

关键词:BBS,IM,SNS,社会关系,弱联系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无形资产,促使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和维护。互联网提供了平等的互动模式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得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之间建立相互联系成为可能。而且,它扩张了社会交往,丰富拓展了人们管理社会关系的途径。但网上的社会软件各式各样,功能和特点不尽相同,对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和影响也各有特色。

一、理论基础

本文的核心理论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他(1962)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的产生;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2000)。

媒介不是消极、静态的介质,它可以对使用它的人们产生积极、动态的反作用。它不仅可以决定信息内容的结构方式、清晰度和媒介效果,还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处事风格甚至性格和习惯。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在人们的适用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塑造其建立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态度。

在社会关系理论方面,采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Granovertter)在《弱连接的强度》(TheStrength of the Weak Ties,1973)一书中提出的强联系(Strong Ties)和弱联系(Weak Ties)的定义。他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与他们的关系比较稳定但传播范围有限,这种关系被称为强联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者更广泛却较肤浅的关系,称为弱联系。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发现,对一个人事业关系较密切、帮助较大的社会关系常常是弱联系。因为它有着相对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二、衡量标准的建立

BBS、IM、SNS是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的社会软件,拥有大量的用户。但他们对于人们建立维护人际关系的功能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通过BBS、IM、SNS的具体功能和特性的分析,从为建立连带关系提供的便利性和可能性的角度,试图描述人们利用它们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过程,并进一步得出三者分别适合建立与维护何种规模的社会关系,对何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最有效、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