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第三辑)
8919200000024

第24章 观点(18)

(三)实名制后的敏感议题敏感程度呈逐渐恢复趋势,但平均敏感程度较低

以上研究中所得的历史版与论坛版两年的敏感议题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议题(N1=30,N2=30)进行用户敏感程度评价测试,整体测试的平均信度(Cronbach"salphas)分别为0.818、0.867。研究将敏感议题的测试结果按照时间进行重新归位统计,发现敏感信息的敏感程度虽然振荡度很大,但是恢复稳定的速度较好,故证实了H3假设。然而由于这部分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时间跨度却相对较大,因此在研究中能够代表每一段时间的敏感议题样本量则较小,虽然反映了敏感信息的敏感程度有恢复的趋势,然而为了更好地反映敏感程度的恢复程度(即恢复的准确度),研究重新采用了以年为单位的整体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后发现这两个版块中的敏感议题在实名制后的平均敏感度明显要弱于实名制前的平均敏感度,即说明敏感程度的稳定准确度目前而言并不理想。

历史版在实名制前的敏感议题有众多涉及到意识形态及民主制度的内容,平均敏感程度普遍偏高(介于比较敏感与敏感之间,偏向敏感)。然而实名制后,虽然敏感性的议题呈逐渐恢复的状态,但是敏感度普遍较低(介于有点敏感与比较敏感之间,偏向比较敏感),在该部分研究中随机抽取的实名制后的18条敏感性议题中,只有两三条涉及到较敏感的政治内容与历史问题,其他的敏感性议题都停留在争论一些敏感性程度较低的问题上,如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等。

在对论坛版的研究中发现,由于该版块一直受到管理机构的严密监控,所以在实名制前敏感性议程便受到被动强制的监控管理,敏感程度一直较弱于历史版(介于有点敏感与比较敏感之间,偏向比较敏感)。实名制后敏感性议程虽然时有出现,但是敏感程度较低(介于有点敏感与比较敏感之间,偏向有点敏感),然而总体而言较之实名制前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四)随着实名制实施的时间推移,用户行为呈逐渐恢复状态

本研究发现,2005年4月刚实行实名注册制时该校学生普遍十分反感该项政策,因此在当时对BBS用户进行的调查中有较多用户表示了实名注册制对自身BBS的使用有影响。但在实名制实行半年后,研究再次对BBS用户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大部分用户则表示实名注册制对其使用BBS并无太大影响,这也就意味着BBS中大部分用户行为逐渐恢复到了常态。在实名注册制实行一年后,虽然用户的行为仍然继续得到恢复,但是恢复的幅度却小于第二次的研究。因此用户行为受实行实名注册制影响的振荡度虽然较大,但是在该制度实行半年后用户行为基本已经恢复到常态,即意味着稳定速度与稳定的准确度较为理想。从而这部分研究结果证实假设H4的成立。

本研究通过对“人均议题贡献率”(日均全站发文量/日均全站访问人数总量),即衡量全站人均发布议题数量以反映该站的活跃程度。

(Wu,2005)研究发现,该BBS的人均议题贡献率在实行实名制后的振荡度较大,但仍呈现出逐渐恢复的趋势,虽然稳定速度与稳定的准确度不甚理想,但是在实名制实行一年后恢复的过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便意味着该BBS的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虚拟社群的议题建设中。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站点为例,通过对实名注册制实施前后议题的敏感性以及用户行为的分析,揭示实名注册制的实施对BBS网络社群中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实名制的实施在一定时间内使得议题敏感程度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议题的敏感性在逐步恢复,用户的使用行为也在恢复。或许,善忘的社会大众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由于本研究考察的是高校的BBS,所以一种另外的可能理解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由于高校学生入学与毕业的变化,使得新进入实名注册制高校BBS环境中的学生并未经历实名制实施的过程,因此他们最初接触的环境即为实名制的环境,这种环境并不会使他们产生过分的反抗情绪,也因此并不会对他们的议题发言产生影响。

本研究中也存在着众多不足、待改进完善之处。一方面,由于影响社群内在行为变量过多,导致了这部分探索性研究只能确定部分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而无法完整地描绘出每个重要变量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实名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敏感议题的迁移问题,即很多议题从实名制的高校BBS转移到其他场所(如公开性的社会BBS等)。这些都会对本研究的最终结论造成影响,也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能更进一步对BBS社群内部的个体与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对议题迁移的变量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艾什比,张理京译(1965),《控制论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巴兰·斯坦利&;戴维斯·丹尼斯(2004),《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贝塔兰菲,L.(1987),《一般系统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江宜桦(2004),《政治社群与生命共同体: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5]帕克,R.E.(1987),《城市社会学》(宋俊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6]Tonnies,Ferdinand(1999),《社区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7]王雨田(1988),《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亚里士多德(1984),Politics,trans.ByCarnesLord,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

[9]伊斯顿,戴维(1998),《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0]俞可平(1998),《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Cannon,W.B.(1982),《躯体的智慧》(Thewisdomofthebody)(范岳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2]Barber,C.(1984),StrongDemocracy,Berkeley。

[13]Basar,Erol,郁贤章译(1979),《生物物理和生理系统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Research of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BBS Community- Taking Lily BBS of NJU as an Example .

Chao Nai peng  Zhou Yushu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the phenomenon in Chines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of implementing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 inBB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NJU Lily BBS ,by analyz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is subject as well as the behavior of users before and afterthe implementation , this study reveals real‐name registrationsystem"s impact on BBS network community .The study shows that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sensitivity of thesubject was decreased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sensitivity of thesubjects and the behavior of users is coming back.Key words :Network Community ,BBS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