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第三辑)
8919200000010

第10章 观点(4)

随后,广大都市类报纸媒体加入舆论中。广州《新快报》6月13日推出新闻——《上千孩子被卖山西黑窑河南公安向上级求助》,其内容主要来自网上。该文一出,同样是第一时间被大河网等几乎所有各大网站转载(http://www.dahe.cn/XWZX/zt/sh/zehr/jjxd/t20070614_1002000.htm)。上海的《新闻晨报》,广东的《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北京的《北京青年报》等紧随其后。一时间,“黑砖窑普遍雇用童工”,“上千万孩子被卖黑砖窑”,“劳监部门涉嫌倒卖童工”等成为各地媒体以及海外媒体关注的重点。就在同一天,新华网也发布了消息,并且在当天晚上,被拥有1000万用户的中国移动手机报晚报转载。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设立首页专题论坛,其相关链接大都指向贩卖童工等主题。

6月10日,央视《朝闻天下》首次报道了黑砖窑事件,其中完全没有提及引起轰动的河南《都市报道》栏目和网上400父亲寻子的帖子及相关舆论,而只是播报了5月27日山西芮城警方解救黑砖窑民工的行动。其中特别说明这是警方的一次解救行动。当其中一位警察询问一个孩子多大时,孩子回答说:“18岁。”(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70610/100210.shtml)此后,央视所有有关黑砖窑的节目都从这次警方行动开始说起。6月14日,媒体报道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亲笔作出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一行来到洪洞,对黑砖窑一案的查处进行督促、调查。至此,网络民意的汹涌,国家高层领导批示,山西、河南两地政府及时反应,全国媒体一致跟进,一场空前轰动的黑砖窑打击风暴就此展开。

六、结语

本文从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场域性理论出发,探讨网络传播中的场域性特点及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从对几个典型事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社会舆论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或者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互动的场域性。从网络新闻跟帖、社区论坛到个人博客,网络传播的场域影响了意见的发布(内容和形式)、意见的扩散和改变(渠道、网络和范围空间),以及意见和舆论所引发的社会关注、社会动员和社会效果。对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的考察,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正处于“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诚如谢新洲教授所言,“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信息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转型的推进器”(谢新洲,2008)。对互联网特性的把握和社会角色的规定,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2004),《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刘炎迅(2008),“十三岁女孩成网络玩偶”。《新世纪周刊》,第1期,第86页。

[3]桑德斯(1982),《社区论》(徐震译)。台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第427页。

[4]“上千孩子被卖黑砖窑做苦工400父亲网上求救”(2007年6月13日)。《新快报》。

[5]“王石关于赈灾捐款的回复:生命是第一位的”。引自http://news.dl.soufun.com/2008-05-15/1748606.htm

[6]“王石正式回应‘万科捐款门’向广大网友致歉(图)”。引自http://news.cd.soufun.com/2008-5-21/1766835.htm

[7]谢新洲(2008年7月10日),“从虚拟走向现实——互联网影响力调查”。《光明日报》。

[8]许静,辛亮(2007),“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北京论坛。

[9]中国互联网协会,“2005-2006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引自http://www.boqee.com/shuk/post/324.html

[10]赵泽洪,周绍宾(2003),《现代社会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261页。

[11]曾令辉,郑永廷(2008),“虚实场域交融与人的发展多重矛盾”。《社会科学家》,第4期,第117页。

[12]朱红军(2007年7月12日),“山西黑砖窑风暴被她点燃”。《南方周末》。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by field inter act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s

Xu Jing Xia Shaoang LitTong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field based on field theory i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ubli copinion by network field interaction.The articleini‐tiated by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communities,first examines the community and field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s;and then explore the field interaction,opinion expression and the formal of characteristics in opinions among the three mains tream network communications,in cluding traditional portals,BBS forums and per‐sonal blogs.It finally,explore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virtual to the reality by the field in teraction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by taking zhang"scase,contribution from wangshi and black Brick kilns event as examples.

Keywords:Network Communications,field interaction,publicopin‐ion.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冲突

王建磊

摘要:当前对新媒体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重点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产业链构成、战略方案等,有明显的实务色彩;二是分析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模式、内容生产模式、渠道控制、体制政策等,注重体系建构和学术探讨。然而,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均呈现众说不一甚至相互抵牾的情形,而多元的观点和理念也使新媒体的发展在现实中面临层层冲突。本文在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冲突予以关照,同时指出研究所缺失的两大层面。

关键词:理论困境,现实冲突,人文,受众当前对新媒体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重点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产业链构成、战略方案等,有明显的实务色彩;二是分析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模式、内容生产模式、渠道控制、体制政策等,注重体系建构和学术探讨。②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可按此分类梳理成两大类,不过在实际论述中往往有所交叉,或论述更为微观、细分的领域。

笔者以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告、电子杂志、网络视频和IPTV为个案梳理了部分核心期刊2007-2008年度的研究文章后发现,就整体而言,国内对于新媒体研究的状况,除了普及与介绍的一般层面,就是按照“现状-问题-对策”程式化的步骤和大同小异的表述在个别领域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甚至在对新媒体的定义、分类、内涵及外延的界定上也尚未达成一致。更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理论界在探讨新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时候,竟然把同样的因素一分为二地列在两个完全的对立面。比如,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便利的是制度和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同时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又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障碍;内容既是新媒体产业链上巨大的缺失,同时又是新媒体得以立足且具备自生能力的创新;技术是新媒体超越传统独树一帜的优势,同时也成为很多新媒体阶段性的瓶颈;还有人认为新媒体最大的阻碍在于赢利模式的不明晰,但恰恰有人认为新媒体已经找到了迥异于传统媒体的路子。这种“既是、又是”的思维模式本该落脚于完全一致或者递进的推理,但现在,非此即彼变成了“既此又彼”,这些多元的观点反而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失去原有的立场。

应该看到,多元的视角虽然有利于全面、平衡地认识新媒体,但盲目的多元或人云亦云将对整个传媒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同和消费环境的不同等因素,国内新媒体的发展和研究才面临着独有的现象与空间、困境与冲突。

一、学界与业界都面临理论困境

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下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定义: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业界,众多新媒体运营机构并非直接给新媒体下出各式各样的定义,而注重对其进行功能化的解读,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http://www.ccw.com.cn/itlianghui/htm2007/20071107_339546.htm)可以说,“有什么用”和“如何来做”是业界惯有的思维模式,而“如何赢利”则成为思考的落脚点与最终诉求。

以手机媒体为例,经营商总在探索有效的广告模式。比如应该“首先建立品牌信任,改变手机用户对手机广告的‘刻板印象’”(胡忠青,2007)。这是因为,手机广告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是观念问题,很多人将其认同为“垃圾短信”,或将一些垃圾信息错当为手机广告进而产生反感。必须要通过进一步努力匡正:“手机广告绝不是垃圾短信,垃圾短信是国家要治理的,手机广告则是为用户发布商业信息,同时也提供给用户需要的信息。广告商如果能做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广告推送给正确的人,手机用户的反感程度肯定会大为削弱”(匡文波,2007)。如今,当我们进入商业区时,就可接收到已提前编辑的最新商品信息;当我们用餐时,就可看到周围餐馆的预订和折扣情况;当我们刚下火车就能收到酒店预订、车票查询订购的服务信息,等等。当消费者把这类广告当做服务信息而欣然接受,手机广告也就逐渐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良性发展阶段。

再以炙手可热的视频网站为例,清晰的赢利模式是视频网站的市场化运作营销的基石,有了营销市场和商业利润,网络视频才得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业界普遍认为视频互联网的赢利模式将在2007年初见雏形,称2007年为视频营销年。目前视频网站清晰可见的赢利模式还是网络广告,同时网络广告收入来源又发生了革新:网站自有广告形式多、效果好;与内容商节目广告收入分成实现共赢(胡玲,2007)。而更多的运营商已经在“用打造媒体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策划,让网站上有更好的广告表现形式,并保证广告效果与现有的传统网络广告相比更具优势”(岳贵,2007)。

事实上,虽然有着清晰的思路与明确的理念,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都开始使用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但是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挂在口头上的也就那几家:YouTube,P2P为核心技术的视频网站,做内容的,最终的出路是卖掉;Google,强大的搜索引擎,几乎不自己生产内容,它只是提供内容的链接和排序,靠广告赢利……这让国内那些口袋里揣着钱的投资商同样感到迷惑,到底该效仿哪一个?到底要做内容还是不做内容?在一个如此“碎片化”的语境中,业界所面临的实际困扰往往忽略了从理论上寻求答案与支撑。他们在按既定模式前行的时候,不愿意听到反方面的意见以免影响决策,他们不迷信理论界的推断和判断,甚至有些轻视,他们以为自己比学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很多时候恰恰是来自学界的声音早就对那些不如意的结局发出过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