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片专题制作
8919000000014

第14章 电视摄像的技术与艺术(4)

6.视觉右撇现象

右撇现象是指人们在观察画面时,习惯于从左到右观察,并把注意力停留在右边的物体上。主体在右边有加强感,一般情况下,向右倾斜使人感到比较稳重,而向左倾斜则动感略强。

在构图时,要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响,把占优势的群体安排在左边容易达到平衡,否则会过重。摄像机的运动一般应从左到右,以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7.均衡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考虑均衡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有时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有意造成不平衡;二是要考虑到电视画面是由多个画面构成的,即使单个画面不均衡,多个画面的整体连续构成也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均衡。

处理均衡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构图时不要生搬硬套,最终还要注意突出主体,而且要以感觉到“美”、舒服为原则,去进行创造性的构图。

三、画面的对比

画面的对比是指运用画面中对象的相互比较,突出其中的主要对象——主体,这也是构图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大小的对比:通过物体体积大小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从对比中了解要表现物体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2)明暗、色彩的对比:如明暗反差的对比、明暗面积的对比、暖色调与冷色调的对比。

(3)形状、线条的对比:如方与圆、肥与瘦等不同形状的对比,线条粗细、疏密、曲直的对比。

(4)动静对比:如画面中运动的主体可以与周围不运动的物体形成对比。

(5)质感对比:如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的对比。

(6)虚实对比:运用虚实对比突出主体,渲染气氛。

(7)新旧对比。

(8)方向对比。

在实际构图中,要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通过观察、挖掘,并运用一定的创作技巧,真实自然地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电视画面是连续的,所以不仅要考虑每幅画面的对比,而且要考虑前后画面的各种对比变化。如电影电视画面中前后场景、色调的对比。

四、画面的视觉节奏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如:

(1)相同形状物体在画面上重复出现;

(2)物体表现形式渐变;

(3)以相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背景不断变化形成的节奏;

(4)画面内物体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

(5)摄像机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

五、画面的统一性

统一性的构图原则是指拍摄目的的单一性。电视节目是由一幅幅画面连续构成的,每一幅画面都为统一的主题而存在,而每幅单独的画面又是通过许多因素来表达这个单意图的。所以,拍摄每一单独画面时,除了要求内容上的统一,也应注意画面中各种造型因素的统一,保持主题始终如一。

画面统一的构图方法有:

(1)相似的形状或相似方向的重复能产生节奏和动感,使各部分结合为一体,显示出统一性,如整齐排列向前的队伍;

(2)将多个物体按相似条件组合为单个物体,如按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等特性来组合物体;

(3)使用统一的背景,也可使画面具有统一感;

(4)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呼应;

(5)利用流畅的线条把各个独立、零乱的物体连接起来,使其趋于统一;

(6)色调连贯或单一,使画面具有统一感,如基调不变,或色调逐渐过渡。

对于一般的构图,我们要求画面既要均衡又要统一;但在开放性构图中,画面可以是不均衡的,但一定要统一。

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的作用,在构图中应避免以下情况:

(1)主体安排孤单,无陪衬;

(2)主体位置居中,人物正面;

(3)画面被线条割裂,尤其平分割线;

(4)水平线歪斜;

(5)主体与陪体等完全不分;

(6)横竖线条等距排列,无疏密变化;

(7)景物断续线无高低起伏,一字排开;

(8)画面杂乱无章。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而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除考虑单幅画面外,还必须注意在连续画面构成中前后关照,全面考虑画面构图。

第四节摄像创作

前面我们介绍了摄像构图中的基本要素和构图的原则,实际拍摄时,要进一步具体安排,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和审美原则、构图规律有机地组织画面。

摄像创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画面构图;第二,对已有的客观环境进行安排、调整;第三,选择合适的摄像机机位和运动状态。其中第三点是最具体的实际拍摄创作,即确定机位、确定镜头的运动形式。

一、拍摄角度的选择(定机位)

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像机机位的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的变化。摄像机机位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拍摄方向、拍摄高度和拍摄距离。

(一)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改变拍摄角度,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如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面构图、背面构图等。

1.正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的正视线基本上成一直线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正面构图。正面构图的特点:

(1)易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的基本特征;

(2)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亲切感;

(3)善于表现景物的横线结构,给人一种平衡、安定、庄重的感觉。

正面构图也有一些缺点:

(1)画面平淡呆板,不善于表现运动;

(2)正面构图中物体只有被摄物的正面,立体感不强;

(3)人与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呼应。

2.正侧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体的正面成90度角时所拍摄下来的画面为正侧面构图。正侧面构图的特点:

(1)可以突出物体正侧面的特点,并强调物体的动作线条和方向;

(2)有利于表现人物脸部轮廓特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3)正侧面的跟摄或摇摄,能很好地展现人或物体的运动。

3.斜侧面构图

当摄像机介于正面和正侧面之间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斜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的特点:

(1)能表现被摄对象正、侧两个面的特征,有鲜明的立体感。

(2)能充分表现画面中被摄体间的呼应关系,又能突出主体,分清主次。

如在电视采访中,通常以近景构图,采访者位于前景、后侧面角度,被采访者位于中间稍后、前侧面角度。这样,观众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到被采访对象的身上。

(3)能把横线条化为斜线条,使画面的动感增强,并有利于空间深度的展现。

4.背面构图(反拍)

对着被摄物的背面拍摄称为背面构图。背面构图的特点:

(1)展示被摄物的背面特征;

(2)能将主体与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表现出来,突出陪体与环境,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受;

(3)能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不同的构图变化,其中包括平摄构图、仰摄构图、俯摄构图和顶摄构图。平、仰、俯、顶构图的变化,使画面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1.平摄构图

平摄构图形式是摄像机与被摄体处在同一水平线时拍摄的。平摄构图的特点是:

(1)画面中景物的形象是正常的,合乎日常生活的视觉习惯,画面真实感强。新闻和纪实性节目中经常采用平摄构图。

(2)不利于表现前后景之间的关系。

(3)画面平淡,且易产生分割感。拍摄时要注意避免被水平线平均分割,特殊需要除外,如拍摄水平倒影时。

2.仰摄构图

仰摄是低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仰摄构图的特点是:

(1)地平线在画面下部或画面之外,天多地少。适合表现高大物体、腾空动作,以及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2)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简化、降低背景。比如,仰拍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有较强的抒情性。电视节目常利用这个特点,表现被摄体的庄重、雄伟,人物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或英雄气概,以及某种仰慕心情或胜利喜悦。

3.俯摄构图

俯摄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自上向下拍摄。俯摄构图的特点是:

(1)地平线在画面上部或画面之外,天少地多,适宜于表现开阔的景色、规模宏大的场面,以及景物的曲线造型,如群众集会场面,河流、公路的蜿蜒曲折,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2)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且前景大、后景小,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3)俯拍人物时,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感觉。

4.顶摄构图

顶摄是摄像机垂直向下拍摄所构成的画面,它可以拍摄到顶部的全部线条和轮廓。顶摄构图的特点是:

(1)人物、景物都被充分展现,有利于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善于表现有特殊布局和图案变化的场面,如航拍地貌时就采用顶摄构图。

(三)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指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在拍摄的高度与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使画面中被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拍摄距离近时影像增大,反之缩小。这种变化使得画面中景物的范围也不同,称之为景别不同。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内容及观众视觉心理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范围,即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内容保留在画面之内,而把其他多余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

1.景别变化的方法

景别的取得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用同一焦距镜头,得到不同的景别;二是在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景别。

改变距离拍摄与改变焦距拍摄,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具体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可以在摄像实践中结合书上的理论阐述自己去观察、体会。

2.焦距与距离

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构图效果不同。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改变的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

短焦距近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

表现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强,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弱。常用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大场景。

长焦距远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小,景深小,前后景空间压缩,纵深感弱。表现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强,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弱。常用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3.景别的划分与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当时的心理需要,或者环视全场,或盯住一处,或看局部。电视艺术也是为了适应人们这种心理上、视觉上的变化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的景别。

景别一般是由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景物范围来区分的,通常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划分以成人的全身在画面中占据的部位为标准。远景: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物体全貌;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近景:表现人体胸部以上部分;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局部。

下面我们来分述不同景别的特征和作用:

(1)远景:远景画面中包含的景物范围最大,视野广阔,但细节不能得到表现。远景的作用:

①通过展示巨大空间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

②表现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如巍巍群山、浩瀚海洋、茫茫草原;

③描写景物,使之富有意境和诗意,从而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远景主要用于表现自然环境气氛,常用在节目的开篇或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

(2)全景:全景画面中有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它们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如果是人物,画面中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全景的作用:

①介绍环境,表现气氛;

②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③展示大幅度的动作。

全景主要介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特征的反映,还要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空间位置,以及环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3)中景:主要突出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物体的形状特征,背景与环境的作用降低,但仍不与环境脱节。中景的作用:

①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

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拍摄中景要注意抓取被摄体最有表现力、最吸引观众的部分。要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被摄物体的典型特征,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4)近景: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白范围进一步缩小,内容更单一,背景作用也降低了。近景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

②展示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近景在拍摄人物时比中景更注重人物细腻的神情和气质的表达,在拍摄物体时更注重表现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对于近景画面,观众的观察更为细致,因此,在拍摄近景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

(5)特写: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内容简洁,表现力强。特写主要用于表现或强调人和物的某一细部和表情特征。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可以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写画面在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