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新编大学体育
8918000000006

第6章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第一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征与体育锻炼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18~21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已开始进入青年期,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器官系统功能的发展日趋完善和成熟,整个机体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身体能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并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对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不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充分了解,而且每个大学生自己也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根据自己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

一、身体形态

虽然大学阶段学生已进入了青年期,但其在生理上仍保留着青春期的一些特点,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大学生应重视全面地锻炼身体,在提高健康性体能的基础上,多参加球类、游泳、武术、田径、体操、舞蹈等体育活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器官,使骨骼坚韧、关节灵活、肌肉发达、体形匀称、体格健壮。

二、身体机能

(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早、最快,也是最早成熟的系统。大学生正处在脑细胞建立联系的上升期,大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发展迅速,已达到成人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最高调节能力大大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联系更加完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着提高,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兴奋和抑制过程经常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其活动规律包括扩散、集中及相互诱导等。人的一切功能都是兴奋和抑制的不同表现形式。脑力劳动的思维、推理、分析、综合都是在大脑高度兴奋中进行的。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而长时间的学习,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和疲劳状态。科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疲劳远比运动系统的疲劳难以恢复。如不采取有效的调节措施,就会因过度疲劳,导致神经衰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休息是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必要措施,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最积极的休息方式。在体育锻炼中,神经系统由抑制转为兴奋,兴奋的神经系统可以促进机体的代谢能力,改善供能和供氧。缓解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在校的正常学习。

(二)心血管系统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组成的,它担负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运输任务。心脏是血液的总枢纽,其功能主要是运输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和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物质。

大学年龄阶段,学生的心脏发育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均已达到成人的水平。其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收缩压增高,心输出量增大,使血液供应能够适应机体负荷增大的需要。这时,大多数学生的心脏可以承受体育锻炼活动,但强度不宜过大。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运动负荷。

一些大学生由于某些内分泌腺分泌旺盛,会出现高血压的现象,一般称之为青年性高血压。这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内分泌机能的稳定,这种现象很快就会消失。有青年性高血压现象的学生,体育锻炼时循环系统的反应大,所以应在体育教师和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三)呼吸系统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肺的结构和机能迅速生长发育,肺脏的横径和纵径继续增大,呼吸肌力量逐渐加强,呼吸差、肺活量已接近成人,并且其呼吸频率减慢,一般大约为16次/分钟,呼吸深度相应增加,呼吸系统已达健全程度。体育锻炼可促进呼吸系统的健全和完善,使其构造和机能发生良好的变化。运动还有助于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改进肺廓的活动度,使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增大。我国大学生的肺活量,男生一般在3800~4400毫升,女生一般为2700~3100毫升,呼吸差为5~8厘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男子肺活量达到4000~7000毫升,女子达到3500毫升左右,呼吸差也可达到9~16厘米。体育锻炼还可使呼吸系统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得到提高。安静时,一般人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钟,肺通气量为4~7升,经常锻炼的人呼吸频率仅8~12次/分钟就可达到同样的通气量。在定量工作时,呼吸机能还能表现出节省化现象,能够较强地保持工作能力不下降,并且具有很大的机能储备力,能够适应和满足较强运动负荷对呼吸系统的要求。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心理以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为主要特征。进入青年期后,大学生自我意识骤然增强,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进入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这时是大学生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复杂,且波动最大的阶段,其特点明显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呈现出来:

(一)自我意识

此时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较青春期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的人却易受情绪的左右;有的人自负自尊,却不懂得尊重别人。为了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理想、完美的人,他们已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二)情感

大学生已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天真、淳朴、直露了,而是更趋向于内向、敏感、含蓄。他们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随着自我认识需要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大大提高,变得比较主动、全面和深刻起来。他们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自我的情绪体验更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闭锁性与起伏性等特点。另外,自尊、喜欢表现自己也是大学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情绪的波动性会逐渐减弱,情感会变得日趋丰富、复杂。

(三)意志品质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日趋明显,自觉性大大增强,并能在行动中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和社会意义。大学生的果断性和自制力发展较为缓慢,有些同学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做事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或草率,或武断,这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和缺乏社会经验有关。在坚毅性方面,大学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同学常表现出畏惧困难,经受不起心理上的挫折。所以,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仍然有不稳定的特征。

(四)性格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个性倾向的日趋明显,其性格基本形成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待现实持有一贯态度和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性格的主导方面,它突出体现了大学生个性的本质。

体育锻炼不仅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发展心理、完善自我的需要。

针对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尚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方面的需要,积极开展学校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或观赏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体质,而且可以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情感,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拓宽视野,增长才智。

第三节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益处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但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一)提高心理应激水平

心理应激是指人体在受到强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或情绪发生变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应答性反应。一个人应激水平高,往往可避免一般刺激对人体的损害;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也能保持心理平衡。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水平,使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水平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改善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快节奏与工作、学习压力,经常使人们产生焦虑、烦恼、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能转移不愉快的情绪,把人的头脑从担忧以及其他紧张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摆脱烦恼和痛苦。

(三)发展智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善于观察、集中注意、加深记忆。体育锻炼的过程也就是将身体练习与大脑智力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另外,体育锻炼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从而促进大脑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如脑腓肽和内腓肽)。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四)培养意志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精神等。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要不断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这个过程既是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人在工作后,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疲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关。紧张的脑力劳动和长时间的静坐伏案,常常会使大脑供氧不足,以致感到疲劳、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参加体育锻炼则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交替进行,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六)调节心理

在美国,体育锻炼已经被作为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手段。在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抑郁症和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消除心理压力,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第四节 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以及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所保持的均衡关系。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要适应社会,就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的方式与程度及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人与人之间感情不融洽,导致矛盾、冲突和仇视,以致互相攻击,心理压力增大。一个人如果持续出现焦虑、压抑、冷漠、愤怒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接近,则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紧张使人经常处在应激状态,可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等疾病,还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致使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美国一名学者用了9年的时间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6900名成年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每一个年龄组中人际关系差的人最容易死亡,有多种人际关系的人,其死亡率低于较少交往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在满足营养、休息、体育锻炼和安全的需要后,更需要满足归属、爱、尊重等心理需要。每一个人都渴望同他人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渴望自己在所属群体和家庭中有一个相应的位置。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学校体育的特点是群体活动,更具有社会交往的特点,如体育课的学习与练习、集体项目的配合、课外体育活动、节假日的远足、春游、登山等等,都要求大家发扬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彼此鼓励、竞争向上的精神,在这样的体育锻炼中,参与者之间可以形成亲密的“战友”关系,每一个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往,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