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8917300000011

第11章 感觉器

实验十七视器

【实验要点】

1.眼球的分部;眼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结构特点。

2.眼内容物,眼屈光装置的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3.眼副器及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位置。

【实验材料与教具】

(一)标本

1.牛眼或猪眼

2.眼球外肌

(二)模型

1.眼球放大

2.泪器

3.眼球外肌

4.眼球水平切

(三)挂图

1.右眼球水平断模式图

2.虹膜、睫状体、晶状体及眼底

3.泪器及眶隔

4.眼肌、眼睑及眼球筋膜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

1.眼球取眼球放大模型,先辨明其方位:本模型的眼球壁通过水平切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该两部分的上、下均有一突起,合在一起代表朝向后内侧的视神经;黑色突起是固定装置,为下部;前部有透明的角膜。

(1)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三层。

1)纤维膜:前部透明的为角膜(约占纤维膜的前1/6),特点是无色透明、无血管、感觉神经末梢丰富;角膜的后部为巩膜(蓝色表示,约占纤维膜的后5/6),特点是厚、韧,不透明。将眼球模型上下拆卸开,观察巩膜静脉窦的位置。巩膜静脉窦内的液体是血液吗?

将眼球模型上下拆卸开,观察下列2~3项:

2)血管膜:自前向后分为三部分:①虹膜,最前部,呈圆盘状,中央的圆孔是瞳孔,(想一想:虹膜内有什么肌肉?它们各有什么作用?);②睫状体,位于虹膜的后方,血管膜中最厚的部分(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后部较平坦,是睫状环,前部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睫状突,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相连(睫状体内有肌肉吗?它有什么作用?);③脉络膜,约占血管膜的后2/3,特点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

3)视网膜:最内层,用黄色表示,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在后部可见视神经盘和黄斑及中央凹。结合图谱和挂图复习视网膜的结构。

(2)眼球内容物观察有形结构。

1)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特点是无血管、无神经、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以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

2)玻璃体: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无色透明胶状物质。

2.眼副器取泪器、眼球外肌标本和眼球放大模型,并结合图谱、挂图验证。

(1)眼睑自浅向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及睑结膜。

(2)结膜按部位分为:①睑结膜--被覆在睑板后面;②球结膜--覆在眼球前部、巩膜的表面;③结膜穹窿--球结膜与睑结膜的移行部。何谓结膜囊?

结合标本,活体观察睑结膜。

(3)泪器在眶上壁外侧的泪腺窝内辨认泪腺,在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辨认泪囊。

(4)眼球外肌取眼球放大模型,辨认7块眼球外肌。

(二)示教

1.眼房;眼屈光装置。

2.牛眼或猪眼的解剖。

附牛眼的解剖取新鲜或甲醛固定的牛眼,剔除眼副器,用解剖刀沿中纬线(赤道)将眼球(壁)分割为前、后两部分,注意勿伤及玻璃体。

1.眼球后半部由前向后按下列步骤观察:

(1)玻璃体无色、透明、呈胶状充满于眼球内,透过玻璃体可见到死后已变为乳白色的视网膜,若是新鲜牛眼,则在视网膜上还可见到中央动脉的分支呈红色细线状,各分支的主干部向后集中于一白色圆盘状隆起,即视神经盘。

(2)视网膜小心清除玻璃体,直接暴露视网膜,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及眼底结构。

(3)脉络膜用镊子轻轻刮掉视网膜(视网膜易剥离),可见到一层黑褐色的薄膜,即脉络膜。

(4)巩膜剥除脉络膜后留下的最外层,即为巩膜,坚韧、厚实。

2.眼球的前半部由后向前按下列步骤观察:

(1)玻璃体充满于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为玻璃体。

(2)睫状体、睫状小带、晶状体清除玻璃体,暴露睫状体、睫状小带、晶状体等结构。提起眼球前半部分,看不到有液体流下时,表明眼房是完整的;剪断部分睫状小带,此时,提起眼球前半部分,看到有液体流下,即表明眼房已打开。

晶状体周围的黑色环形增厚部为睫状体。完全切断睫状小带取下晶状体,可见到位于其前方的虹膜,虹膜中央的孔为瞳孔。将晶状体放在盛有少量水的手心里观察:晶状体无色、透明,富有弹性,呈双凸透镜,周围有睫状小带连接的痕迹;用刀尖轻轻刺破表面的晶状体囊,再小心剥掉晶状体囊和其上连着的睫状小带,暴露出晶状体纤维构成的核。角膜是眼球壁外层前部的透明薄膜(已混浊)。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为眼房,它被虹膜分为前房和后房。

【回顾与思考】

1.视近物或远物时,眼球的哪些结构会发生变化?

2.眼球外肌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作用?

实验十八前庭蜗器

【实验要点】

1.外耳道的分部及弯曲方向。

2.鼓膜的位置;鼓室的位置及各壁的名称;咽鼓管的位置和分部;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及交通。

3.骨迷路的分部;椭圆囊和球囊的位置及通连;位觉和听觉感受器的位置、名称。

【实验材料与教具】

(一)标本

1.骨迷路

2.听小骨

3.颞骨

(二)模型

1.耳(内、中、外耳)

2.内耳(可拆卸)

(三)挂图

1.位听器模式图

2.鼓室内侧壁;鼓室外侧壁及听小骨

3.骨迷路及膜迷路;骨迷路及耳蜗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

在耳模型上辨认各结构(模型均为右侧)。由于外、中、内耳三部分在颞骨内的连通方向是斜向前内侧,所以观察耳模型前,摆正其方位相当重要:用右手托起模型,耳廓在外侧,其余部分指向前内侧(与颞骨岩部方向一致)。据此,按解剖学姿势摆正方位,观察下列各项:

1.外耳主要观察外耳道和鼓膜。

(1)外耳道外耳门与鼓膜之间的部分(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成人外耳道的弯曲方向如何?

(2)鼓膜外耳与中耳的分界,呈向内凹陷的椭圆形薄膜,其上1/4为松弛部,下3/4为紧张部。光锥在什么部位?

2.中耳主要观察鼓室壁、听小骨和咽鼓管。

(1)鼓室壁①上壁,与颅中窝相邻;②下壁,与颈静脉上球相邻;③前壁狭窄,与颈动脉管相邻;④后壁毗邻乳突,其上部有乳突窦开口(面神经管凸位于何处?);⑤内侧壁即内耳外侧壁,可见中部隆凸的岬(前庭窗、蜗窗与岬的位置关系如何?);⑥外侧壁主要由鼓膜组成。

(2)听小骨位于鼓室内,自外向内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在封装的听小骨标本上观察)。

(3)咽鼓管向前内侧与鼻咽部相通。小儿咽鼓管有什么特点?

(4)乳突小房和乳突窦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内的众多含气小腔隙,它们相互通连,向前直接或间接地通入乳突窦;乳突窦向前以乳突窦口与鼓室相通。

3.内耳位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在内耳模型上观察。

(1)骨迷路将内耳模型用右手托起(蜗底朝向后内侧):①中部的膨大为前庭,其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辨认前庭窗、蜗窗;②前庭后方为骨半规管,辨别前、后、外侧骨半规管及壶腹骨脚、单骨脚和总骨脚;③耳蜗在前部(形如其名),辨认蜗轴、螺旋板、蜗神经节、前庭阶、鼓阶和蜗管。

(2)膜迷路拆卸掉模型上的部分骨迷路,重点辨认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和螺旋器(Corti器)。

(二)示教

1.鼓室壁、咽鼓管。

2.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螺旋器。

【回顾与思考】

1.写出中耳鼓室各壁的名称及其毗邻。

2.咽部感染有可能蔓延至中耳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3.内耳的位置觉感受器有哪几种?各位于何处?

4.简述在正常状态下声波的传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