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视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8917100000005

第5章 导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随着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着,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工程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进程中,教育规模扩张带来教育成本的提高,国家对教育资助水平相对降低,使得关注教育质量的主体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除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得到较好的经济资助、较好的社会声誉,注重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外,教育的投资者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用人单位),还有国家政府部门等均对教育质量予以极大的关注。因此,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问题,以及教育质量应该用怎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部分……”、“需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着名报告,2003年英国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两者均将教育质量问题提高到了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关的高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在相关文件中强调要重视教育质量。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从现在开始“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的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今后15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发展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1999年初,教育部在解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指出:“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为现代化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同时更要注重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把建设21世纪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又一次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社会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时代。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等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人员已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医疗体制)的改革及护理模式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外联合办学和护理人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担负着为新世纪培养新型护理人才重任的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推进了远距离医疗保健的运用,改变了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和卫生保健服务形式以及护理教育的环境和方式。

护理学科知识体系日益丰富,护理教育面临着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医学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将推动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的迅速应用。所有这些都对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医疗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国际间护理人才的流动将日益增加,国际上某些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将进入我国医疗市场和行业,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护士将进入国际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市场,国外护士与国内护士共同竞争就业岗位的局面不可避免。

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国内外医学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国际性护理教育服务市场发展迅速,这势必对我国护理教育形成冲击,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将受到国际护理人才标准的挑战。

(三)卫生健康服务体制改革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卫生健康服务体制的改革,其共同的特征是重视成本效益观念,强调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益核算。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初级卫生保健,而后者又是降低卫生健康服务支出的重要机制,因此护理服务的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将日益显现。随着卫生健康服务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将更加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服务设施设备将更加完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将不断提高,并以其低廉的价格、获取的便捷性吸引更多的患者从医院流向社区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变革导致对护理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需求将呈现高规格、多层次、跨学科的趋势,这对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

(四)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自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护理进入了专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高级护理实践活动在以美、英、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的兴起是其明显的标志。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护理实践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其中最大的进步是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向更加先进、复杂、综合化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医疗技术融合;护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性质更加独立;社会公众清晰地看到护理学科在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中的巨大功能和经济价值。这一实践活动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准备、专业化程度和终身持续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社会公众对卫生健康服务质量的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2l世纪的患者和护理服务对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防病治病等健康相关知识,在自我卫生保健和管理中将扮演更主动和更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具有了更多的监督医疗护理实践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护理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改变对当前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

简言之,中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造就具有怎样的质量内涵的护理人才,即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应达到怎样的质量标准是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十分关注的首要问题。

三、研究质量标准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护理教育层次和规模迅速发展

我国护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正规护理教育开始于1888年。

早在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就开设了大学本科护理专业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停办,至80年代初又开始恢复。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组成成分,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据有关数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255所院校开设护理专科教育,133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至2006年,全国开办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已达195所,护理教育已完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及硕士、博士的全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建设。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应如何进一步界定和区分,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质量标准应如何合理定位,成为当前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高等护理教育大发展面临质量困境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实现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该采取不同的质量观,即转变精英高等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不等于人才质量的降低要求,而是根据各种类型人才的特点和使用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培养对象在结束学业时具备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能力和专业价值观,既能适合就业需要,又能具备接受继续培训和教育的基础,适应当今社会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特征。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新增的高等护理教育院校或机构包括由原来的中专、大专护理专业学校升格、合并而成的,或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新开设护理专业的。前者,特别是由原来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一类学校,常具有一定的护理教育办学经验,具有一批专、兼职的“双师型”师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外)也比较符合护理专业教育的要求。但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其师资力量较弱,学历较低,生师比高,教学设备欠充足,尤其是课程建设落后。后者,特别是新开设护理专业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术质量相对有保障;但从专业特色化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短时间内未必比原来具有护理专业教育办学历史和经验的学校,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师资的理论水平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学科知识丰富而专业知识贫乏;很难要求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和实习指导者。普通高校尽管有较好的仪器设备,但符合职/专业技术培训的校内实习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却往往不足。

因此,数量规模的迅速增长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大发展面临着质量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1987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一次较为宏观地规定了护理本科毕业生应获得的7项知识和能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基本知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的技能;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的初步能力;护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培养目标带有较为明显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的痕迹,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在此后的十年中,国内一些知名的护理院校对护理本科培养目标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1996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启动的“面向21世纪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题,对我国具有10年本科教育经验的11所医科大学的护理系教师进行了关于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临床护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社区护理能力,对每一种能力进行进一步分解,总结归纳出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应达到的12项专业培养目标。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在总结十多年本科护理教学实践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将原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的护理师”,修订为“培养具有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并围绕总目标,增设了各年度阶段分目标,明确提出学生每一年度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标准共15项。但从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总体情况来看,普遍较为笼统,许多医学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分级不明确,有些医学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只是总体培养目标的另一种文字表述,内容上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国际化意识不强,专业层次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陈旧,没有反映现代护理人才素质要求,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服务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