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8915900000087

第87章 总跋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选题的动议起自2007年末,至全部校定已是2009年的初春了。

对中国现代美学作一些资料方面的整理,一直是我的心愿。

这既是近年从事相关研究所积累的感情的因素;更是因为随着对相关研究现状的逐渐了解,觉得这方面的整理工作,是很需要也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在国内的美学研究中,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资料整理更是欠缺。但是,中国现代美学在中国美学的发展进程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中国美学学科自觉的开端,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美学自身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及其中国现代美学所孕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国现代美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及其特有的思想锋芒,它们对于今天仍有着独特的价值。而相对于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工作的硕果累累,20世纪前50年即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后期与“现代”阶段的相关成果,在文献的整理出版方面,无疑是相对滞后的。

近年来,或听到或看到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概念与说法。希望这样的理念与识见也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引起关注与重视!事实上,如果对于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思想典籍的整理滞后,必然会影响到对这一阶段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民族学术、思想、文化精神的贯通、发掘与创新。同时晚清以降至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若不及早整理抢救,也同样面临着散佚缺失等种种问题。而且民国时期的文献,有大量的并未整理成集,仅见诸报端;有些只是书信或手稿。将这些现代文献依据一定的要求与体例予以梳理整饬,编辑校订,相信亦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

《文丛》编选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与难度,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开始的预计与想象。对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同一层面上作集中的文献整理与推出,迄今可能是第一次尝试。我们希望这样的组合,不是表面的;而是通过各卷对文献的遴选与组织,能够有效体现出各家的特色,突出中国现代美学的性质。

为此,《文丛》各卷在编排上也采用了上、下编的体例。上编主要为选主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的文字与相关论着,包括关系密切的哲学、人生、文化、教育、伦理、生活等方面的文字,以及关于美与艺术基本性质、价值等方面的文字。下编则主要为选主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的文字。同时,《文丛》各卷文章的前后编排也不似通常的以时间为序,而主要依据所论思想或问题的性质、内在逻辑等为序。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尊重所选各家的固有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有意识的编排,来体现我们在学术上的某些思考和对中国现代美学主要特征的某些认识。

在编选中,我们也希望这套《文丛》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读物,充分发挥美学文丛的所长,不仅是专门的研究者来读,也可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者、更多的普通读者来读。因此在编选中,我们也努力想做到学术与思想的并重,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文丛》几位选主的重要特点之一。同时,《文丛》在文字、标点等方面的校订处理上,在尊重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也尽量力求贴近今人的习惯,以方便今天读者的阅读。

我们的努力与想法,真诚期望能得到学界朋友们和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教!

这样一个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是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的!

首先,要诚挚感谢热心参与编选的各位先生。他们都是相关选主的研究专家,着有相关方面的专着,有些还是相关领域的开拓者或权威专家,手头拥有相对丰富的一手资料。他们的加盟,从根本上保证了《文丛》的编选质量。他们撰写的各卷《导读》,也是各自多年研究的心得,为整套《文丛》增色不少,不仅提升了文丛的学术含量,相信对于读者的阅读也一定会有帮助。在整个编选过程中,各位先生屡屡放下手头诸多其他重要工作,也常常放弃了包括国庆、元旦、春节等在内的许多假日。在整个编选过程中,我们反复讨论甚至争执,从整体选题框架的确立、丛书的基本定位与风格、具体文章的遴选,到各个小的细节。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彼此思想的沟通,也切实提升了《文丛》的质量。

《文丛》的顺利编选出版,还得益于学界诸多专家与朋友们的热心支持与帮助!《文丛》专家委员会的各位先生为整套文丛的编选出版与质量保证付出了心血,从选题到文章篇目,包括一些小的细节!其中有几位先生还多次审读了相关文稿,并给出了具体宝贵的意见!诸多热心的朋友与同道或提供相关咨询,或出谋划策,在学术与其他方面给予了热情的帮助!

我的几位研究生也认真校阅了部分书稿。在此一并致谢!

《文丛》能以现在这样的面貌出版,是离不开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的!感谢出版社诸位领导、编辑、封面设计人员、校对及其他为《文丛》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关人员!

此外,《文丛》能够顺利出版,特别要感谢我所工作的杭州师范大学及其相关领导!在《文丛》的整个编选与出版过程中,学校领导、科研处领导等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亲切的鼓励与切实的支持!没有学校的有力支持,这样规模的《文丛》编选与出版,相信还得假以时日!

金雅

2009年初春于杭州运河畔松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