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8915400000034

第34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草根”路径(2)

(2)编写学习目标而不是照搬教学目标

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有针对性,新课堂教学设计还应对学习主体从起点才能出发到可以达到的终点才能的状态作出明确、具体的说明,这就是有针对性的(课堂)学习目标的编写。目前许多有关的资料中存在着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加区分的状况。更有甚者,有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照搬出自“专家”之手的、具有一般性的、来自于教学参考书或网络上的教学目标(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通常做法)来代替自己编写的有针对性的、适合特定班级及学习主体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的学习目标。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从形式上来看:教学目标的内容表述中涉及的语法方面的主语是教师,而学习目标的内容表述中涉及的语法方面的主语是学生。但更重要的应从实质上来看:(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虽具有一般性却缺乏针对性。而(课堂)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进一步体现,也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实行的“三级课程”,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进一步深化,它虽缺乏普适性,却具有针对性,故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为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科学发展,在新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潜能出发来编写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学习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来替代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般性的教学目标。

(3)教学评价是基于“进步”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预期目标,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要素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形成性评价的手段通常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由于常模参照评价依据学习者之间的相对程度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所以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

因此常模参照评价在新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是理想的教学评价手段(但常模参照评价可用于以选拔为目的考试中)。而标准参照评价依据固定的标准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就,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合理得多,但在新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系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初始才能的情况下,经过相同时间的相同待遇的教学,不同初始才能的学生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才能水平,即使对“后进生”给予“特殊的照顾”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相同的才能水平,这是事实(但标准参照评价可用于毕业会考之类的考试中)。在新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是基于“进步的评价”,因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并不是才能本身而是才能的变化(进步),只有才能的变化(进步)才能体现发展。这也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要素)相吻合。

2.课堂教学设计的宏观特征

(1)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课题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分析,已成为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初始才能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已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通常都有着一定的结构体系,即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单元,一个单元可以划分为若干课题。其中单元和课题各自存在着三种联系形式即并列型(各单元或课题相对独立)、顺序型(各单元或课题之间具有逻辑或层次关系)和综合型(一部分相对独立,另外一部分之间具有逻辑或层次关系),由于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习的课题内容与单元内容以及整门课程的内容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所以教师对课题内容的开发与分析应放在对单元内容和整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分析的大背景下来进行。也就是说,任课教师应具备开发与总揽课程内容、单元内容和课题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才能使课堂学习任务的开发与分析达到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涉及各知识点及其组成的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知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诸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考虑很少或没有。这对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新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关注非智力因素,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的同时能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果”是一份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其具体化、书面化,一般说来,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新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其具体化、实施化即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或调适,从而可以弥补在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中原先设定的学习难点可能不全成为学习难点或还有新的学习难点;原先设定的教学流程即“应然流程”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流程即“实然流程”等缺陷。所以,教师设计的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才能使教学方案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果”不应是一个计划性的静态教案,而应是一份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案例解析】

“物体浮沉的条件”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解析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教师所掌握的种种教学技能是怎样成功运用于课堂教学设计里来的。以下对《物体浮沉的条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解读也许对我们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能力会有所裨益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发现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因素:重力与浮力。

(2)能说出物体浮沉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3)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解读:首先,本案例设计中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比“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只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有了重大的突破。其次,任课教师编写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从学习的起点才能出发在教师的引导、支持和促进下并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自主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够达成和检测的目标。”因此,学习目标的编写和描述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动词来描述。

因为,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有利于形成性练习的测量和评价,而且也可使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以调控该节课堂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本节学习目标的确定基本上符合了以上要求。总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决定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

2.学习难点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解读:“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价值观导致任课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时,注重在僵化的知识方面。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新课堂教学价值观则要求教师对以往教案中的重点、难点做出重新的审视和确定。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凸现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体现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这一新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学习难点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惯性(弊端)所导致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很少或几乎没有,在几乎全部是验证性实验的训练下,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获得却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颓废为代价。因此,该学习难点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三、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

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

玻璃小瓶、盛液筒、橡胶塞、清水、食盐水、鹌鹑蛋、玻璃棒、水槽、烧杯、实验报告纸等。

解读:教师用具中的投影设备主要用于展示各小组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这便于小组间的交流、沟通与提升。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四个:一个是引入新课所用的美国大片《精灵小鼠弟》中的片断——帆船比赛的场景;另一个是动画演示“物体浮沉的三种情况及条件”的Powerpoint 演示文稿;第三个是在“相关链接,扩展视野”中简单介绍“死海”的文字内容及人漂浮在湖面上看书阅报的图片;第四个是在“课后延伸,加深理解”中要学生在课外查找“潜水艇”任务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部分。教师给各小组提供学生用具,粗看是为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探究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有限的45分钟的常规课堂上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以完成科学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把思考还给学生”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四、教学流程

(一)层层思考 完成铺垫

内容:(1)物体放入液体中后是否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2)在浸没与不浸没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的关系如何?

(3)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4)浮力的方向与其所受的重力方向有何关系?

(5)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是什么?

要求:随机叫五位同学分别来回答。

解读:五位同学在分别回答上述五个问题的过程中,若回答错误或不准确教师不是急于给予否定,而是请其他同学评判后,由其他同学给出正确的答案,以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挥评价功能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