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8915400000010

第10章 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6)

客观地说,很多中小学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书”,而不是“教学生”,因而大多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强调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也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在这种新的课程形态中,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因而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引导者”,教师的工作就由“教”向“导”转移,其主要表现如下:

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的能力。

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教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

(五)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1.教师:学习的帮助者

一般而言,传统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新课程的实施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追求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学生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中小学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从角色关系上是一个“伴奏者”,而不是主角,更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独奏者”。

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稳定性越来越弱,而知识的变革性却越来越强,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怀疑“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些人们已习以为常的信仰和观念,而不得不考虑在世界林林总总的知识大厦中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学生又如何获得这些最有价值的知识”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进行研究,并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反思,以便找出一条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有必要进行调整。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的:“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

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具体地说,中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探究的兴趣和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了解从哪里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调各方面力量的能力;等等。简言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或者说是帮助者。

2.教师:学习的设计者

根据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学生已有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在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要做好如下一些方面的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

教师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的新旧知识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如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设法将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

(2)信息资源设计

这要求教师明确某个学习主题需要哪些信息资源,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为此,中小学教师将承担在线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另外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有意义的建构。

(3)协作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地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和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学习的促进者

面对着人类总体知识加速增长和快速更新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考虑到学校教育时空对于成熟个体的有限性,人们不再像19世纪的斯宾塞那样,简单地宣称“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开设科学课程,并要求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而是不得不问,“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才最有价值?”在这种要求下,中小学教师不能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作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基于他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基于他们对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关心。当代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促进学习”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教师在知识问题上的权威是不断下降的。古代教师是靠自己的研究获得权威的,这是一种学者个人的权威;近代教师则是靠严格的教学制度获得权威的,知识精英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职业的威信。但现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了,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权威不再是依靠对某一类知识的占有,而是依靠其科学的知识组织,即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案例解析】

观念一变天地宽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思想是灵魂,观念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

可以这样说,在教师的学历达标、提高之后,教师最缺的已经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理念、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中小学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质量。今天,优秀学校与一般学校、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的主要差别或许就在这里。

案例:陕西省槐芽中学是一所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1997年以前,该校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把抓高考升学率当做第一位的工作。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学校实行了练习量考核制度,规定每科每周一套考练题,并严格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平时多种形式的考核,如阶段测验、临时测验,月段、期中、期末测验和考试,形成了考测不断的习惯性循环。这种考练式教育教学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有意无意地迫使教师不得不延长教学时间,实行题海战术。

于是,按大纲每周4节的英语课增加成了6~7节,晚自习也由两节延长至3~4节,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渐渐地,毕业班的早操也不上了,连续几年学校里没有开过运动会,校园里没有了歌声、笑声。校长和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用在了抓升学率上。教师疲于奔命,丧失了许多发展的兴趣和机会,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有手无心”现象,即大量的练习题使学生的手做得很疲惫,但却顾不上用心去思考,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998年,校领导把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了使教育观念的更新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新走向,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1)聘请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的教育学专家,给全体教师和领导开设有关教育观问题的专题讲座,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外地的示范学校考察,学习先进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经验和做法,做到学有榜样。

(2)为了把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行动,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发展研究室,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教育观念大讨论,并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对在教育观念大讨论中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较高推广价值的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给予重奖。这些做法,使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全校教师中入耳入脑,并自觉地付诸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3)用新的教育观念评课,实施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学校领导班子实施周三、周五听课、评课制度,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符合新教育观念的改革予以及时肯定和分析,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仍然反映陈旧教育观念的做法,通过“教学改革评说会”等形式予以分析和纠正。在这种明确的评课导向下,全校教师逐渐摒弃了“填鸭式”、“满堂灌”和靠延长学习时间、大量机械重复训练的错误做法。许多教师通过教学体验和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问辩式”、“小组讨论式”和“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并涌现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0名,教学能手24名。

(4)建立“协作互励”的师生关系。该校在实施国家“九五”规划项目《跨世纪人才中华美德培养研究》课题过程中,课题组设计了利用本班、本校和周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组成教育与发展协作小组,相互协作互励。学校倡导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以班为单位、所有任课教师均参加的师生“恳谈会”,师生双方和生生之间相互展示、交流思想感情及成功的学习与成才经验,互相碰撞、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协作互励的过程中,在促发和提升学生的同时,也促发和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使师生双方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课题任务。

(5)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积极创设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如开设体育班、美术班、音乐班、学科优秀学生培养班、创造教育班、飞行员培养班、学生干部培训班等。学校还创办了广播室和《槐中日报》,编辑、记者均由学生担任。除了每学期一次的体育运动会以外,每逢重大节日学校开展相应的竞赛、展览、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学校确保每个学生每天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一切都使学校形成了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