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教育硕士学习丛书)
8915000000022

第22章 文科类(19)

3.通过分析讨论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回顾复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强调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使广大青年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新文化运动究竟给以后的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最直接影响的便是激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点燃了一把熊熊的爱国火炬。

2.新课教学

[设置氛围,引入问题,激发兴趣]

[深入情景,探寻五四运动原因]

要求学生阅读下列史料,让学生探寻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1:“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把学生带到过去的历史情景中,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同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

(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

(3)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

(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了什么后果?

说明:通过教师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历史原因。

学生开始自发地进行小组讨论。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人;1912-1919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前5个月就达19次。

材料三:军阀扩充军队的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 年85万多人。

材料四: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要求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表现在:

(1)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2)北洋军阀的残酷统治;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而不在其他时间发生?

接着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2: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消息一出,群情激奋。北洋政府要求代表在和约上签字。

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1)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的反应会如何?

(2)日本为什么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什么是《二十一条》?

教师进一步指出中国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取回自己的土地,这点要求都没有满足,相反,把中国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无疑是被当成战败国在处理。

探究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开始就问题看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表看法。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发言。最后教师做简单的小结,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原因: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角色体验,重现五四运动的过程]

让学生看书,展示一些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帮助学生把情感融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中。

同时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探究二:假设你是北京大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员。请以第一人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的游行经过。

(1)学生、商人、工人在当时的情况表现如何?为什么要这么做?

(2)在斗争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引导学生阅图)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全国的响应。图为重庆川东救国会学生举行游行,声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

通过口号反映时代特征,抓住事件的重点所在,比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鼓励学生设想除了教材上的口号外,还可以写些什么标语和口号?

[历史回音,品味五四运动的胜利及意义]

探究三: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绝签约?

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3: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表演说,疲惫但是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学生会被这样的情境和爱国热情感动!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和好时机,同时教师及时提出探究问题: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绝签约?

五四运动在其中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

[分析史料,锻炼学生思维]

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把我们从沉梦中唤醒。她使我们这些本来不大懂得国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上街游行、讲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货,到神庙前的戏台上表演宣传爱国精神的活报剧……这些活动的想法和内容都是很单纯的,但这一来,却使我对国家社会有了一种实体的感受。过去,我在学校里做《爱国论》,都是空的;到了这时,有了自己的实践,就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信念。这种初步的社会实践,还成为我后来进一步为国家社会做工作的萌芽、基础。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材料二: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社会,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李大钊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提出问题:

(1)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2)从意识材料中归纳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所在。

(3)你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以上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做简要的总结: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可以归纳为8 个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而且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五四运动后期的爱国斗争中得以深化和扩展,“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救亡的主题相碰撞,产生了耀眼的火花。“爱国救亡”是五四运动的根本主题。正是从五四运动起才使中国人深刻反思,并认识到国家的兴亡与全体中国国民的精神、思想息息相关。

3.小结

本堂课的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请同学们掌握。

总之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精神至今不衰:“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张扬,才有民族兴旺的希望。”让我们接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火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五四火炬永不熄灭!

四、形成性练习

什么是五四精神?新时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任务前,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应有的力量?

(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 郑扬勇)

点评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由于时过境迁,加上思想、文化、环境的隔阂,让今天的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发生在近百年前的历史,是有困难的。本节课的设计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再现了历史,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共鸣,犹如亲历其境。

教师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拓展了思维。

最后的问题和小结,将理解引向深入。

对于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史识”,如何不拘泥于教科书,而养成从更广泛的范围搜集史料与史实去认识历史,自己得到结论,也是很值得探讨的。

十九、大若岩景区的困惑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描述家乡旅游现状,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大若岩景区的困惑——游人为什么渐见稀少,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学生组建小组,积极探寻大若岩景区“落魄”的原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访谈和调查,形成“知道表”、“问题扩展图”、“问题分析图”;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学习写行动方案和调查报告,尝试解决自己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前期分析

近几年,大若岩景区旅游业每况愈下,游人稀少,生意萧条,溪上“污污”草。很多人反映,和邻居“狮子岩”相比,我们的景致更为“精致”,但为什么人家反而红红火火,我们却“人迹罕至”呢?是他们动了我们的“奶酪”,还是交通不便,或是我们的服务不好,更或是我们糟糕的生态环保?

为此,我和我的学生,多次阅读“家乡”,多次开展活动,准备为自己的社区,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三、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家乡的旅游现状。

2.概述环保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对有关大若岩景区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定的团队精神。

2.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初步树立忧患意识。

四、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范围,制定班级活动方案。

2.开好各组组长和班委干部会,注意培养小骨干。

3.先学会和家人及有关负责人的必要沟通。

4.带好必需用品,并注意安全。

(二)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由水云中学九年级学生在9月和10月完成。活动分两阶段完成进行。

五、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现状考查

1.时间:2006年9-10月

2.自主研究

(1) 收集有关的旅游和环保知识,做好专业引领。

(2) 留意大若岩的周边环境、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

(3) 注意在校其他学生对大若岩的现状的满意程度。

(4) 把发现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写在本周的周记上。

3.合作研究

(1) 就大若岩的现状,找出问题。

(2) 小组分工合作设计调查方法,收集有关资料。

(3) 合作小组分别参观大若岩各景区,实地感受。

(4) 收集有关的数据,并进行跟踪调查。

(5) 根据发现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6) 对管理处、售票员、村领导和游客进行访谈。

(7) 集体展开分析讨论,求同存异。

(8) 重点评估游客和管理者对景区现状的满意程度。

(9) 撰写大若岩现状调查报告《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第二阶段:理论指导实践

1.时间:2006年10-11月

2.研究内容

(1) 环境的作用,了解景区污染的类型和特点。

(2) 怎样使景区交通规范化,包括时间、价格方面?

(3) 怎样使景区管理规范化,包括贸易、服务方面?

(4) 怎样解决游客和我们的诚信问题?

(5) 怎样使我们景区的旅游层次多样化?

(6) 如何在大若岩镇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7) 如何招徕顾客,防止“旧的去了,新的不来”的恶性循环?

(8) 如何对违规单位说“不”,比如联通和移动公司?

(9) 景区寸地寸金,如何转变强占土地者的思想(墓葬)?

3.实践解决方法

(1) 留心处处皆学问。

(2) 身体力行。

(3) 争当“大若岩环保小卫士”的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

(一)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1.学生描述家乡“尴尬”的旅游现状。

2.形成问题:游人稀少,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1.组建小组,进行观察,访谈和调查,进一步对问题进行界定。

2.辨别和总结自己已知什么,还需要学习什么,小组列出“知道表”。

3.小组形成自己的“问题扩展图”。

(三)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学生对有关大若岩景区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

2.小组形成自己的“问题分析图”。

3.进行“脑力风暴”,小组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4.小组陈述“解决方案”,全班学生和老师一起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

(四)实践修正自己的“方案”

1.实践过程中,通过“问题陈述”、“现状报告”,不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估,以便进一步更正他们的方案。

2.教师主要从元认知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给予指导。

3.形成“最佳解决方案”。

(五)组间协同解决一些难题

尤其是溪流“白色污染”问题,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在班长陈碧云的指挥下,根据每个人的居住区域不同,自由组成了5个小组,并且推选了本组内富有责任心的同学为小组长。“卫士组”成立了,同学们又群策群力,制订了比较周密的小组活动计划。

这一环节我们学生和有关人员进行了必要的沟通,特别是村负责人,景区负责人,做到事先打招呼,取得他们的理解;事后有交代,赢得他们的信任。事实证明,我们最终获得了他们的由衷赞赏。在具体进行中我们采取组长负责制,不蛮干,强干,拒绝作秀。但又要脚踏实地,把我们的所分配的任务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