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8914600000076

第76章 明清紫禁城与中国古代建筑(4)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陵南正对骊山主峰,山势崇峻连亘若屏障,陵北为渭水平原,极目苍茫,旷达开朗。此陵墓形制宏巨,规模空前,创造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新形式,直接影响两汉,余波远及唐、宋。

秦亡汉继,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汉长安城周长约25.10公里,其中东墙长约5917米,西墙长约4767米,南墙长约7453米,北墙长约6878米,城域面积34.40平方公里。城墙全系黄土板筑,分段层夯,十分坚固。城墙每边开三门,每门各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各通城内一条大道。中间门道称为驰道,宽7.7米,可并行4辆马车。两侧门道各宽8.1米,为车辆行人的通道,门道之间相距4.2米。城内主要道路有南北向8条,东西向9条。城墙四周,围以护城河,宽三丈(6.93米)、深二丈(4.62米)。城内布局严整,分宫殿区、武库区、太仓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等。城内大部为宫殿所占据,官署、武库杂处其间。城内西北隅有东市、西市。民居主要分布于城外北端及东侧。

城南偏西有社稷、宗庙及辟雍等礼制建筑。城西有汉武帝时修造的建章宫及上林苑。

虽然现存较完整的汉代建筑遗物只有少量的石阙、石祠和崖墓,但它们与众多的壁画、画像石、陶屋一起,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汉代建筑形象。

四川雅安的高颐墓阙建于东汉末年,由东、西两阙构成,两阙相距13.6米。现东阙仅有母阙,西阙保存完好。西阙由13层大小不一的石块叠砌而成,母阙高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表面隐出倚柱及横枋,均以栌斗、一斗三升斗栱及横枋承阙顶。阙顶平缓,隐出屋脊、瓦陇及圆瓦当。

檐下刻有反映神怪故事及人间生活之浮雕。

东汉陶屋出土较多,虽为明器,但建筑结构、构件写实。陶屋主要可分为平房与楼阁两大类。平房的平面多呈长方形,面阔开间常为奇数,梁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两种形式,另有干栏式建筑,屋顶有单坡、双坡、四坡多种。陶楼的平面均为方形,层数自3~5层不等,楼体皆有显着收分,楼层挑出平座,最上覆以单檐四坡屋顶。有些陶制明器还呈现了院落形象,其平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多种形式。陶屋中的柱梁串枋、斗栱斜撑、平座勾栏、窗扉棂格、屋脊起翘,以及院落的形式、布局、规模等,都为我们提供了鲜明且具体的建筑形象。这种鲜明且具体的建筑形象,在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上也可以见到。如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中,就刻绘着较大的住宅院落形象。该院落的布局大致分为东、西二区,而以西区为主。其大门置于南垣西端,入内有前院,经内门达后庭。庭中建有三开间之抬梁式悬山建筑一座,室内二人东西对坐,当系宅中主要厅堂。东区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结构三层楼阁。南端则为厨房与杂屋,并有水井一口。

汉墓中的壁画同样把各种建筑作为表现内容之一。如河北安平县逯家庄汉墓壁画,使人们看到一座大型坞堡式院落的建筑形象。这座院落有一个明显的主轴线,经过居中的大门以及前院、二门(或门厅)到达一个纵向主院。正面是一座朝南开敞的堂,当是待客或饮宴之所;东西两侧建庑;堂后为一横向后院,可能是主人居所。全宅以大门到后院三重院落为核心,又向左右及后部布置了一系列不同形状、大小的附属院落,院落总数超过20个。总体布局左右大致平衡而并不绝对对称,多是按不同功能,用条形或曲尺形的建筑将空间分割成若干庭院。有的庭院种植树木,安设亭台,说明宅内有供游赏的园林部分。宅后右部有五层高的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当为打更报警之用,说明望楼是防御性质的。房屋是建造在有木框加固的夯土台基上,墙身可能是由加木骨架的夯土墙筑成,屋顶有悬山和庑殿两种形式,屋面用筒瓦。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

该城平面呈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面积6.5平方公里,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着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

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的出现。东汉初在洛阳创建的白马寺是印度形式,以塔为主体。佛塔空间狭小,不利于佛像安置,加之舍宅为寺风气的影响,于是佛寺逐渐采取了类似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形式。佛塔的结构也开始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

佛寺宫殿化最典型的例子是516年建成的北魏永宁寺。北魏时洛阳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洛阳迦蓝记》记载,永宁寺平面矩形,四面设门,南门3层,高20丈,形制似魏宫端门,东西门形式与南门相近,但高2层。寺内中间有方14丈的台基,上建9层木塔。塔面阔9间,各开三门六窗,门皆朱漆金钉,塔各层四角悬铃。塔北建有大佛殿,形式似魏宫正殿太极殿,殿内供奉高1丈8尺的金佛。

南北朝时还大量开凿了佛教石窟。在崖壁上开凿石窟至迟汉代已有,但都用为墓室,如西汉满城汉墓、四川彭山东汉崖墓。佛教开石窟之风传入中国后,由于有这传统技术为基础,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朝石窟最着名的是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的北魏石窟。云冈石窟在砂岩中开凿,施工较易,难度更大的是在石灰岩中开凿的龙门石窟。云冈、龙门大型石窟都是椭圆形平面穹窿顶,仿草庐形式。前壁下开窟门,上开明窗。自上部明窗向内开凿,自下部窟门出石碴,自上而下,逐步凿成。

以后石窟逐渐建筑化和中国化,或在石窟中心雕塔形中柱,象征以塔为中心的寺庙,或凿作前有空廊后有正室的佛殿形式。至北齐、北周时,天龙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凿有外观与内部均仿佛殿式样的石窟。

砖石结构建筑在两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砖石结构在汉代主要用于砌地下墓室,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石殿、石塔、砖塔等地面建筑,惜目前多已不存,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建于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嵩岳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为12边形。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由基台、塔身、15层迭涩砖檐和宝刹组成。此塔形体独特,雄健秀丽,为中国古塔中的孤例。

魏晋以来,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园林多崇尚自然野致。此时贵族们的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已提高。此时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秦代的大一统,荟萃了列国建筑的精华;继承和创新,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两汉时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由于佛教建筑的传入,使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在秦汉至南北朝约800年间,已可见到中国古代建筑所具有的绝大部分特征: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木结构形式;斗栱、侧脚、生起、翼角起翘等特有做法;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屋顶式样;坛庙、陵寝、闾里、市肆等营建制度;宗教建筑、山水园林、砖石建筑等众多建筑类型。这些特征,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或成型的。因而,我们把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定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

隋朝为时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文帝在汉长安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大兴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都城。605年隋炀帝即位,又在汉魏洛阳城西营建东京。东京城面积45.3平方公里,也是规模较大的古代城市之一。

隋在统一全国前后都开凿过大运河。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秦、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河道时有开凿和延伸。

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同时开始大规模的运河整治与开凿。

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608年,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又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已基本成形。

隋代在桥梁建设上有较大成就。在今河北赵县的南洨河上的安济桥,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是一座单拱敞肩石桥。主拱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弧矢7.23米,矢跨比(跨径与矢高之比)小于1/5。拱券的宽度,拱顶9米,拱脚处9.6米。在桥拱两端的桥肩处又各砌2小拱,靠桥堍的小拱净跨3.81米,近桥中央的小拱净跨2.85米。合理的桥址选择,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桥形为敞肩拱,跨度大而弧形平,两端桥肩处砌小拱等,这既是安济桥的特点,也是隋代造桥技术上的创造。

618年,唐立国后,改大兴为长安,改东京为洛阳,又称东都。长安城平面呈横长矩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城内北部正中建内城,东西宽2820米,南北深3336米,面积9.4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深1844米为皇城,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北部深1492米为宫城,内为皇宫、太子东宫和附属设施。

宫城北倚外郭北墙,墙外为内苑和禁苑。城内由9条南北向街和12条东西街纵横交叉构成了棋盘状的街道网,并把外城区分为110个规整的里坊。主要城门都有3个门洞,中间为皇帝专用,左右供臣民出入。干道上也是中间为御路,两侧是臣民用的上下行道路,两侧植槐为行道树,最外侧为排水明沟。城内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上,每面开二门,道路网呈井字形,内开横巷,安排店铺。长安还建有大量寺观,8世纪初时有佛寺91座,道观16座。长安有大量西域中亚商人,还为他们建有波斯寺、祆祠和基督教支派景教的寺院。洛阳城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分全城为洛北、洛南两部分。洛北区西宽东窄,故只能把占地大的皇城、宫城建在西端,把坊市建在洛南区和洛北区的东部,形成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东北角和全城的南半部为坊市的布局。全城共有103个坊、3个市,南北两区街道虽不全对位,但都是规整的方格网,里坊大小基本相同,街道网也比长安匀整。

傅熹年在对长安、洛阳遗址实测图进行研究后发现,两个都城都采用了以宫城之长、宽为模数的规划手法。这两座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都市,从规划到建成都不超过两年,在规划中运用模数控制,当是能快速完成规划的重要原因。

隋代分别在大兴和东京建有大兴宫和紫微宫。唐代沿用隋代都城宫殿,改称大兴宫为太极宫,改紫微宫为洛阳宫(太初宫)。之后,唐高宗在长安城东北角外附郭建新宫,称大明宫;唐玄宗又在长安原兴庆坊建新宫,称兴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