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8914600000042

第42章 秦始皇陵与中国古代墓葬(2)

崖墓:出现于西汉,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均有发现。东汉时,四川境内特别流行,并延续到三国和六朝时期。这类墓在山崖或岩层中开凿横穴式墓室,形制、规模大小不一。墓道有的为狭长的横穴,有的则为小型的竖井。贵族大墓,如河北满城汉墓和山东九龙山汉墓,在山崖间穿凿巨大的洞穴,由耳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构成。四川境内的汉代崖墓,往往几十个墓聚集在一处,形成一片墓地。有的大墓在岩壁上也雕刻画像,其题材与石室墓中的画像相类似。

2.地面设施

秦汉墓葬的地面上的设施主要有坟丘、墓碑、祠堂、墓阙、人物和动物的立体石雕像等。除坟丘系继承战国时代的旧制而加以发展以外,其余都是汉代新兴的。

通常的情形是,墓域最前方是一对墓阙,由此往后,神道两侧置动物和人物的石雕像,然后是祠堂,其后是墓碑,最后是坟丘。有的大墓,以坟丘为中心,墓域周围筑墙垣。汉代墓域的这种设施,对后世有很长远的影响。

坟丘:秦汉时在墓上筑坟丘,比战国时代更为普遍。除崖墓以外,各类墓上都有。现存较大的坟丘,多是属于大型的木椁墓、砖室墓或石室墓。坟丘用夯土筑成,规格因墓主人的身份、财富不同而有差别。汉律规定,列侯坟丘高4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等差,但实际上不一定都严格按照规定。一般的坟丘,多呈截尖方锥状。陕西兴平卫青墓和霍去病墓的坟丘,分别模仿庐山和祁连山,则是特例。

墓碑:主要流行于东汉。用石材制成。碑身长方,上端顶部成圆弧状或等腰尖角状,碑额穿一圆孔。碑文记述墓主人的家世、经历,多作颂扬之词,并记明其死亡日期。碑阴一般刻立碑的门生、故吏等的姓名,有时并刻其所资助的钱数等。汉代墓碑见于着录的甚多,有的墓碑保存至今。天津武清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墓,其墓碑完好无损,并附有长方形覆斗状碑座。

祠堂:又称祠室,或称冢舍,诸侯王的祠堂则称祠庙。墓前建祠堂始于西汉,东汉时进一步流行,系供祭祀之用,其渊源或可上溯到商周时代的墓上建筑物。西汉中期的满城汉墓,发现有祠堂遗迹,推测为木构建筑,屋顶铺瓦。东汉时祠堂多有用石料建成的,壁间往往雕刻各种画像,现存的实例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的和嘉祥的武氏石祠。

墓阙:墓域设门,门外立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进一步流行,多用石料作成,往往雕刻各种画像,并勒题额,或标官职、姓名,或记营造年月。现存石阙如山东嘉祥的武氏阙、四川新都的王稚子阙和雅安的高颐阙,都属东汉时代的墓阙。

人物和动物石雕像:西汉时已出现,霍去病墓前即有石人与石兽,但仅为个别特例,而且形象不够规格化。普遍流行并成为定制,则在东汉。人物雕像主要为亭长或门卒等,以示守卫墓域。动物雕像有狮、虎、马、羊等类,前两者多附双翼,或刻文字,标明为天禄、辟邪,含有镇墓之意。

3.葬具与葬俗

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代葬具和葬俗,既有继承也有新的变化。

棺椁:木椁墓中的棺椁,承袭周代“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礼制,按墓主人的身份不同,其规格从一棺一椁到五棺二椁,有二重、三重、五重、七重的区别。中国古代棺、椁并称,两者同属葬具,但木椁墓中的木椁其实是墓室内的构造,故称椁室。在砖室墓和石室墓等横穴式墓中,墓室本身就起了椁的作用,因而也可称为砖椁和石椁,而墓内的葬具则有棺无椁,而且,除个别例外,棺也不再是双重或多重的了。因此,周代棺椁的旧制在砖室墓和石室墓等横穴式墓中已不存在。西汉棺的制作是以榫卯拼接,有时用“细腰”合盖。东汉则普遍使用铁钉。贵族、官吏的棺材,常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非衣和铭旌:按照周代以来的丧礼,汉代出殡时张举一种旌幡,入葬时覆盖在棺上。长沙马王堆1号墓、3号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墓中都发现了这种旌幡。

它们都用绢帛制成,绘有彩色图画,故称帛画。据马王堆1号墓中的竹简记录,这种旌幡或可称为“非衣”。类似的旌幡,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也有发现,但大多没有图画,只书写墓主人的籍贯姓名,这便是铭旌。

葬式:战国时代盛行的屈肢葬,到西汉前期即告绝迹。从西汉到东汉,仰身直肢的葬式遂成定制。

玉塞和玉琀:大概是为了使尸体保持不朽,出于对玉的迷信,从西汉到东汉,流行用各种形状的小玉具遮盖死者的双目,充塞死者的耳、鼻、口等孔穴的葬俗。含在口中的称玉琀,往往制作成蝉形。

玉衣:又称玉匣,为皇帝和高级贵族所使用。系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缕编而成。始于西汉前期,其流行仅限于两汉,曹魏时即被禁止。死后身穿入葬,目的在于使尸体不朽。从出土的实物并结合文献记载看,西汉的玉衣多为金缕,东汉则按等级,皇帝用金缕,诸侯王和始封的列侯用银缕,其他多用铜缕。

合葬与家族墓地: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与以前一样,采取异穴合葬的方式,即两人分别葬在两个并排紧靠的墓中,马王堆汉墓和满城汉墓即如此。西汉中期以后,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采取夫妻同墓合葬。横穴式的墓室,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汉代的庄园经济,使贵族的家族关系十分紧密。表现在丧葬制度上,家族的墓地往往被长期延续使用,一家数世,父子兄弟并葬一处。死在异乡的人,也必须归葬于故乡的家族墓地,即所谓“归旧茔”。陕西华阴的弘农杨氏家族墓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随葬品

汉代贵族的丧礼和葬俗,其中心思想之一,是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即所谓“谓死如生”。所以,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并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牲畜之类也制作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因此,汉墓中的随葬品,要比前代更为复杂、多样化。

遣策与赗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等许多西汉前期的墓中,与战国时代的墓一样,存放着用竹简编成的簿册,记录各种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称为“遣策”。湖北云梦大坟头汉墓、江苏海州汉墓等西汉前期和中期的墓中则用长方形木版,上书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称为“赗方”。

食物:食物是汉墓中的主要随葬品,但不易保存。马王堆1号墓因有严密的防腐设施,发现甚多,计有稻米、大麦、小麦、黍、粟、大豆、赤豆等粮食,甜瓜、枣、梨、梅、杨梅、葵、芥菜、藕、笋等瓜果与蔬菜,猪、牛、羊、狗、鹿、兔等兽类,鸡、鸭、鹤、斑鸠、雁、喜鹊、麻雀、鸳鸯、竹鸡、雉等禽类,鲤鱼、鲫鱼、鳜鱼、银鲴等鱼类。它们多被作成饭、饼,烹调成各种羹肴,加上糖、蜜、酱、盐等调味品和各种酒类,其名称见于墓中的“遣策”。满城1号墓和2号墓中有30余个大陶缸,有的写着“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字样,缸内都有酒的痕迹,估计所装的酒共达5000多千克。

衣物:各种衣物和衣料,也是重要的随葬品。马王堆1号墓中随葬的衣物,计有棉袍、夹袍、单衣、单裙、鞋、袜和手套等类,并有大量成幅的绢、纱、罗、绮、锦和刺绣等丝织品放置在竹笥中。

器皿:随葬的器皿有铜、漆、陶等类。主要是容器,盛放各种食品,也有酒器和盛水器。铜器有鼎、钫、钟、壶、樽、盘等,与前代相比,数量已相对地减少,而且多已失去了礼器的性质。漆器有鼎、钫、壶、盘、杯等,在随葬品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特别是在长江流域,有的墓内用大量的漆器随葬而不用铜器。陶制的容器如鼎、钫、壶、瓮、罐、盆、盘等,种类较多,数量尤大,这与汉墓中盛行用大量食物随葬有关。

铁器有釜和甑等炊器。

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生活用具主要有灯、熏炉、博山炉、火炉、熨斗、尺、镜、漏壶等铜器,带钩、剪刀、缝衣针等铁器,奁、盒、案、几、屏风等漆器。武器主要是刀、剑,有时亦有矛、戟、弓弩及甲胄等,多为男性墓主人所有。装饰品有各种珠佩、环璧,其质料包括玉石、玛瑙、琥珀、水晶、玻璃和金银等,男女皆用,女性尤多。

书籍:贵族、官吏的墓中往往有书籍随葬。如马王堆汉墓中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帛书,安徽阜阳汉墓中有《诗经》、《仓颉篇》等竹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晏子春秋》等竹书,武威汉墓中有《仪礼》及有关医药的木书。汉代用书籍随葬之风甚盛,只是大多数墓由于缺乏保存条件,未能遗留而已。

钱币:汉代对货币的重视已日益加深,汉墓中用铜钱随葬也渐成风气。一些随葬品极丰富的大墓,也仍然要添上一些铜钱,以作为财富的象征。西汉已盛行用铜钱随葬,但数量不多。东汉则逐渐增加。甘肃武威东汉后期的雷台汉墓,随葬的铜钱竟达2.8万余枚。除半两钱、五铢钱和新莽钱等铜钱之外,有的还用金饼随葬。

在湖南的长沙一带,还盛行用仿制的泥质冥币随葬。

印章:与其他各代相比,汉代最流行用印章随葬。有官印,也有私印,质料有铜、银、金、玉石等类。一般多为男性所用,但亦有例外,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铸有“窦绾”、“窦君须”字样的铜印。

陶质明器: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官吏主要是以实用的各种珍贵器物随葬。

西汉中期以后风气一变,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显着增多。秦和西汉前期即已存在的陶仓和陶灶,到西汉中期大量流行。以后,诸如井、磨、杵臼、风箱、碓房、猪圈、楼阁、田地等模型,以及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禽的偶像,也陆续出现,时代愈晚,种类和数量愈多。东汉的墓中,随葬品主要是各种陶制容器和陶质明器,而比较贵重的实用品如铜器和漆器等则反而逐渐减少。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车马和船的模型:直到西汉中期,贵族墓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满城的中山靖王墓、曲阜的鲁王墓和北京大葆台的燕王墓即为例证。但是,车和马都埋在墓室或墓道内,而不是像商周的大墓那样在墓外另设车马坑。西汉后期以后,不再用真车、马殉葬,而用木制或陶制的马车模型代替。在南方的江陵、长沙、广州等地的汉墓中,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

俑:在汉代,人殉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基本看不到有人殉的情形。

作为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大量地放置在贵族、官吏的墓中,多属男女侍者,有时亦有杂技和乐舞人等。咸阳杨家湾4号墓和5号墓,年代在西汉前期,墓南设有10个坑穴,埋藏着大量的陶俑。其中步兵俑共1800余个,骑兵俑共580余个,士兵们手执武器,身披铠甲,行列整齐有序,应是军伍的模拟。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2300余件彩绘兵马俑,除4件陶马外,其余皆为人俑,这些陶俑包括官吏俑、戴平顶盔立俑、发辫俑、发髻俑、战袍俑、跪坐俑、甲胄俑。高者47~48厘米,矮者42~43厘米。应是地位相当高的贵族或王室成员墓的陪葬军俑坑,其性质与秦始皇兵马俑、汉杨家湾兵马俑性质相同。有的墓里还有铜俑。雷台汉墓随葬着一批铜质的车马模型和兵士、奴婢的偶像,共计武士17人,奴婢28人,马39匹,车14辆,应是身份为边郡大吏和将领的墓主人出行仪卫的模拟。

买地券:在东汉墓中,有时还随葬购买墓地的契约,多数是刻在长条状的铅板上,称为“买地券”。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使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被侵犯。

镇墓瓶:东汉中、后期,还流行在墓中放置一种陶质的“镇墓瓶”。瓶上朱书文字表明,镇墓瓶的作用在于使生人家宅安宁,使死者冢墓稳定,以“天帝使者”之类的名义为生人解罪,为死者求福,安慰并约束亡灵,使其认识死生有别,勿事纠缠。

东汉后期巫道流行,镇墓瓶应与当时的巫术有关。

5.帝陵

汉代的帝陵继承秦始皇陵而有所改变。汉代皇帝和秦始皇一样,生前便开始建陵,称为寿陵。为了建陵和筹备各种珍贵的随葬器物,耗费极大。少府属官中有东园匠,专为皇帝制作丧葬用品,诸如棺椁、金缕玉衣和各种明器之类,称为东园秘器。

西汉帝陵:除文帝的霸陵在陕西西安市东郊,宣帝的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帝的陵都在渭水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霸陵是一个大型的崖墓,不筑坟丘,其余10个帝陵都有用夯土筑成的方形覆斗状坟丘,其中茂陵的坟丘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