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8914100000074

第74章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制度创新(13)

(一)大户承包型的规模生产

目前,该县规模比较大的种植大户有32户,总面积32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6%。如豆村乡大刘庄杨秀英于1996年与村里签订承包合同,承包了群众退回的一块没有水源的78亩荒地。1999年确定承包30年,每年交2400元承包费。投入60000元打井、配套电力设施,每年灌溉费用3000元、肥料2500元,雇用半劳力一人,年工资2400元,再加上个人投入工费,年需投入10800元。杨秀英曾种过棉花,又改种速生杨树。每亩140棵树,以当前的价格计算,扣除投入成本,年收入约50000元。

从实际看来,目前该县这种大户承包的经营户尚不具备规模化大生产的条件。尽管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一般都属于依靠有限的积累或借贷作为资本,将农民因收益太低甚至亏损而不愿意耕种的荒地、贫瘠土地,以低廉的价格,通过自愿流转或者通过村集体帮助流转承租下来的。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利用了承包土地的低廉价格和后来土地的规模效益。

(二)合作组织型的规模经营

这种类型农户涉及16个村庄,共有2180户,面积达6600亩,其中流转面积2100多亩。

这些规模经营的土地,一大部分是原承包户自己的承包地,一部分是村两委引导农户通过自愿互换、转包、出租土地等方式种植其他农户的承包地。这些村的农户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一般每亩土地获得5000-8000元的收入。如街关镇北谷庄村李书行家有四口人,两个子女上学,5亩承包地分为3块,2亩蔬菜大棚、3亩粮食作物。2亩大棚需要人工200个,按20元一个劳动日计算,折工费4000元,菜秧需1200元、肥料3000元、农药300元、排灌费用200元、薄膜800元,合计投入9500元。2亩蔬菜年毛收入15000元,扣除9500元投入,余5500元纯利润,如果加上4000元劳动费用,可收入9500元,平均每亩收入4750元;种粮食扣除投入后,一般每亩可获纯收入680元,加上每亩300元的劳动用工投入,每亩收入980元。5亩承包地全年可收入12440元,人均收入约3110元。

这种类型的承包经营,属于人多地少条件下的规模经营。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规模生产。在个体上看,它依然是分散经营的家庭独立核算。村集体或合作组织以“统”的方式,给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分散的家庭经营以群体的形式与市场连接起来,并表现出了生产购销的优势。作为分散经营的农户,因为有“统”的层次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就能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深入挖掘土地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劳动。其收入的增加,除可以更方便地借助科技、市场外,更多的是劳动力的投入和土地潜力的作用。

(三)社会化服务型的经营

该县的社会化服务型经营有81户,主要是拥有大型农机具的农户,在耕种、收割季节对农户提供服务,有的也从事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如周窝乡李丰庄李占通。

该农机户为两家合股经营。两家承包土地20亩,共11口人。除种田的正常收入以外,投入70000元,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两台大型拖拉机,每年夏秋两季为本村、外村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有偿服务。扣除费用,每户年收入约15000元。

从目前看,这些农户基本上属于兼业性质经营。他们一般都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熟悉农业机械技术。他们平时或者打工或者耕种自己的承包土地,只是在农忙季节,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除一些农机户跨省跨区作业外,他们可以实现本地大部分耕地的耕种机械化。其基本特点是它的松散性,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些高性能的农机具,不仅在节本增效上大大超过小农机,能节省一般农户购置小农机的费用,而且可以使一般农户免去打工时的后顾之忧。虽然这种经营目前不是紧密型的一体化规模经营,但它在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方面,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可行的办法。

(四)一般农户的家庭经营

这种农户在该县有46374户,如街关镇铺头村范同垂,全家四口人,经营土地人口三人,8亩地分为两块,全部种植小麦、玉米,小麦亩产900斤,按0.8元计算,收入720元;玉米亩产1100斤,按0.68元计算,收入748元,每亩合计收入1468元。每亩需投入15个工,按每个工20元计算,需要300元,小麦、玉米种子50元,肥料170元,农药(除草、灭虫等)30元,排灌费100元,小麦收割播种作业费40元、玉米25元,其他费用如修理水泵等20元,合计735元。扣除投入,每亩收入733元,加上劳动投入300元,亩收入1033元。全家8亩承包地共收入8264元,人均收入约2066元。

这类农户,可以说是目前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主体。其基本特点是,在有限的承包地上用相当少的劳动时间进行农业经营。他们精打细算、勤勤恳恳,非常希望能日益富裕起来。

由于耕地的面积是固定的、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固定的、粮食的产量是相对稳定的、粮食的价格相对变化不大,所以,只能取得一个大致不变的土地收入。他们的收入与全县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一个不小的差别,其原因是没有计算打工的收入。目前这种家庭承包经营与第一轮承包时相比,土地面积没有太大变化,但地块减少了。这不仅方便了机械化生产,也便于农户在不愿意经营时流转土地。形成这种相对集中的分散经营,一种情况是在第一轮承包中,村组引导或组织进行调整,将零散的土地逐渐集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在第二轮延包后还有不少土地零散的问题,地块多、地块小,很不适应机械作业。为耕作方便,很多农户通过自发互换等形式,将小块地变成了比较大的地块。这种自发的流转,全县有5100多亩,约占流转面积的57%。

(五)土地相对分散的家庭经营

这种情况的农户约有2160户,耕种土地1936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土地相对分散的农户。如豆村乡西雪村李富田,家有六口人,经营土地的三人,8亩地分为6块。种3亩天鹰椒、5亩粮食。种植粮食投入与其他农户相似,小麦亩产800斤,玉米亩产700斤,合计亩毛收入1116元。扣除成本,每亩收入约580元,加上劳动投入后收入为880元。种植辣椒,正常年景亩收干辣椒400斤,每斤按3.4元计算,合计收入1360元;投入情况:种子30元、肥料120元、农药50元、排灌90元、塑料薄膜100元,栽椒秧、喷药、人摘椒等人工投入24个工,折合工费480元,合计870元,纯收入470元,加上劳动用工约950元。8亩地全部收入为7250元,人均1208元。

这类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在该县不占多数,但也有一定的数量。他们处于一种很落后的小农经济状态,有的甚至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这种家庭经营的群众难以互换土地,未能妥善解决土地分散的问题。一般是承包面积小,耕作地块多,大农机户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耕作收割服务;在种植管理上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没有合作组织的引导,缺乏与市场对接的顺路径;种植技术水平低,产量低、效益差,家庭成员也难以放心地出去打工,经济收入比较低。

二、对不同家庭承包经营类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与上述农户的具体座谈以及对同类家庭经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总的印象如下:

(一)土地产出效益的限度决定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水平

在总体上看,武强县农民人均承包耕地略多于2亩,以四口之家计算,一般户均承包地约8亩。从街关镇北谷庄村李书行所谈种植大棚蔬菜兼种粮食的情况看,2亩蔬菜和3亩粮食的平均亩产经济收益,包括劳动投入达到2358元,已经是比较高的收入水平。由于这样的经营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四口之家两个劳动力,经营者同时作为劳动者,劳动强度已经很大,尽管还有再发展蔬菜面积的空间,但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其依靠自身再扩大蔬菜生产规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所以,在家庭人口、承包地面积确定、劳动力数量确定、农产品价格、亩产量大致稳定的条件下,人均收入难有大的突破。

(二)同类承包地亩效益的差异,就是亩效益的浮动空间

比较同属正常水平的种蔬菜同种粮食的经济效益,街关镇北谷庄村李书行种植蔬菜,亩产经济效益包括劳动投入可以达到4950元的收入,而街关镇铺头乡范同垂种植粮食,亩经济效益包括劳动投入只有968元,类似的土地条件收益竟差3982元之多。其差异一是前者种植的是高产高效的蔬菜,后者是普通的粮食;二是前者属于与市场对接的规模经营,后者是分散经营;三是前者需要投入100个劳动日,后者只需要15个劳动日。同豆村乡西雪村同样种蔬菜的李富田比较,李富田1亩天鹰椒只有950元收入,竟有3800元的亩收入差异。

由此可见,虽然土地的产出效益有一定的限度,但它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浮动的区间。挖掘土地的潜力,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劳动投入,包括科技的应用,土地增收的空间是存在的。

(三)提高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效益,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靠规模生产,二靠增加劳动从规模生产看,1996年豆村乡大刘庄的杨秀英在承包土地之前,这78亩承包地农民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要上交“三提五统”,所以农民自愿交回村集体。杨秀英承包后,改种速生林,按市场价格每亩每年可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虽然这类农户在该县比例很小,形成大批的大户承包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它说明了规模生产的效益。再以街关镇北谷庄村李书行种蔬菜为例,李书行属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但他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借助了村里蔬菜规模经营的优势。由于该村大棚蔬菜种植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周围村庄的蔬菜种植,形成了一个蔬菜市场,使蔬菜能及时地变成商品;从增加劳动看,按照农民提供的情况,一亩大棚容纳100个劳动日、一亩粮食容纳15个劳动日,按每个劳动日工值20元计算,劳动的收入差距就在1700元。但土地容纳的劳动是有限的,要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只能发展更多的蔬菜大棚,或者把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强“统”的功能。

(四)加强“统”的功能,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必要条件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宏观层面讲,需要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微观层面讲,加速农业向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的发展,则是必要的选择。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则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加强“统”的功能。“统”的功能,主要是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从目前村集体经济的实力看,多数村庄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样就需要完善已有的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并探讨、发展新的“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从而为农业的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从该县的实践看,类似于街关镇北谷庄村由村集体组织引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机户等其他形式的能给农户提供“统”的功能的组织,正在起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作用,并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规模生产、规模经营的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吸纳农民更多劳动时间的重要载体

该县街关镇北谷庄村的蔬菜协会就是比较好的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专业合作组织。它成立以来,积极为该村蔬菜种植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该村蔬菜种植发展并保持在200多个大棚,占地面积600多亩,亩收入一般在5000元以上,同时合作组织自身也获得了发展。该合作组织的发展说明,通过这种组织形式与市场的连接,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加大劳动投入,农民收入也能显着增加。这样的合作组织能起到引导农户发展优质、高效、规模生产的作用,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从而能引导农户在充分地挖掘劳动力和土地潜力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财富。

(六)引导农户土地流转,是发展规模生产、解决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该县农户一般都有8亩左右的耕地,其中一部分农户的土地依然分为几块。如我们随机调查的豆村乡西雪村李富田,家有六口人,经营的8亩地分为6块。他反映土地零散引发出很多不便解决的问题:如农机户不愿意收割、播种,过于分散的小块土地难以进行改造等。目前一些农民不仅有改旱地为水浇地的愿望,也有了打井的经济力量,但因为土地过于零散,打井自己并不能充分利用,所以就放弃了。只有通过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形成比较集中的地块,才能发展高效益的规模生产,吸引农民挖掘土地的潜力,更多地投入劳动。同时也只有将土地相对地集中起来,才有利于土地的改良、机械化的发展,并使农民可以比较放心地向非农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