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8914100000007

第7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衡量(3)

中国台湾: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农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政府部门有计划地推动各阶段农业建设、技术开发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投入,在地少人多、农业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在小规模耕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黄宗煌,2006),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为确保现代农业永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方向,逐步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先后出台了“精致农业”、“富丽农村”以及“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面对加入WTO 后更加激烈竞争,2006年又进一步启动了“新农业运动”,宣示“台湾农业亮起来”的美好愿景。目前,台湾地区农业占GDP比重虽降至2%以下,但其在稳定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在生态与生活上所扮演的多功能角色,将是未来台湾现代农业的领航方向。未来台湾农业将以差异化和高价值为竞争策略,结合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企业经营知识,继续朝向“优质、安全、休闲和生态”内涵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均衡发展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力(创力、活力和魅力)之永续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为顾客提供品质更好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以及更具口碑和竞争力的品牌,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与品质。

(三)二次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

综观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其基本成效,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基础上的常规现代农业(强调现代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现代持续农业(强调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与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表现出的一些新趋势与内涵。为了更好地分析、把握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动态性、层次性,根据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笔者将农业现代化简单划分成“常规现代农业”与“现代持续农业”两个层次(即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同时将常规现代农业、现代持续农业二者及其与传统农业间的主要区别与联系等,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世界农业“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所在。

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我国着名学者、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社会发展具有工业化趋同的倾向。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就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也有一些方面是新发生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

深化。在技术上,已由早期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向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生物化、设施化和与之配套的管理现代化、产品商品化以及生产者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在观念上,已由原来单纯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到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和高度统一,并向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延伸。显然,如果我们仍将过去工业化层次的现代常规农业等同于农业的现代化,那我们将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还应继续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努力寻求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应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注意“统筹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二次农业现代化。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方向。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1世纪中国,尤其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上信息化、生态化与公平化、知识化等新的内涵与指标。

二、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与农户影响

(一)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提出与内涵

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是我国一些地区近年来丰富多彩的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它既是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学等学科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然要涉足的重要趋势与方向。

以浙江省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的生态农业已从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市(地区),甚至生态农业省。特别是通过生态农业技术的探索和配套应用,各地把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思想相结合,创建出了多种生态模式,显示出综合效益好、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应用范围广的优势。全省出现了400多个生态农业乡(镇)、村(场)和5万多个生态农业户,同时涌现出了众多以此致富的科技示范户、生产能手和优秀农业企业家。针对农产品“卖难”问题、大宗农产品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减缓的困境,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策。先后召开了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安全与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走出去”等一系列专题座谈会和工作会议,浙江农业发展开始了从“增产战略”

向“增效战略”的转变(张仁寿等,2006)。显然,以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特色种养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发展,充分调动了全省上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浙江农业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迈进的一个良好开端。

对于何谓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如何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认识。浙江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是指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依靠科技、人才、体制和资金四大支撑,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让农业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资源永续利用和持续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6)。对此,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与方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生态农业或效益农业,而是一种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是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现代常规农业粗放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又是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的有机统一与进一步发展,是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上的对接——既是效益农业导入循环经济与生态学理念引发的发展形态变革,也是生态农业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目标和产业竞争的指向实现的转型升级;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又充分体现和满足了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其特殊性,使农业现代化真正建立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可接受、环境更友好的基础之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性。

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必须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横向上实行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集约经营,纵向上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以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量,逐步建立起一个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和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努力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最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人与自然持久和谐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农户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影响因素

农户们是否及如何采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农户个体在利益驱动及政府宣传发动下,根据自身禀赋和既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一项生产性投资和技术选择活动。为此,2006年6-8月,我们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浙江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问,并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是否参与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种种因素及其决策机制进行了分析。

调查对象以浙江省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参与者为主,调查内容涉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1)户主基本特征,如年龄(Age)、性别(Sex)、受教育程度(Edu)、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Work)以及是否参加过涉农技术培训(Tra1);(2)家庭特征,如家庭劳动力人口数(Lab)、土地面积(Land)以及农业收入水平(Inc);(3)环境特征,如是否地处城镇郊区(Sub);(4)政府扶持引导,如当地是否开通农民信箱(Box)以及农户是否获得过贷款(Loan)、是否参加过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宣传与技术培训(Tra2);(5)社会化服务,如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Co)或农业龙头企业(Dra);(6)质量安全及生态意识,如是否听说过循环经济(Cir)等等(在本研究中,农户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用0表示,反之用1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由于35份调查数据存在信息缺失,进入模型的样本为282份)。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向后筛选法(卢纹贷,2006),即:首先将所有的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模拟计量,得到估计模型1;然后将Wald 值最小的解释变量剔除,再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着水平为止。一共得到了12个计量估计结果。计量分析以模型12为主,其显着水平P=0.000,说明假设模型整体检验十分显着,预测整体准确率达85.5%。

(1)农户耕地面积大小与农业收入水平高低对农户是否选择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

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模型12估计结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积系数值为正(0.018)。

说明农户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越倾向于不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且耕地面积增加一个单位的变化将导致发生比变化1.018倍。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该变量的显着性水平为10%,因此,我们也可以从5%的显着性水平接受该系数为零的假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5%显着性水平下认为耕地面积对农户是否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没有影响的。但家庭农业收入水平高低对农户是否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系数值为负(-1.279),且达到1%的显着水平。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政府的扶持、尤其是金融与保险服务等,是农户是否选择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促进因素。模型12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户是否获得贷款在2.5%水平上显着,且系数值为正(1.155),获得过信贷支持的农户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发生比是没有信贷农户的3.173倍。说明当前情况下,能否获得信贷是农户是否选择采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促进因素,政府应该给予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农户以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也是国际上农业的政府支持与保护的共同之处,值得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