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8914100000056

第56章 现代农业人力资本与新型农民培育(4)

2.回流前后的职业流动

表明的是劳动力回流前后职业流动的情况。表的列表示回流前从事的各职业中有多少人来源于其他职业,表的行表示由回流前职业向回流后所从事职业转变的情况。表格对角线的数值表示没有改变职业的样本数。对角线以上的数值为职业声望上升的样本数,对角线以下的数值为职业声望下降的样本数。

总的来看,回流前后有108人职业声望上升,103人职业声望下降,48人没有改变职业声望(不包括职业9)。雇工是所研究的职业中声望最低的职业,尽管雇工流向农民从职业声望的角度看是上升,但从非农化的角度来看,雇工向农民的流动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雇工中的17人回流后重新进入农民的行列,有10人在回流后,成为个体工商劳动者,还有少数人员成为农村管理者和农村智力劳动者,有1人成为私营企业主。

农民工中有21人没有改变职业,57人成为农民,36人成为个体工商劳动者,各有5人成为农村管理者、农村智力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而对于个体工商劳动者来说,9人没有改变职业,17人成为农民,还有少数人成为农村管理者和农村智力劳动者。

而对于农民来说,有6人成为个体工商劳动者,5人成为雇工,并有少量劳动力从事了其他非农职业。从流入的角度来看,115人回流后成为农民,主要来源于农民工雇工和个体工商劳动者。

从分析结果看,外出劳动力的回流主要在农民、农民工、个体工商劳动者等低声望职业之间流动,主要表现为其他职业(农民工和雇工)向农民流动和向个体工商劳动者的流动以及少部分人流入高声望职业的情况。从所占比例来看,除了农民流入较多的人数外(占97.46%),个体工商劳动者流入人数的比例最大(为87.32%)。

3.回流前后职业结构的变化

以上叙述了劳动力回流前后职业的变动。这种流动将会对职业结构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回流前人数较多的为农民工、雇工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在回流后,农民工减少的幅度非常大,而农民和个体工商劳动者人数增加较多。另外,从事“其他”职业人员数也有显着的减少,说明农村劳动力回流后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并从事了适合自己的职业。

总的来看,有少部分人向高声望职业流动,这使得职业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外出劳动力重新经营农业的原因探析

在318个回流样本中,我们特别关注118个重新务农的样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重新经营农业呢?在调查问卷中,“您重新选择经营农业的原因是什么”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118个样本中,只有63人回答了问题。在一选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选项3“父母孩子需要照顾”和选项10“因事暂时回乡,有机会再出去”,选择人数所占比例为30.16%。接下来为选项5“现在出去赚钱也难”,所占比例为12.70%和选项1“非农职业的风险太大”为7.94%。对于二选来说,仅有12人回答了问题,选择项所占比例排在首位的是:选择项5“现在出去赚钱也难”,为58.33%,然后为选项10“因事暂时回乡,有机会再出去”和选项3“父母孩子需要照顾”(16.67%)。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回流劳动力大部分回流到了“本乡”,这是他们从事非农职业的最小的地点。这是因为乡镇是农村与城市的连接点,其与广大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大中城市相比,其进入“门槛”较低,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与农村差别不大。因此,小城镇是不能远离家乡的劳动力最好的择业地点,同时也是那些寻求相对较高地位的劳动力最好的归宿。

2.文章的结果表明,有近1/3的样本重新经营农业,另有近1/3的样本回流后从事职业的声望上升,主要表现为较多样本流入个体工商劳动者,少量样本成为私营企业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回乡创业”的观点,不过这样的样本是有限的。外出劳动力回流后虽然大多进入农业,但还有一部分没有改变职业或进入农民非农职业的行列。即使有部分劳动力回流后职业声望下降了,但依然在非农领域工作。因此,劳动力回流后不仅仅是在“回乡创业”和“重新务农”两者之间选择,他们还可以进入其他非农职业或依然从事回流前的职业,这在非农化的进程中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对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回流劳动者来说也是较理想的。因为,对于他们的低文化水平、低资金积累、较少社会资源的现况,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们回乡投资创业。

3.从前文的样本特征来看,回流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水平和社会资源)均高于总体样本。如果剔除回流到农村重新经营农业的样本,仅仅观察回流后从事非农职业样本的特征,那么其指标值还会更高。这部分样本回流的原因,或许为前文所说的“回乡创业”,也可能是追求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对于外出劳动力中近1/3重返农业的样本来说,其特征虽然在文化水平和社会资源方面低于总体样本,但他们年轻、男性较多并且拥有手艺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这部分劳动力具备在外做工的能力。他们回流重新经营农业的原因主要为家庭因素,因事回乡有机会再出去的人员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作性质的本身也是他们回流的原因。而城里人的态度和城市对他们的限制并不能阻止他们外出,这与白南生(2002)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

所以,我国劳动力的回流既不完全是“回乡创业”,也不是失业后“重新务农”,其实质是外出劳动力一种理性的选择。回流后大部分劳动力依然从事非农职业正是非农化进程中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表明回流是我国非农化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的研究不应仅仅针对“回乡创业”和“重新务农”这两种情况展开,而应关注回流劳动力整体的状况。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加快我国非农化进程,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通过建立、完善农民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民自由流动、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提供保障。

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给予农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养老由家庭成员提供。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空巢家庭正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趋退化。因此,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顾时,外出劳动力就不得不回流。

第三,关注从事其他非农职业的农民。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所引起的强大呼声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事实上,农民工问题和其他非农职业人员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是不分轻重的。农村管理者和农村智力劳动者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显着的作用,回流的劳动力中就有部分人从事这些职业,但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关注得太少。

第四,加快小城镇建设。从文章的研究结果可看出,农民回流后大部分流入本乡从事非农职业。因此,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回流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构建

王国敏 黄基秉 何艺新 董庆佳 袁力 唐建兵

摘要: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主角是农民。现代农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重点难点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培训机制,积极培养农村带头人,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农村与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专用人力资本;新农村建设;素质;职业培训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具有比传统农业更为丰富的内涵,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在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支持和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人力资本的零值静态均衡和高水平动态均衡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分界。农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村主体——农民的实践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与传播,是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化。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人口生产的量质权衡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一、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农民总体上来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奋朴实的传统美德,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每年大约新增1500万人,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以下的占38%,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二)农民缺少现代专业技能

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大多是儿童妇女老人,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不能从事复杂劳动,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三)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人们的思想相对封闭、保守,有的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闲置现象,不思进取,致富能力不足;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各种文艺活动少,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薄弱,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有的地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

(四)农民相对缺少现代公民意识

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贫乏和信仰意识缺失。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非法手段,甚至导致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耻为荣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农民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奉封建迷信,被一些愚昧的信念所左右。

(五)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农民的贫困化不断加深,大部分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缺乏。据卫生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有29.6%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看病难、就医难、药品贵等问题突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给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变动与发展带来了消极作用,正在越来越强劲地表现出来,严重制约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方略的实施。一是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失去农民自身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就难以实现。二是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除了顽固的城乡二元体制外,农民工素质偏低和缺少专业技能,难以真正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骨干中坚,甚至难以融入城市市民生活圈,往往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已成为一项新的社会问题。

因此,尽管一方面可能出现城市需要的农民工得不到满足,发生“民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因为在城市找不到适当的劳动岗位,得不到适宜的劳动报酬而重新回到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工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他们转为城镇人口和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二、现代农业对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构建的要求

(一)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界定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