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8914100000041

第41章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科技支撑(7)

五年来共举办大型技术培训班10期,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60场次,制作播放《农技电波》节目240期,网上发布技术信息1000条,编发《“市院合作”快报》51期1.1万份,接待农民咨询5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万份。空中、地面、网上和纸上综合运用的立体培训形式,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科技素质。

二、注重实效,严格管理,以项目为中心,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运行机制

(一)实行项目招投标机制

“市院合作”工作小组按照项目计划发包,双方人员自愿结组,联合投标。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择优选定承包者。项目组成员采取“3”(院方专家+市乡推广人员+市乡干部)+“1”(农民)的模式,优化组合,形成“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样板-辐射户”的运作链条。

(二)督促检查机制

项目实施采取领导小组统管、工作小组协调、主持人承包负责的管理办法。根据成果转化的预期值和计划效果,量化项目指标,严格考核。制定项目奖惩制度,成立项目工作考核小组,负责对“市院合作”项目的跟踪考察、监督管理与指标考核。考核结果和目标考核与年终评先挂钩。

(三)制定优惠政策

河北省农科院在提供项目技术支撑、项目建设组织协调、专家调度、抓典型示范、扩大项目影响等方面明确了做实做细项目的18条具体措施。为了提高示范效果,推广应用三大类共52项农业标准与规范,建立了以甘薯生产和加工、果品嫁接丰产、无公害蔬菜生产、谷子新产品应用、饲用作物新品种示范、苗木示范等为主的6个万亩综合示范园区。并达到“六有”,即有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有示范(生产)基地、有标准化技术、有产品开发、有注册商标、有品牌销售。目前已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园区化管理的规模发展格局。

(四)开展配套服务

项目组在项目实施工作中,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和技术、物资、信息、培训的综合服务。在产前,主要提供经营决策服务。在产中,主要提供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的管理服务,以及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相配套的物化技术服务。在产后,主要提供市场供需信息服务。双方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市重点区域建立了179个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完善了市农业科技声像中心和农业信息中心硬软件建设,组建了农产品营销协会。他们兴办的农业物资现代化连锁服务业,在全市建立了200个连锁服务点,五年来提供优质配套物资2000多吨。

三、发挥自身优势,自研和引进并举,以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性为核心,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一)坚持原始创新

五年来,河北省农科院根据迁安农业发展的需要确立和调整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形成了农业科研的顶层设计与迁安农业生产需求的紧密结合机制。双方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先后将178项原始创新成果投放迁安,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冀薯98”高淀粉甘薯品种,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培养的富硒谷子“冀优1号”品种,获得国家科技部后补助项目的“冀豆12号”、“冀黄13号”大豆品种,有机无土生态蔬菜栽培技术,我国首创的抗虫杨741品种、环保品种84K 以及特色彩叶树种,国内首创的双刃刀具核桃快速嫁接新技术。

(二)开展集成创新

河北省农科院在把原始创新成果投向迁安市的同时,注重集成创新,并根据迁安农业结构性调整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围绕小麦、玉米、甘薯、杂粮、蔬菜、果品、苗木等主要农作物,按照“引进聚集-组装集成-产业化示范”的路子,进行集成创新,形成了30多项符合迁安实际需求的综合性配套技术。甘薯是迁安主要作物,甘薯项目组的专家先后引进了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育苗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甘薯精深加工技术,组装形成了“冀薯98”甘薯育苗培育壮苗、无公害高产栽培、精制淀粉、粉条(丝)加工等组装集成技术,在迁安市应用规模10万亩,取得明显效果。

(三)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

各项目组立足迁安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引进先进的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并加以再创新。五年来,共引进国内外先进成果69项。在蔬菜产业上,根据迁安日光温室蔬菜重茬栽培病虫害严重的情况,先后引进了“中农21”黄瓜、荷兰彩椒、微型番茄、黑茄王、绿塔菜花等抗病品种,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迁安特色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其产品经权威部门检测,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A 级标准。此项目已被河北省农业厅列为组织推广项目。

五年间,双方先后在迁安推广农业科技成果247项,应用规模达到97万亩,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16个村的10.5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累计增效1.7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7元。

“市院合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成功机制,疏通了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瓶颈”。促进了迁安农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实现了科研推广部门和农民的“双赢”。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及发展对策

姬便便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对三农问题认识上升到很高层次的同时,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仅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政策功能发挥最大效应后,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而唯有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河南要想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

一、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一)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只有明确方向工作才会有目标,只有制定了具体任务工作才会有动力。河南省为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制定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其中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更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带动传统和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发展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主要任务集中在:一是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植物新品种培育。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林草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二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四是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农林生物质的培育、收集与转化关键技术,沼气、固化与液化燃料等生物质能以及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农村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五是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重点研究开发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技术,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特别是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生态型林产经济可持续经营技术,优质牧草生产技术。六是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与相关设备,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有害生物检测预警及外来有害生物防范入侵体系,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七是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八是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重点加强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开展以节水、节能、高效为基础的栽培模式研究。开展农作物专用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重点研究农业环境调控、超高产高效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到创新产品的生产、推广,培训农民使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的完整过程。它包括农业新技术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营销或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或者为农业科技创新过程提供条件保障与服务从而对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产生实际影响和做出实际贡献的机构与人员。因此,一般来说,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应该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推广及中介服务机构和农民。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短期内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政府机构、推广机构以及农民都不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就河南而言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科学研究院、各地(市)县农科所。

河南农业大学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它不但肩负着为农业领域培养、输送高级农业人才的重任,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面向国家和河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目前河南农大设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下设农学院、林学园艺学院、牧医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拥有大批从事农业教学、科研的科技人员。

河南农大多学科的教学科研环境、雄厚的师资、科研队伍以及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通的科技信息渠道等优势和潜力为其进行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为其承担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提供了可能,为其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实用技术开发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基地。近几年,学校除了每年为农业领域培养大批人才外,还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每年承担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一半以上为国家和部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另外,由国家小麦工程中心的“粮丰工程”、黄淮海夏玉米创新中心的项目使得河南小麦、玉米单产再次创新高,而小麦、玉米新品种的不断推出、土壤测肥技术的一次次改进不但为河南乃至全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再一次表明了河南农大是河南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