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8914100000010

第10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衡量(6)

(六)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农业

农业支柱产业普遍形成以家庭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订单农业和合作营销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流形式,从事农产品贸易和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与专业农户结成紧密的产销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行业协会成为协调和管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类主体的主要组织载体。

(七)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功能凸现,农业再生产过程体现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强,农业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八)现代农业是由政府实施科学管理和依法加强支持保护的基础产业农业成为政府支持保护的主要产业,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金融和合理的生产补贴成为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主要手段,农业的市场信息体系和调控机制高效、灵敏,政府对农业实行有效的宏观指导,建立起产加销和内外贸一体化管理的高效法治的行政管理体系。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就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既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反映了人多地少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

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统一性;二是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以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体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化循环经济方式的有机耦合;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与绿色安全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体现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服务组织的有效链接。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照搬照套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不能学美国、加拿大等人均耕地资源多、主要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也不能学日本、韩国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国家依靠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一)经济高效

要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投资效益,使农业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

(二)产品安全

要以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引领市场,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三)资源节约

要从农业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走农业资源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之路,积极推广各种资源节约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四)环境友好

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技术密集

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使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六)凸显人力资源优势

要从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发展轨道。

四、创新强农,构筑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一)推进农业观念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观念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先导。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积极推动农业观念创新、机构创新、主体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要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要以农业市场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要以农业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农业,要以农业功能多样化的理念来开发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二)推进农业结构创新,做强农业主导产业

结构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准若干拳头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形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有相当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当地农业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拥有连片镇村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视优质粮食生产,发展优质米、功能米、种子粮、高含油菜籽等特色产业。

(三)推进农业体制创新,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体制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动力。要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要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标准化高效绿色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建设,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管理创新,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管理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保障。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五、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让农民主动参与“三化”进程,既成为“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又成为“三农”现代化的主力军。

(一)强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分工分业的转换机制

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创造农民进城创业和到二、三产业就业的条件和环境,推动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局面。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推进企业职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向农民工覆盖,促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并安居乐业。深化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建立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建设机制

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兴办农产品加工营销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努力引导各种企业化的投资主体,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渔港、标准鱼塘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承载观:认识现代农业的社会视角

杨万江  冯志礼

摘要:我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显着加快,但现代农业建设却遭遇重重困难。发展现代农业的困难主要不是来自农业内部,而是来自农业外部,来自社会。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解决社会的认识问题,可以用农业承载观统领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并藉以指导农业发展,用农业承载力评价思想与方法评价与考量农业发展。基于农业承载观的认识,本文提出了基于农业承载观的“三农”模型和农业承载力评价理论、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承载观;农业承载力;“三农”模型

一、现实:问题及其根源

许多国家一般都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即使是WTO 成员,在所谓世界公平贸易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几乎所有国家都重视农业的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我国更是如此。农业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甚至高于农业的经济地位。

一般地看,我国农业地位一直较高,农村和农民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实际上,大量研究成果证明农业发展的种种迹象并不能掩盖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对立与疏离越来越明显(刘斌,张兆刚,霍功,2004)[1];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还不够有力(杜青林,2006)[2];有人认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周克任,2005)[3];农民是“三农”的主体,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赵磊,2005)[4];有人认为,中国“三农”应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农业系统本身和农村自力更生发展而解决,不赞同补贴农业,反对实行“三农”补贴与福利制度(张五常,2007)[5];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要体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互动(温锐,陈胜祥,2007)[6],有人调查,65%的农民认为在未来20年内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叶敬忠,那鲲鹏)[7]。对中国“三农”的研究,林林总总,都涉及农业发展问题,许多研究视角也很独到,但读后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农业行业的高风险性与农业收入增长的缓慢性,农业经营在微观经济上的高度竞争性与社会需求的低弹性,农业产业在宏观经济上的弱质性与社会地位的低势性(相对下降或衰退),如此种种,决定了农业内部与农业外部在农业重要性及农业发展理解上的矛盾,导致人们对农业的重要性、发展性及其现实的困惑,人们在对农业重要性与人们评价农业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小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一系列突出的矛盾现象:

(1)农业发展的缓慢与人们对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预期难以统一。

(2)农业非经济性等表面重要性与实际上农业经济的弱小性之间形成对立。

(3)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发展轨迹存在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