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MPA教学案例汇编(一)
8913400000015

第15章 结构性失业的发生与治理(1)

许庆明

一、结构性失业案例

案例1:张键“农转非”的艰难

早上8点,租住在一起的老乡都上班去了,但张键却坐在租住房的凳子上发愁。

张键今年26岁,来自安徽黄山农村。高中毕业后就跟父亲种地。前年娶了媳妇,去年孩子出生了。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家中两亩地越来越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同时,张键夫妇加上身体还硬朗的父母,一家四个劳动力在家里也没有多少农活可干。

这样,过了2007年春节,他就带着150来元生活费,跟随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老乡来到了杭州。

半个月来,张键在杭州城里到处转悠,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虽然,杭州到处都在招工,但人家要的都是有一定专业要求的,如厨师、保安、木工、泥工等等。虽然,张键种庄稼是一把好手,“犁”、“耙”、“耕”、“耖”样样在行,但是面对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却干不了。昨天去了劳动力市场,很多企业招不到技工,听说还出现了“技工荒”,但是,这一消息对于张键来说,一点也没有意义。

现在,张键坐在租住房的凳子上,手中捏着仅剩下的30元多元钱,犹豫着:怎么办?先回老家,还是再出去碰碰运气?

——许庆明根据调查材料编写

案例2:许建国的再就业

居住在杭州上城区的许建国可谓是职业多变。

20世纪70年代末,年仅20岁的许建国顶父亲的职进入了一家杭州著名的纺织企业当机修工。当时,这家纺织企业生产的毛巾销往全国,企业经济效益很好,许建国的收入也不错。能进入这家企业,许建国在同学、亲戚朋友中很有面子。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的乡镇纺织企业发展起来了。

由于乡镇纺织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大低于杭州城里的企业,因此,乡镇纺织企业生产的纺织品靠低廉的价格不断地挤占着城市企业的市场。许建国所在企业的毛巾销量不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连年亏损,最后改制转产。这样,许建国第一次下岗了。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许建国进入了一家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当装配工。当时,彩色电视机刚开始进入家庭,市场需求大、价格高,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好。全家人都为他能进入这样的企业而高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彩电市场逐渐饱和,电视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电视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向长虹、康佳等几个大品牌集中。许建国所在的这家彩电企业生产不断下降,最后,企业进行下岗分流,许建国第二次下岗了。

在纺织产业、一般机械制造业衰退的同时,杭州主城区的服务业与新兴工业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房地产业,经贸业,会展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信息电子产业,软件业,等等。与许建国一起从企业出来的年轻人纷纷改行,有的进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有的进入交通运输业,开出租车、公交车;有的进入房地产业;等等,但是,年近50的许建国却没有信心再进入这些新兴的行业中。

许建国彷徨了大半年,最后在街道领导的帮助下,在居住的小区中开了一个修自行车的车铺。由于当时自行车是每家必备的交通工具,一家往往有数辆自行车,因此,许建国的修车生意很不错。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许建国所在小区的许多居民跟杭州城中的其他居民一样,开始把自行车换成电动车,而且小区中小轿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而骑自行车的人却逐渐减少。这样一来,许建国修自行车的生意也江河日下,有时一天只有一、二个顾客,连喝茶的钱都挣不到。到了2006年春节,许建国的修车铺终于维持不下去了,许建国第三次下岗了。

左思右想,许建国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挣钱活儿,想想还是继续修车,不过是修电动车。许建国交了1500元钱,到一家生产电动车的企业去学习修理电动车的技术。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总算掌握了修理电动车的基本技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购买了一些工具与零部件,2006年5月,许建国修电动车的车铺开张了。

回想自己的祖父靠一门祖传的、终身不变的补伞手艺就能闯荡一世,父亲20世纪40年代末进城后也是当了一辈子不变的纺织厂机修工,而自己短短20多年中却换了这么多职业,许建国不禁感慨万千,而且他也不知道眼下这修电动车的活儿是否是他这辈子最后一个职业。

——许庆明根据调查材料编写

案例3:三成岗位白白浪费两成人没有工作

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5年1月10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北京市可新提供就业岗位49.3万个,全市城镇需就业人口47.9万个。表明北京城镇就业岗位比较充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于需要就业的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上的人、职匹配成功率却在下降。目前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平均最大岗位匹配率(招到合适求职者的岗位数/提供的总岗位数)为0.66,平均最大求职成功率(求职中找到工作的人数/求职的总人数)仅为0.75,这就意味着约有34%的就业岗位因无合适人员而浪费;而有25%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该刊观察员指出,这不仅是北京市的问题,可能是国内很多城市共同的问题。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第5期

二、降低失业率,扩大就业是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

以上“案例1”中的张键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失业者。

随着经济发展,在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非农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一个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要完成“农转非”,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段时间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张键就是在这个“农转非”的过程中发生了失业。

“案例2”中的许建国则是非农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失业者。

随着经济发展,非农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工业(制造业)内部结构看,有一个从轻纺工业为主体,到重化工业为主体,再到以加工装配工业、电子信息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制造业)结构变动过程。从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看,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并最后超过工业成为三大产业中占第一位的产业。许建国就是在非农产业的变动中遭遇到几次失业。

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因为它不仅是劳动者的生存手段,也是劳动者融入社会的途径。对于政府来说,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问题。各国政府普遍把促进就业作为基本优先目标,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1995年,联合国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宣言》中就提出“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建议各国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为解决就业问题,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的职责及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位置。

我国政府也已把扩大就业作为各项经济工作的优先目标,这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决定》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核心措施就是在今后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失业产生的一般原因分析

要降低失业率、扩大就业,就要研究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失业分为公开失业或非公开失业;按失业者的意愿划分,有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质性(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着分割)划分,有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按失业者的失业次数分,可将失业分为初次失业、二次失业、多次失业等。但是,最常见的划分是按照失业的成因分,将失业分为总量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总量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总需求)。如果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从而导致失业。由于宏观经济在周期性波动中运行,当总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而随着宏观经济相对高涨,总需求增加,经济繁荣,这种失业现象得以缓解甚至消失。因此,这种由于总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又称周期性失业,或称凯恩斯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的过程中,由于不完全信息、以及劳动者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需要时间等因素引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形式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的缺乏,只是需要时间和信息把劳动者和岗位连接起来。摩擦性失业的特点是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并不意味着岗位总数少于劳动者总数,只是劳动者的技能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要求。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以上三类失业中,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合并起来被称为自然失业。由于经济活动、劳动者总是处于动态变动之中,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因此,一个正常的经济不可能消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