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8912400000003

第3章 壹·一日之计(3)

四、豆腐。自从汉武帝爱上了吃豆腐,民间吃豆腐的风气跟着普遍。现在一般人日食三餐,豆腐是常见的菜肴,甚至有钱没钱,总要买几块豆腐回家过年。豆腐制作容易,而且雅俗共赏,李石曾、邓小平等留法人士,他们在国外就是靠着中国发明的豆腐,以卖豆腐筹备学费。过去日本的汽车、电饭锅等,席卷世界,中国的豆腐,一样风靡全球。

五、酱菜。再贫苦的人家,一杯热茶泡饭,佐以几块酱瓜,真是美味无穷。从年轻到现在,每到夏天,我最喜欢吃的也就是热茶泡冷饭,再配上几块酱瓜,吃得开心无比,妙味无穷。

六、豆腐乳。中国不但发明豆腐,而且在大陆有“豆腐百吃”的餐馆。其实豆腐还可以做成豆腐乳,也是美味的小菜。在佛光山宜兰仁爱之家所制作的豆腐乳,制作方法很传统、很讲究,不但有一定的程序,尤其水分、时间控制得宜,所制作出来的豆腐乳,味道不会太咸,甘美无比,因此与北海道场的萝卜干,相得益彰。豆腐乳是一道既不必花太多钱,又能享受美味的小菜,所以赢得很多人的垂青,可谓其来有自。

除了上述以外,平等性的食物还有很多,你可曾发现?

营养

世界上,动植物乃至矿物,都需要食物供给营养,如果没有外物给予营养,就难以生存。森林里的树木,需要日光雨露的滋养;大海里的游鱼,需要海水才能维生。人类更是需要仰赖万物供给营养,有了营养才能生存。

什么是人生存的营养呢?

一、物质。人要生存,少不得阳光、空气、水,即使是住在牢狱里的犯人,每天除了吃饭、喝水,也要有半小时、一小时的“放风”,以便让他接受阳光的温暖,以及呼吸新鲜空气。没有阳光、空气,任何生物都活不了。至于水分,一天不吃饭尚可忍耐,一日不喝水则难以忍受。其他如米、面、菜肴、矿物质等,都是生命所需的营养,甚至有些肉食动物,更用别人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

二、爱情。人称“有情众生”,因为人乃从“爱”出生,所以需要爱的滋润,包括父母亲人的关怀,同学朋友的鼓励,男女之间的情爱,社会大众的供应等。人间有爱才有生命,才能生存。

三、精神。人除了身体上需要食物的滋养以外,还要有精神食粮的提升,例如要音乐、要读书、要艺术、要美感、要舒服、要愉快、要欢喜。老奶奶的眼神,就是小孙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句赞美,就是儿女向上的动力。

四、思想。人称“万物之灵”,因为人有思想。多少伟大的人物,物质贫乏不能自存,精神也无依靠、支柱,只是凭着思想维持他对生命的希望。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孔子、孟子,乃至王阳明、朱熹等思想家,他们不但自己的思想超然物外,不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所牵引,甚至他们思想的花朵也散发芬芳,分享给世间大众。

五、语言。人在世间生存,有的人可能不受金银财宝所左右,但是很难不受语言文字所影响。禅门的一句“随他语”,让八十老僧赵州禅师千里迢迢寻师访道。寻找一句话的答案很不容易,但一句话“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威力难以抵挡。例如,有的人穷途潦倒,陷入绝境,因为别人一句话的激励,重新鼓起勇气,再启生机。乃至“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可见语言的力量之大。平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专注听人说故事,听得入神时,可能忘了肚子饿;有时听戏听得浑然忘我,也可以把肚子听饱,可见语言的营养价值很高。

六、信仰。各种营养当中,信仰的养分最为神奇。大梅法常禅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这不是信仰的营养吗?甚至念佛参禅的人,虽然少食,但是精神充沛,慢慢走入证悟之门,这不是信仰的营养而何?

综说上述的营养,物质、爱情、精神、思想、语言、信仰,对人都有贡献。此外,还有许多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应该摄取。不过最重要的,生命的营养应该是升华而不堕落、向善而不趋恶、向前而不后退、奉献而不自私,如此才是真正滋养生命的养分。

饭桌上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举世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那就是“饭桌上,一切事情都好说”。因此现在大街小巷上,大小餐馆林立,上餐馆吃饭,不只是为了饱食三餐,实际上“饭桌上”也有很多的妙用,略述如下:

一、饭桌上可以解决问题。有些人通过开会,用会议来解决问题,但有些事情,在“饭桌上”更容易商量、解决,所以主其事者就会邀约相关人士,大家在饭桌上边吃边讨论。因为吃饭的时候,美食当前,气氛轻松,大家也都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各种问题能比较客观地讨论,不至于太过严苛要求而僵持,所以饭桌上能解决问题,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饭桌上可以联络感情。很多朋友许久未见,偶尔可以通过聚餐来联络感情,所以同学会、欢迎会、联谊会,甚至为人庆生过寿等聚会,都能联络感情。有一些生意上的同业,借助饭桌上可以谈生意,也可以联谊交流,甚至一些学者专家,可以宴请各种专业人士,在餐桌上讨论所学,也可以借机联络感情。有一些人经常挂在口边:“我和某人一起吃过饭。”可以一起吃饭,就表示他们感情匪浅。

三、饭桌上可以成就好事。在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谈,不必有太多的心防,也不必有太多的做作。本来素昧平生的人士,可以借助同桌吃饭而互相认识。有的异性,借助饭桌上的风仪,相互欣赏,结成伴侣。在餐桌上,有的谈出志同道合,共同创业,成为同志、同事,都因饭桌上的缘分,而把大家凑合在一起,成就好事。

四、饭桌上可以品尝美味。人总有嗜好,有的人讲究穿着,有的人注重居处,有的人爱好旅游,有的人喜欢艺术。饮食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嗜好,有的人嗜好中餐,有的人喜爱西点,有的人习惯中国北方的面食,有的人偏好中国南方的小菜,甚至日式的餐点、韩式的泡菜、泰式的辣味、港式的饮茶等。总之,爱辣爱酸,爱咸爱淡,都任君选择。只要大家志同道合,口味一致,都可以不时相约到餐馆大享人间美味。

五、饭桌上可以看出人性。在饭桌上,一个人的品性、修养,也很容易在用餐时显露无遗。有的人只顾自己吃,见到美食,马上一扫而空,完全无视别人的存在;有的人边吃边高谈阔论,完全不管应有的礼仪。当然,有的人在饭桌上谈笑风生、应对得宜,自然受人欢迎,但是也有的人沉默寡言、拙于应酬,甚至有些人不断议论长短、评论是非,最是让人疵议。总之,一个人的性格、涵养,从饭桌上的言谈应对、举止表现,都可以看出他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初次相识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对方,只要你提出适当的问题,当对方回答时,所谓“只要你一开口,就知道有没有”,在饭桌上都很容易看出人的品性,所以在饭桌上吃喝之余,也不能不重视饭桌上应有的礼仪。

茶道

人活着,要靠日光、空气、水分,三者缺一,就不能生存。其中人生与水分的关系,西方人喝咖啡,东方人喝茶,都是与水结缘。不管喝咖啡或是喝茶,除了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另有深意。现把喝茶的意义,略说如下:

一、泡茶之心。当我们兴起喝茶的念头时,随手泡一杯茶,当下不会有太多、太大的贪念,既不想要升官发财,也不会希求世间给我什么,只想喝一杯清茶,可以疲劳尽除,妄念息下,悠闲自得,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假如偶尔三五好友,相约喝茶聊天,所费不多,谈不上浪费,也不会暴殄天物。大家在茶叙之际,彼此谈心论道,交换意见,岂不快哉。

二、沏茶之情。当我们准备泡茶时,先要准备好各种茶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茶壶、茶杯洗净。当开水煮好,沏茶的时候,算好人数,茶叶要适量。此刻的心情,最能体会开水的可贵、茶叶的美味、茶具的珍贵,所以沏茶之时,人性的真情流露,至为难得。

三、上茶之道。中国是礼仪之邦,上茶之道向来被视为一个人品格操守的流露。自从唐朝喝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着中国的茶道,不只是待客以茶,尤其待客以心,就如在诸佛之前献香、献花一样。待客清茶一杯,双手捧上,无限的心意,至情的流露,无比宝贵。

四、茶具之周。过去古人喝茶,讲究“喝茶之道”,并不像今人这么简化。根据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当中有许多茶具,都以黄金为材质,且经巧匠铸造。中国的茶具之精美,可以表现族群的层次。今日宜兴的紫砂茶壶,在世界茶具之中,堪称一绝。尤其中国人品茗,不只是茶具讲究,连泡茶的技术、程序都有学问在,都让人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五、饮茶之地。中国人喝茶,不但讲究茶具的精美、茶叶的质量、泡茶的方法、上茶的礼貌,尤其喝茶的地方也十分考究。喝茶之地,不只有茶楼、茶馆,文人甚至荡舟水上,或在湖水之滨、亭台一隅,大家聚会喝茶,吟诗作赋,享受浮生半日闲。另外,一些乡村老农,选在大树之下,三五邻居,一边喝茶,一边下棋,或是闲话家常,这种享受喝茶的人生乐趣,实非今日流连在舞厅、酒家之人所能体会。

六、茶禅之味。喝茶,不但要喝出道来、喝出慧来,尤其如果能够喝出禅来、喝出悟来,那就更奇妙了。禅门里,对于前来参学的学僧,都叫人“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尤其有名的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问他:“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这是说明,茶道中蕴含禅机无限。所以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植物当中应以“花”为最!人当中,则是“笑容”最美。另外,天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都给人美的感觉。

花有多种,以季节来说,春天有桃、杏、牡丹,夏天有莲、荷、石榴,秋天有菊、桂花、芙蓉,冬天有寒梅、杜鹃、水仙等。

花,给人美丽的印象,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过去的人都喜欢将花比人:人比黄花瘦、人比红花艳!而且只有美女才堪与花相比,可见花之受人尊重。

花不仅美丽,还有各种美德,举例如下:

一、花之君子——菊花。“花中君子”的封号,应为菊花莫属。所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自古以来,名人雅士都喜以菊花抒发情怀,如陶渊明先生不慕世俗荣华,但他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陶渊明爱菊,这是历史上的名人雅事。只是现在的菊花,经过品种改良,种类繁多,而且花形丰满,色彩鲜艳多样,一如今之君子,已不像过去遗世独立,傲然不群。现在的君子也如菊花,身在尘世中,却能挥洒自如。

二、花之隐士——兰花。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犹如古往今来的隐士,也都习于避居山林,因此一般人说兰花是隐士,比之倒也恰当。只是今之深谷幽兰已被世人发现,一些名贵品种纷纷移植平地,家中庭院,随处可见。正如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不一定要居住深山,才能名为隐士了。

三、花之富者——牡丹。闲花野草生长在路边,并不受人青睐,假如是牡丹花、玫瑰花,那就人人喜爱了。尤其牡丹美艳润泽、雍容大度,一向被视为“富贵”的象征。现在送人一盆牡丹,代表祝贺他“富贵满堂”,也如送他聚宝盆一样,自然令人欢喜。自古以来,艺术家笔下也喜欢以牡丹为题材,将牡丹比为“百花之王”,更有“王者之香”的美誉,可见牡丹在花中的地位之崇高了。

四、花之学者——梅花。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此中梅花不但清香扑鼻,而且愈冷愈开花。梅花耐寒而能经得起霜雪的挫折,正如中国的读书人,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些清寒的读书人,能经得起贫穷生活的磨炼,故能养成有思想、有节操、有磊落人格的读书人风范,如此与梅花相比,真是一点也不差。

五、花之净人——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被比为修行的净人而歌颂不已。宋朝周敦颐先生尤其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形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把莲花清净脱俗的特质,形容得入木三分。莲花的圣洁,也只有宗教里的修行人士,他们对金钱不沾锅,对利益不贪求,对情爱不染污的情操,才堪可比拟了。

古人张潮曾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眉,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拿破仑更说:“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的美丽与芬芳,总是为人间带来惊艳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