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8894600000022

第22章 劳燕分飞--别了,爱人(3)

天色墨黑,站台上布满了蜂群般的人,一排排,一圈圈,黯淡的灯光照耀着,人们彼此看不清面孔。人潮攒动,汹涌如潮。

她在渴望回到那告别已久的北国的冻裂的土地吗?在想往着未来的火热的日子吗?还是为眼前的集体的热情所感染?总之她很兴奋,涨红着脸,披着她的毛领呢大衣在矫健地走着。只是在后来上车时,发现坐的是货车,才略微感到惊讶。但是,她并不计较这些,她不觉得行动中有什么不正常,一切是如此美好……

萧红的目光一直伸向远方,她坚定着未来的路,坚信着未来的信念。

4.陌生的心

临汾,又是一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演绎着陌生的故事。一样未知的未来。

在民族革命大学里,萧红和萧军担任着文艺指导,他们同其他人一样分散住在老乡家里。

每天清早,全体师生为短促有力的军号声召集到一起,跑步、操练,唱《救国军歌》,展开各种训习。二月的天气是严冷的,学校的气氛却是紧张而且热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经历。在这里,同学生在一起,又勾起了萧红的许多回忆。当年,她也曾同这些学生一样,热血沸腾地奔走于救亡运动,而多年后,经历了尘世周转,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已经再也不见当年时光。她对祖国的热情依然还在,只是,如今的萧红,更加的理智,也更加从容。

不久,丁玲带领着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潼关来到临汾。

还在上海的时候,萧红就向东北老家来的朋友高原说过,很想参加抗战服务队之类的组织。而今,服务队到身边来了,而且丁玲就跟她住在同一间屋子里,真是一种奇遇。萧红心中是无比激动的。她觉得,命运的轨迹,仿佛冥冥中都有隐喻。也许当时不明了,而过后,总会让人恍然大悟。

丁玲对萧红的印象也是尤为深刻的,萧红这样一个人,让人敬佩,又惹人怜惜。

丁玲回忆起来,觉得非常遗憾,尤其后悔于对萧红的生活方式所参与的意见太少,使她离开了一个富有朝气的集体,过早地失去了健康,以致生命。

萧红给丁玲的第一印象是特别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还有自然而真率的说话。她说,萧红唤起了她的许多回忆。这意思大约是说,萧红身上保留了她未经残酷的斗争环境所改变、所异化的、自由的、个性主义的东西,保留了莎菲女士及其朋友们的那份纯真和勇气,保留了“五四新女性”的许多时代性的特征。

她一方面希望萧红能够到延安,平静地住上一个时期,致全力于著作,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满于客观环境的险恶,预言萧红即使活着,也还有各种不能逐击的污蔑在等着。她以女性的直觉,把萧红当做真实的同伴。灵魂深处的惺惺相惜,比千言万语的追捧和讨好要更可贵得多。萧红和丁玲,两个用灵魂生活的女子。

关于丁玲,萧红后来对朋友约略说起来,对她为革命斗争所熏陶的思想和生活表示吃惊和不习惯。这是萧红既向往,又恐惧的。

在一起的时候,她们都很亲近合拍。她们尽情地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平日里,也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但即使是真的争得面红耳赤,两个人心中也是快乐的。她们彼此享受那份畅快和无所顾忌,仿佛重拾了热血青春。

韶华易流逝,好景不长留。相聚匆匆,离别在即。

二月,日军进逼临汾。民族革命大学决定撤退,招来的作家,可根据个人意愿留下,或者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

留守,还是离去?

前方的路口,指引着两种不同的未来。

曾经,无数次地被命运驱使着前进,如今要挺立起来面对未来,做出选择。

对于之前来说,这是萧红和萧军两人共同的抉择。而这一次,两个人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依附于对方。然而结果是彼此意料之外的。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路。

萧军要留下来和学校师生一起打游击。萧红则想到“八路军办事处”之类的地方,有一个较为安静一点的环境,继续进行写作。

他们试过互相说服,然而说服的结果却是使得各自的决定更加坚决。

这是他们命运的岔路口,也是一条情感岔路。他们的未来,被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早在哈尔滨时代,萧军就想打游击去,始终向往着一种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到了上海,仍然有过投笔从戎的想法。他是不安于做一个“作家”的。但是,不而得不说这是与他先天的生命气质相契合的。他内心的向往,从未停歇活消失。

在这一点上,萧红有着另外的看法,说到家中萧军那装在红色牛皮套子里的短刀时,她便说:“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决不会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在题作《火线外》的两篇短文中,有一篇写到一个兵士:怀中抱着孩子,腰间正好也佩着短刀。她说那刀子,总有点凶残的意味,但又同时注意到,他也爱那么小的孩子,于是又写道:“即使那兵士的短刀的环子碰击得再响亮一点,我也不能听到,只有想象着:那紧贴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们彼此能够听到?”

萧红对于流血的战争,从来都是憎恶的。不愿与此有一点沾染

她在另一篇短文中,设想萧军和她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其实,像萧军这样热衷于作战的血性男儿,怎么能不爱枪声呢?

毫无疑问,萧红是热爱写作的。在抗战的年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具体对于她个人来说,萧红也认为是只能够从事写作的。

萧军当然希望萧红能够跟他一起留下来。萧军认为萧红个性过于倔强,没有“妻性”,不合适做他的妻子,但也并不想就此诀别,何况萧红这时已经怀了孩子。而他却似乎并没有作出特别挽留的表示。

从始至终,他始终不自觉地循着“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爱之原则”。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萧军并没有留在临汾,也没有打游击,倒是听从丁玲的劝说,跑到五台去了。

对于萧军里来说,这应当算是一次对萧红的考验。他给他们的未来来一次最后的机会。

当时,萧军在内心里是极端地嫉恨端木蕻良的,所以,了结这种解不开的纠缠,要看个“水落石出”。

两个人相处久了,彼此一言不发,也能了解对方的想法。但是了解和理解却并不相关。

他想要的,和她想要的。始终都不是同一种。也许,这样的根苗,早已经昭示了未来。

直到这时,她还不曾想到,更没有决定要离开萧军。他在她的生命中已经扎根太深,不管是爱或者不爱。不管心中埋藏了多少怨愁,她始终是没有勇气用力地与君相决绝。

萧红陈恳地说:“三郎,我知道我的生命不会太久了,我不愿生活上再使自己吃苦,再忍受各种折磨了……”

多少人,放下姿态,只为求修补一份曾经完满的爱。然而,爱是世界上至刚至脆的东西。

它的刚在于,无论深处何种困境,无论处于怎样极尽的艰难中,爱,总是能够支撑着人坚强地挺立起来。

爱又是脆弱的东西,它会在不知不觉中脆裂。一旦平破碎,便成为了破镜,难再重圆,好梦,亦难再续。

真正的爱,从来不需要任何放低姿态的委曲求全。无论彼此身在何方,无论彼此又是怎样的情绪。都不必互相讨欢。因为彼此都明白,那个人,不会离去。

当爱随风而逝,萧红的倾心诉说已经无法再感动萧军。

一天, 萧红突然让端木蕻良和萧军一起留下来打游击。她说萧军太鲁莽,她不放心。

端木蕻良还没有表态,这时,萧军大声说:“我谁也不用陪,我身体好,到哪儿也不怕!”

萧红生气地说:“那么,你决定一意孤行了?”

“你管不着!”萧军也生气了,说完便掉头走开,把萧红撇在那里。

萧红站在原地,看着萧军越走越远,心头一阵凄凉,眼中涨满了泪,不是为了他无情的话语,而是,敏感的她,已经知道,这个男人离她已经越来越远,也在她心中渐渐撤离。

情是临汾的最后一个夜晚。萧军和萧红并排躺在一面炕上,各人看着棚顶,说着说着,又争吵开了

虽然是围绕着前路选择的问题,但实质上,已经是爱的分裂。当爱转身,他们彼此心中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迁就对方。

萧红认为萧军是在城墙,去打游击完全是固执的逞强主义。

萧军则是认为,为了解放共同的努力命运,走向战场是正确的选择。

萧红哀伤地说:“你忘了‘各尽所能’的宝贵言语,也忘了自己的岗位,简直是胡来……”

萧军静默了半天,语气,忽然淡了下来,“我全没忘。我们还是各自走自己要走的路吧,万一我死了--我想我不会死的--我们再见,那时候也还是乐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然就永远地分开……”

萧红忽然愣了一下,她看了看萧军。然后轻声说:“好的。”

争论就此平息。

不管萧红心中有没有想到过这样的结局,但当她听到从萧军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时,心中仍然是痛楚。

第二天,萧红就要和丁玲等人前去运城,留下来的只有萧军一个人。萧军匆匆地赶到车站送行。

萧红倚着窗口坐着,静静地看着窗外。萧军买了两个梨子,趁她不防备递进她的手里,萧红看着手中的梨子,微微出神。梨子,离别。这一切仿佛都是命运的指示。

萧红抬头又看了看萧军,这样一个曾经朝夕相依的人,如今就要各自分离,这样一个曾经她深爱的人,今后将他只能出现在她的回忆里,她心中忽然涌动出一种情绪,她抓住萧军的手,说:“我不要去运城了啊!我要同你们进城去……死活在一起吧……若不,你也就一同走……留你一个人在这里我不放心,我懂得你的脾气……”

“不要发傻!”萧军掐紧了她那细瘦的手指,摇动着说,“……你们先走一步……如果学校没有变动仍在这里……你们就再回来……这是一样的啊!也许……马上我也来运城……一同去那里工作,或者去西安,不然就到延安会合。你和丁玲他们一道走比较安全,他们有团体。我强壮……应该留在这里……学校已经单独成立一个‘艺术系’了……这是好的啊!我们的人,怎能一个不留在这里呢?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来的目的,不就是要在‘这个时期’工作吗?”萧军勉强笑着,装出愉快的样子,但眼眸中已经有些微光。

萧红恳切地说:“说过一千遍了……就算我不是你的‘爱人’,仅仅是同志的关系,也不乐意你这样……你总是不肯听从我的话……你……”她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希望说服萧军,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不要紧的!我不是经过许多该死的关头没有死掉吗?我自信我是死不了的……”萧军笑着摸一摸萧红的脸,萧红避开了。

“这怎么比先前呢?你总是这样……我真不赞成……”萧红提高了声调,刚说了两句就说不下去了。她从萧军手里抽出自己的手指,用手巾揩着鼻子和眼睛说,“随你的便吧……你总没有好好听过我的话……”

萧军这时变得粗鲁和激动起来,极力为自己辩护:“一切还不是为了工作吗?第一,我们要工作……不然为什么我们要到这里来?你们到运城去不也是为了工作吗?……”

“随你的便吧……”萧红说着,扭过头,和聂绀弩、端木蕻良交谈去了。

这是她最后的挽留,温柔的,质问的,什么方式都用尽了,该说的,也都说尽了。这是他最后的放手,他依然坚持着他自己的理由。就这样,两个人谁也不能起再将彼此拉回到一起。一双曾经彼此紧握着的手,轻轻抽离,却轻得让人难以承受。

多少恩情爱意,结是缘分促和,当缘分走到了尽头,再多用力纠缠也是枉然一场空,好花不常开,好月难重圆,好景难重现,就算是再见曾经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却是再也回不去曾经的情深深、雨蒙蒙。

萧军找到丁玲,希望丁玲能够多照顾她,让她跟上团体到西安去;如果她乐意,就送她上去延安的车。总之,不要让她单独一个人行事。无论萧军看起来是怎么粗放的一个人,在他的心底,对萧红还是温柔的。多年的风雨患难与共,曾经的花好月圆甜蜜时,都化成了千丝万缕的挂念,在心中起起伏伏。即使情难再续,爱和牵挂,依然在光阴里穿梭来去。

火车将要开行的时候,聂绀弩陪萧军在月台上踱了好一会儿。最后,话题绕到了萧红。

萧军对聂绀弩说:“萧红和你最好,你要照顾她,她在处世方面,简直什么也不懂,很容易上当的。”

“以后你们……”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我说过,我爱她,就是说我可以迁就。不过这是痛苦的,她也会痛苦,但是如果她不先说和我分手,我们永远是夫妇,我决不先抛弃她!”……

这些话,萧军是不敢当着萧红的面说的,他没办法再面对她那样的眼神,他害怕她继续挽留,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同萧红一起走……一个粗放的男人,此时的心中却是柔肠百转,诸多害怕。

深夜九点。机车开始喘息。萧军留在车厢里,和萧红依依话别。“你回去吧……再晚就不能进城门了。”萧红揩着眼泪,接连催促萧军下车。

“不忙,等车开动了我再走……”萧军是留恋的。

“那何必呢?明天还要回来……还是早一点儿进城吧……太晚了这里的车是不开的……” 萧红也是那样地关心他。

“那么……我就回去了……”

丁玲组织她的团员为萧军唱起了送别的歌,人们高喊着“萧军万岁”……

汽笛一阵鸣响,火车哄哄而动。

离别景象在萧军的眼中模糊了,又清晰地唠在了心底,永生难以忘怀。

火车轰隆隆地开动,载着萧红走向未知的未来,没有有萧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