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8894600000017

第17章 情丝离殇--独酌爱情苦酒(1)

1.单薄的倩影

萧红说萧军是一个有着强盗般灵魂的人。

强盗是劫夺的、征服的、占有的,而不是给予的,拒绝自由交换与交流,拒绝对方独立自主的行动;即使提供保护,也无非要求对方甘于做永远的弱者、战败者、屈服者。

萧红在意的并不是一个情敌,而是自己的内心。

正如她在诗中说的,“只有一个他”。在这他乡异地,萧军几乎是她唯一的亲人和朋友。

三载相扶相依,已经成了又使她确认曾经存在过一种叫“爱情”的东西,当爱情融化在生活中,他们再也难见爱情的样子。

爱,明明灭灭,情,只在惺惺相依。但无论怎样,毕竟给过她以温暖和幸福。不管他们之间还有几分爱情,但是她同他在一起时,就会很安心。所以,她没有选择离开萧军,她还是愿意继续等待,继续守着这一个唯一。

她在痛苦中慢慢抬起头来。宽容了萧军,也就是释放了自己。

萧红,她将爱视为生命一部分。所以,当爱渐渐离去,她的生命中有一种被割裂的痛楚。

对于她来说,她不仅仅失去一份爱情,而更是失去了一个依靠。

没有了情感的支撑,几乎什么也写不成,又害怕在家里待着,经常一个人四处游荡,像是一个无主的游魂,眼神中失去了光彩,幽深的只有看不到底的绝望。

吃饭也是随便打发的,胡风就不止一次在霞飞路上遇到她,一个人去俄国大莱馆,吃两角钱一客的便宜饭。一个人,低着头,有时候,空空地望着远方,一转眼,又充盈着满眼泪花。实在苦闷得不行,她就只好往鲁迅家里跑。

就在这一年春天,萧军和萧红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寓所不远的地方来了。萧军说是靠近些,为的方便,可以多帮忙。开始他们每夜饭后都会前来一次,有时还吃点东西才走,但是到了后来,常来的就只有萧红了。

一双璧人如今只剩一个单薄的红影。

哀愁染了青黛,悲伤栖满了眼眸。她成了情感中的困兽。然而,情是一环套一环逃不出的连环锁,她一次次决绝地向围墙撞去,除了满心伤痕,她一无所得。

她渴望能有一条路,让她的情感得以救赎。萧红每天要来一两次,甚至一来就是一整天。

许广平回忆说,萧红有时倾谈得很开心,更多的是勉强谈话,而强烈的哀愁,时常侵袭上来,像是用纸包着水,总是没法不叫它渗出来。自然,她也时常用力克制,反而像是在水壶上加热,壶的外面布满水珠,一点也遮不住。

许广平为了减轻鲁迅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留出时间在楼下的客厅里陪萧红长谈。

女人,往往都是敏感如水,而女人之间,也更容易体会彼此心中的苦楚。

一次许广平陪了萧红大半天之后走到楼上,鲁迅说是刚刚睡醒,而这一天全部窗子都忘了关上,风相当的大,他因此受凉了,发起热来,害了一场病。

这年夏天,胡风受了鲁迅的委托,正在帮助日本人鹿地亘翻译鲁迅的著作,便常常到鲁迅家里来。他的夫人梅志有时也跟着来,每次来到几乎都在楼下遇见萧红。这时,许广平就会让梅志跟萧红谈话,自己忙别的事情去。在梅志的印象中,萧红形容憔悴,消瘦多了,脸色也苍白得发青。她见到梅志很冷淡,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

只是海婴缠住她玩,不停地问这问那,她才有了一点笑容。

一次,许广平在楼梯口迎着梅志,诉苦似的说:“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有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寂寞,没地方去就跑这儿来,我能向她表示不高兴吗?唉!真没办法。”

而鲁迅欢迎她来的。

一天,鲁迅在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萧红刚走进卧室,他那张圆转椅便立刻掉转过来了。“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他一边说着一边向萧红点头。萧红一时错愕,鲁迅又转身坐在躺椅上兀自笑起来……

以鲁迅当然是知道在这两个之间发生了矛盾,但是却从不去过问或者扮演调和的角色。

他懂得朋友之间,最好的安慰,其实是陪着。

他总要陪萧红谈天,逗她快乐,像说说她的穿戴服饰之类,有时也邀她一起看电影。

萧红望着鲁迅眼中温和的光,心中的忧伤也渐渐淡了,像儿时见到了老祖父一样。心中一片温暖。

在那个梅雨时节里,只要天空放晴,萧红就跑到鲁迅家来了,跑上楼去还喘着。

鲁迅说:“来啦!”萧红也说:“来啦!”

她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问萧红:“有什么事吗?”

萧红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那种喜悦,就像是回到了儿时的后花园,太阳出来了,又可以看见蝶飞花舞,又可以看到明艳艳的天,阳光,让她感到喜悦,会驱散她心中的阴凉。

这一年,鲁迅多病,六月躺了整整一个月,萧红不敢上楼去。没有了鲁迅的陪伴,萧红的心中格外压抑。

她的忧思一重重,没有了倾诉者便都压在了自己的心上。只有她一个人,在寂静的时光里,聆听自己心跳的声音,品着自己一种一层层苦涩。

寂寞是把嗜血的刀,她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反反复复地回想着、盼望着、也是失望着,承受一次次刀剐,默默流泪……

将近半年过去,忧思成疾,萧红的身体更加虚弱,而精神状况也愈来愈坏,一遭遭噩梦连环侵袭。

安居在上海,她的心却已经开始流浪,没有方向,只随着命运,随着那满心的愁情,流离,旋转。

见萧红每况愈下,黄源建议她到日本去住一段时期。

日本距上海不算太远,生活费用也不算太贵,环境比较安静,可以一面休养,一面专心写作,然而,最主要的是,换了环境,也能缓解心中的苦闷。

黄源的夫人许粤华正在日本学日文,不到一年已经能够翻译些短文了。如果萧红愿意去,让她照顾一下是不成问题的。

黄源的建议,萧红很动心。如果放不下一段感情一个人,放逐自己,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况且,失去了爱的地方,便是异乡了。她也倒不比在乎在另外一个国度,做一个真正的异乡异客了。

机缘巧合,萧红通过白朗打听到了弟弟张秀珂正在日本留学。这消息使得萧红很振奋,姐弟间好几年没见面了,提及起来,心中生出了浓浓的想念,而今又是她的人生低谷,所以盼望见到亲人的心情,也更加的迫切了。对弟弟想念,使她又想起了祖父,想起了母亲……

岁月陈酿出亲情暖香,却在能在回忆里氤氲出一个幽影,填不满她渴望的心。

七月,夏之未央,风和日暖,燕子梁前转。新雨过后,天色初晴。鲁迅的身体明显好转,客人可以上楼看望他了。

这对于萧红来说,心中略有不安,她怯生生地走进卧室的门,不知道该站到哪里。

鲁迅则温暖地笑着安抚她说:“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

明朗的笑声,烘暖了萧红潮湿的心。

见到鲁迅恢复过来的神采,萧红心中轻舒了一口气。他身体见好了,她也终于可以安心。

关于去日本的事情,萧红和萧军协商,最后两人协定萧红去日本,萧军去青岛。

一年以后再回到上海相聚。

一年,四季,一次花开花落的轮回。但之于萧红和萧军两人却像是赌约,当四季轮回后,他们是否还能回到最初,萧红有些茫然。

相依多年,如今却要生生互相隔离,分在两地。谁都不愿在原地等待。是命运,也是无奈。

恰好这时书店为《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结算了一笔书款,这样,旅费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一切顺其自然地准备就绪,然而,这样的顺利却让萧红的心中隐隐地有些失落。也许,一个不得以的理由,他能将她留下,也许,除了奔赴异国他乡,他们之间还有一种更好的选择,但也许,只是也许,它只静悄悄地寄居在幻想里,并未发生。

7月15日,鲁迅在家里为萧红设宴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

对于萧红的远行,鲁迅格外担忧。他一次又一次地嘱托一些在日本应当注意的情况,以及对付的办法。

字字句句,萧红都印在了心底。这些暖心的寄语,美好的回忆,她将都全全装进行囊,背着它,走向海外他乡。

第二天,萧红、萧军和黄源一起吃过饭,然后到照相馆拍了张合照。萧红一次次地抚摸着相片。多好的纪念,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萧红烫了头发,穿上西装,离开风情妩媚的上海,离开另她心疼的爱人,她渴望在流浪里找到新生。

可这又分明是一个赌局,离开,究竟是新生,还是更深的沦陷,她未曾可知。可事已至此,已经不由得她进退徘徊。

望着迷茫的远方,她唯有坚强地走下去。

不舍的泪风干在了心底,未了的情,暂且搁置。7月17日,萧红终于登上轮船,独自前往异国。

汽笛清脆地鸣响,是结束的陈词,也是开始的号角。海风吟着一个又有个离别的故事,一波波拂过萧红的心。海水渐渐变得幽蓝,一种深郁的颜色。

萧红站在船尾,遥遥远望,浩瀚的海洋,不知道的哪里是它的心;茫茫人海中,她亦是丢失了自己。

碧水蓝天,孤红渺影,渐渐消失在天际。

别了,上海;别了,曾经……

2.异国异乡

东京异域,别样风情,萧红暗暗寄托,希望在这里开始一段别样的人生。

萧红找到黄源的夫人许粤华,并租了一个房子。屋内是纯日式的榻榻米,环境清雅,宽敞舒适,她习惯地想着,如果萧军在,他一定会兴奋极了。

可是,好景在眼前,爱人却只能隔海相望,再美再新奇的景致也能她自己享用了。

她惋惜,不是为萧军,而是为自己。孤单一人,寂寞的心,再好的景致也注定被辜负了。

然后,一件事,让萧红心中格外失落,因为据说弟弟张秀珂已经回去哈尔滨了。这样的错过,不免使她心中生出遗憾。

人不到绝境,很难更冷静。现如今,萧红心中明白,不能再有任何奢望了。她真的要自己一人了。她不得不被迫开始新的生活。

新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和从前远远不同的,新奇,意外,这是萧红常常会有的感受。而新的另一种隐喻,即是陌生。连邻居也是陌生的。说话的人一个也没有,看的书报也没有,想到街上走走吧,不认识路,语言也不通。

走在茫茫人海中,但她却觉得,自己是被整个世界孤立了。身在人群中却生出深深地孤独感,甚至她觉得,异乡的氧气也是稀薄的。她经常会有一种很闷的感觉。

欲哭,无泪,只化成一声声无奈地叹息。

她曾经到神保町的书铺去过一次,但那书铺好像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许粤华每天忙于工作,两人聚谈的时间并不多,而短短一个月后许粤华就回去了上海。

萧红格外的心慌,她像是个被抛弃的孩子,流浪在异国他乡。唤起了那些年少时不堪的记忆。

孤独,搅得她心底一阵阵剧痛。

满街响着的木屐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提醒着她是异乡客。

欲诉哀愁,却是无人可说,任它来回涤荡在心中。

她将万般心绪,凝成字字珠玑,落在信纸上,投向她所牵挂的人。一封又一封,载着她厚重的思念,飞向他的手中。她的寂寞、不安、灵魂的波动,她都一一言之,她希望他能懂。

萧红的第四封信,就是寄到青岛去的。八月初的时候,萧军已经到了青岛。

寂寞难耐,她又拾起了烟卷,打发寂寞与聊赖。烟圈寂寞地飘散,掩映在她的明眸中,氤氲出一幅美丽画卷,然而,没有了爱人的眼光,再美的东西,也会失了色彩。

有人说,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赋予了每一个人美好的生命,来感受阳光雨露感受爱。然而,上帝又是不公的,因为它没有给予每一个人均等的爱的份额。萧红,一生都渴望爱,生命中虽然充满艰辛跋涉,却从未放弃过爱,然而,拼劲全力的付出,却更多的是伤痕累累。

似乎爱得越多,也就爱得越苦,也许这时间唯有爱,是如此大胆的不循能量守恒定律。

萧红,爱得太多,关心得太多,也在爱里失去了自己。

这一方爱得不能自拔,而对于另一方,却并非甘之如饴,然而,这一切成为了他的包袱。

他晚年为萧红的书信作注,在嘱买软枕头和有毛的单子一节中这样写道:“她常常关心得我太多,这使我很不舒服,以至厌烦。这也是我们常常闹小矛盾的原因之一。我是一个不愿可怜自己的人,也不愿别人‘可怜’我!”

萧红的过多关心,在他心中被认为是可怜。原本是爱的驱使,结果却成为了自尊的利剑。

是非对错,无可断言。也许,这就是爱情里许多人都越不过的去的坎。难以契合供需,注定了只能成为回忆里的浪海浮花。

萧红说:“灵魂太细微的人同时也一定渺小,所以我并不崇敬我自己。我崇敬粗大的、宽宏的!”

对于这段自白式的话,萧军注释说:“我的灵魂比她当然要粗大、宽宏一些。她虽然‘崇敬’,但我以为她并不爱具有这样灵魂的人,相反的,她会感到它--这样灵魂--伤害到她的灵魂的自尊,因此她可能还憎恨它,最终要逃开它……她曾写过我是具有‘强盗’一般灵魂的人!这确是伤害了我,如果我没有类于这样的灵魂,恐怕她是不会得救的!”

这样的口吻,呆着委屈,又带着些许质问,爱是彼此的救赎和成全,互相予求,也就无分恩泽。而他一个“救”字,他已经把自己列为了恩人的角色,而非一个惺惺相惜的爱人。

接着又写道:“我曾经有自知之明地评价过自己,我是一柄斧头,在人们需要使用我时,他们会称赞我;当用过以后,就要抛到一边,而且还要加上一句这样的诅咒:‘这是多么蠢笨而蛮野的斧头呵!……’”

人总是习惯将自己扮演成一种受伤着的角色。然而,在忧伤和自嘲中解脱自我。即便是无法得到灵魂的救赎,也是可以暂且安抚自己伤怀的心。

萧红所崇敬的粗大、宽宏的灵魂是能够充分包容了细微和弱小者的。萧红的失望,也正是印证了萧军并不具备她渴望的这种灵魂。至少,在她的心中的,是不具备的。

他越发给不了她想要的,她的爱却如同覆水难受,灵魂和情感的矛盾,让萧红心底失衡。

由于病痛的纠缠,间中自然也含有对爱情的失望,或是不祥的预感,萧红时时会无端地有坏心情来袭。她在一封信里如半空坠石一般,劈头就这样说到她和萧军的健康状况:

你亦人也,吾亦人也,你则健康,我则多病,常兴健牛与病驴之感,故每暗中惭愧。

无力地一声叹问,叹出了她心中的悲凉,病恹恹的皮囊,疲乏的心。灵与肉都消沉了,叫她还能怎样去鲜活地生长。生命给予她的尽是沉痛,她却在苦海里自我消解苦难,酿出心中一缕陈香。

世间,任何事物,只要是粘了感情,无论爱情情仇,也就再难是他本身的样子了。也许这一方是春江明月夜,另一方却是寒塘渡鹤影。她的心,他不懂。是她是命中之伤,躲不开,逃不掉。

命运公平在于,付出总回有回报,无论是表象的还是隐性的,无论你是否察觉,无论是以怎样的形式都将会得到对等的回报。

然而,爱,却是一种永远难以诠释的宿命,有些人,爱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最后却是一场寂寞花开,换回一句对不起。有些人,只看了一眼,便是认定了,情天恨海,只逐他一人而去。有些人,在等待中苍老。有些人,再回忆里放逐。

3.樱花雨,落成伤

最甜的爱,是两个人的灵魂能够互相搀扶,萧红和萧军,他们曾爱过,然而,他们的灵魂却不能共舞。所以,爱和回忆,必然在等待中苍老,在期望与失望的挣扎中酿成苦酒。

萧军把一个在青岛写的短篇《为了爱的缘故》寄给萧红。是以他们两人在东北的爱情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其中女主角芹就是萧红。

萧红看了,内心里的冰块并没有像萧军想象那边感动,回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