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8874700000022

第22章 论社交与八卦

将某个缺点坦诚地告诉朋友,究竟是一种特权还是惩罚呢?这真的很难回答。每个人都会多少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尽管这些缺点有时只是脾气、礼仪和举止上的欠缺,或者是让人愤怒的小把戏、错误的处世方式以及讨厌的吝啬而已,说起来并不算严重。可是,它们却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背后的念头却是这样无害。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富人,他总是在为怎样才能不付车费与酒店费用而伤透了脑筋。我想这种行为的出现,也许是源自于一种习惯性吝啬。他可能认为别人不会有所察觉,或者评头论足。假如他认识到朋友对于他这种行为的不满,那么他也许会用尽所有办法去纠正。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之间的小习惯,都会让一旁的人感到反感,比如使用某牌的香水、身体没有清洗干净、到处乱扔牙签、无所顾忌地清嗓等。而在公共场合下,鲁莽、冒昧的话语、前后矛盾、吹毛求疵、在别人身上强加上自己的爱好等这些,都属于社交失礼的情况。当事者缺乏观察,是造成这些失礼的一部分原因,但还有一些则完全是由于个人的自私所导致的。当然,这些缺点本身似乎都不太严重,不过要是能将它们全部消灭掉的话,身边的人将会收获更大的喜悦。还有像势力、惹是生非、不守信用、窥探隐私、卖弄等,尽管对美德和荣耀没有太多影响,但在他人的眼里却是不够谨慎的,所以都是应该纠正的。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假如当事者是你的朋友,你是否应该让他体会到这些事实。通常来说,因为这些缺陷都是从很小的行为逐渐演变而来的,所以大部分当事人对此都是一无所知的。如果再加上他不够敏感和缺乏观察力的性情,对于这些缺陷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他就更加难以察觉了。

为了说明这种情况的发生,请允许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总是喜欢打呼噜和发出怪声音,连他说话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声音出现,导致旁人瞬间陷入沉默,很是荒唐,旁人对此也非常反感。为此,他的家人们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让一位近亲去提醒他,告知他这个事实。当事者从这个亲戚口中知道了这个事实后,一时之间恼羞成怒,不愿意承认,但最终还是保证会将这个习惯改正。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坚持的时间很短,很快他就旧病复发,甚至更加严重了。而他却坚信自己已经将这个习惯彻底改正了。而他一直都没有原谅那位告知他缺点的近亲。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朋友想到了一个应对的妙计。他觉得让朋友们知道自己的缺点是很迫切的一个任务,但又不能让他的朋友去做。所以,他认为要设立一个专门“说真话”的小型机构,聘请一些检查者对反映上来的材料进行搜集,当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报告的内容属实之时,机构就会考虑对当事人进行反馈,不过这肯定需要一定的经费。“说真话”的检查者必须将自己的偏见与成见抛弃,若是可以,应当以一种公正、客观的心态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向当事人告知缺点。我的朋友坚信,相比起立法工作机构,这个机构更能给家庭带来和睦。

抛开玩笑成分不说,这个问题的确难以解决。运气好的话,也许会有一个直接的机会。若是这个朋友直接问了出来,那就很容易解决了。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就很直接地向我寻求过解决之法,他问我该如何摆脱困境,因为他在某个死人场合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弄僵了和别人的关系,他很坦诚地要我说问题是否出在他身上。我这位朋友的问题在于言语不得体,他习惯用一种极度夸张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于事物是非因果的评论也总是毫无节制。我很直接地告诉了他需要纠正的部分,对此他向我表示了感谢,经过这次事情后,我们的友谊更加坚固了,而他最后也将那些不好的习惯全部纠正了。

往往我们会在怒气冲天的时候得到一个诉说事实的机会,不管有没有理。某位著名法官有一个这样的习惯:他总是在玩完惠斯特桥牌游戏之后,批评另外的玩家。“如果你出了‘王后’,那你肯定就赢了。你竟然没有这样出,把一手好牌都毁掉了,真叫人不敢相信!看,我们都输了!”而另一位玩家对玩牌其实不太擅长,性情也比较暴躁,等到法官激动地说完后,他对法官说:“先生,你好像还在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们都在你那个令人作呕并且老土的治安法庭里!”

很明显,在此人的回答中充满了赤裸裸的愤怒,不过这种愤怒是否无礼却很难说。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反驳方式真的很有效果。

不过,这已经踏进社交方面的范畴了。事情一旦涉及伦理,就会更加难办。有些人之所以令人反感,是因为他在别人心中留下了错误的印象,才会引起误解,受其影响,办事效率也有所降低。作为他的朋友,有时似乎也有义务提醒一下他。不过,有个事实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一定要把别人当人看。假如真的觉得有说出自己想法的必要,那就要做好别人不领情的准备,这是必须想到的一点。而最为糟糕的结果是,我们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因此,对于那些敢于说出朋友缺点的人,我们应该给予尊敬和更深的情感。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要在一个知道自己缺点的人面前保持轻松的状态,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于是,现在设计到的最关键问题是,我们究竟该不该冒着失去友情的危险去帮助朋友提升道德层次。在《福音书》这一章节中,我们发现关于爱他人、急人所急这样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是关于给他人挑错、说教或者提升他人的内容却几乎没有。心灵纯洁者与维护和谐者都将得福,而责骂与斥责之人却难有福祉。在一片名叫《浪子回头》的寓言故事中,父亲是真正的故事主人公。尽管这个故事叫作浪子回头,但故事本身却令人惋惜。因为“浪子”并没有过于张扬的个性,坦诚地讲,他忏悔的话语令人可悲。可是,父亲并没有斥责儿子,他已经接受了足够多的惩罚,父亲不想再让他承担新的痛苦。父亲没有对儿子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也没有表达希望他能洗心革面的意思。斥责、质疑、规劝,一个都没有,他只是向早已心力交瘁的儿子敞开了自己的心门,让吟游诗人对他咏唱了一曲,让这个浪子的心有所慰藉。在整个故事中,“浪子”的哥哥是唯一一个表达出合理愤怒的人。对于这位毫无感德之心的、令人鄙夷的哥哥,父亲也没有表示出任何抱怨,只是希望他能摒弃心中阴暗的思想,让友善与快乐回到内心。

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世人的,无疑就是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要自始至终地去爱别人,这样才能拥有胜利的人生。而这也是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提升与改过自新的唯一途径。就像史蒂文森所说,人生阅历所交的学费是极其沉重的,但也是无法避免的!倘若人们不愿接受摩西或是先知的箴言,那么他们肯定也不会接受一位死而复生之人所说的话语。懊悔与遗憾不具备任何愈合心灵的力量,它们只是罪恶的阴影,只有奋不顾身的爱才能重塑人生,带来幸福与美感。就算驱散了所有的邪恶,留下的空白依旧毫无是处,只有将更为美好与强大的力量填充进去,才具意义。这可能不是清教徒的信条,不过这却是基督徒的信条——爱的脚步无法阻挡。冷若冰霜的自以为是,才是唯一让耶稣严厉谴责的东西。毫无疑问,相比起任何不以爱为基础的道德标准,不论这种标准看上去是多么的高尚,都不及毫无保留与奋不顾身的爱来得更加高远与具有神性。

凭借单纯的否定是无法实现任何事情的,然而,不放弃任何人,对每个人都充满希望或信念,最终都会转变成价值连城的浓浓爱意,最终赢取胜利,这是所有人都需要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净化心灵,使其本意得以实现。

据一位知情人士说,维多利亚女王陛下最喜欢的,是那些亲密却又不带八卦色彩的谈话。在生活中,女王陛下通过拥有的直觉将两者区分,再进行正确的选择。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往往都是能将健全的心智与正常的知识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对于怎样在谈话中区分八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是一个听谁说和对谁说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不听到什么与说了什么的简单问题。自以为比他人道德高尚地制定一个规定我们不能去谈论别人的总体原则,实在太过荒唐。如果人类对彼此之间的行为与话语失去了兴趣,那么关于他们要说的话语就很难定夺。认为每个人不该在背后讨论朋友或是说一些不敢在人前说的话,而给出的理由却是:不管真相是怎样的,都应该让他们知道。这同样是一个毫无道理的说法。这个问题有个最大的难处,就是任何人都会做或说一些不应该的事情,或者是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这些事情被他人知晓后往往会对当事者形成不好的印象。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实在,许多事情可以大方说,而有些事情却不该再三重复,因为还存在着一些总喜欢说漏嘴的听众。虽然他们没有一定要讲出来的想法,但任何人都喜欢讲述一些令人吃惊或震惊的事情,因此他们在听到一些私密事情之后,总是会忘记这是不能散播出去的,然后很自然地就将这些事情告诉了别人。我们现在过着的生活是可以全民共享的社会化生活,任何人都有讨论的权利。而我们往往都会选择与一些密友共同分享自己的私事部分。可是,要说我们没有公布某些私密的权利,我认为是错误的。有一些在别人的眼中有很好的印象,但在朋友眼中却很是糟糕。如果朋友们不试着将这种印象改变或提升,那他们之间存在的友谊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一些名人说过,假如大家都只谈论他人好的一面,这不但无趣,而且有些虚伪。假如我们在资历浅薄的人身上发现了不少缺点,那么我们有责任去给他一些劝告。此外,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就算不严重,也还是会被朋友或者对立方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只要说的都是事实,那么被谈论者的形象就要比他们显得更加可恶和荒谬。如果有人认为人们在谈论一位因为虚荣或粗鲁而臭名远扬的人时不该列举出他虚荣或粗鲁的例子,那这将是一种不符人性的想法。如果这时有一个生性善良的人,为了避免在此纠缠,那么他会列举出一些能够说明这些特点又更为温和一面的例子。也许这种做法的动机是好的,或者说是某位好事者自认为动机是好的。可是,老天爷并不允许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我明白这些时有发生的事情只会给人们带来痛楚、猜疑和耻辱。

就我个人来说,只要他们所说的批评话语没有被我知道,那我就不会关心任何人在我背后所说的话。我对自己的缺点很清楚,也迫切地渴望改变,可是要是知道有人在背后对我的缺点评头论足,只会徒增羞辱。相反,要是对别人的想法毫不知情,并感受到对方宽容的眼光,反而能给我鼓励,让我做得更好。不过,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性情阴暗之人的存在,这也怪不得他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实在太多,欠佳的健康、沉闷的环境以及亲密的人际关系或正常社交活动的缺乏,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八卦毫无疑问会慢慢演变成一个充满恶意与腐化的过程。一天,我在一家酒店的凳子上休息,旁边有一个聚会,主角是三位年长的女士和她们的姐妹们。我想她们可能正在旅行途中,搜罗着各种话题。可是在那个特别的夜晚,她们却将一些关于朋友的琐碎八卦毫无保留地抖搂了出来,她们谈话的内容是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丑恶面。我看着她们,想起一位诗人的话:“真希望这些不要在自己身上发生。”

其实说的这些,与原则和努力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还是直觉与风度的问题。一位和善与宽容的人在叙事中可能没有带着任何冒犯语气,然而在一个心怀恶意的人眼里,却就像下了一场暴风雨。总的来说,八卦无非就是自己对他人产生兴趣后的一个自然过程。我们应该庆幸还能对彼此产生兴趣,哪怕有时要面对一些严厉的批评。有一句不错的格言可以将这个议题做个总结,请允许我在本章即将结束的时候,引用这段话,尽管我不知道它出自哪里——

最善存于最坏之中,

最恶存于最好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泯然一笑恩怨全消。

比起马洛克所著的《新式共和国》中一个人物所说的那句漂亮的犬儒话语,这段话的思想要更有力量一些,思想也宏大得多。为八卦丑闻正名,前者用了这样的理由:这种做法以最为神圣的真理为出发点,再以最具美感的想象建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