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人间重晚晴
【夜泊塘沽】
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
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
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李叔同
韶华短暂,只看过了多少个春去春来,人生愁苦,有多少情丝记挂,难以忘怀。
这些年,弘一法师始终对丰子恺惦念,他一直都想找机会再和丰子恺见上一面。六年前在杭州师徒二人告别之后就没有再见过面。这回在白马湖没有见到丰子恺,他便辗转到了温州的“晚晴院”。这名字是李叔同所起,因为他特别喜爱李商隐的诗句:“人间重晚晴”,因此特以此命名自己的居所,并且,他还郑重地请陶文星老人书写“晚晴院”匾额。
“晚晴院”算得上一处清幽之所,在这里居住的日子,弘一法师又开始了经书的写作。在这里,他执笔泼墨,钻研佛经,在每一个寂静的日子里,他都与这袅袅梵音为伴,佛在心中,他从不孤独。
岁月辗转,生命交替,转眼间又到了1926年的春天,弘一法师又从温州回到了杭州,这个美如画卷的城。他住在西湖边上的招贤寺从事《华严疏钞》的厘订、修补与校对。
招贤寺,是一处环境绝好的地方,依傍着湖水,又被葱葱的山岭环抱。这幽幽的美景,绵绵的湖水,勾起了他对学生的思念之情,在寺中刚刚落脚,他便立刻给身在上海的丰子恺寄去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近从温州来杭,承招贤老人殷勤相留,年内或不复他适。”
弘一法师思念爱徒,而丰子恺也同样是非常记挂弘一法师,师徒二人,情感深厚,又多年未见,所以,当丰子恺收到自己恩师弘一法师的明信片时,心中是万分激动的。
几天后,丰子恺与夏丏尊相约一同去赶往杭州,去看望弘一法师。火车之上,丰子恺望着路边疾驰而过的风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丰子恺将赴日本前几天的一个夜晚,同刚刚皈依佛门的老师匆匆告别,从此后,开始了生命的奔波,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直到今日,才有机会再次拜会自己的恩师。
当夏丏尊和丰子恺终于来到了招贤寺。二人步入正殿后,并未见到弘一法师,而是寺主弘伞法师出来迎接。
弘伞法师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说:“弘一法师日间闭门念佛,只有送饭的人出入,下午5时才见客。”
这就意味着,丰子恺和夏丏尊二人要再等10个小时才能见到弘一法师。无奈之下,二人离开,各寻旧友。当丰子恺提起自己要去拜会恩师弘一法师之时,几位旧友皆意欲同行,最后三人与丰子恺同行。当丰子恺一行几人来到招贤寺的时候,弘一法师正在和夏丏尊谈话。
弘一法师见到丰子恺后,温暖地笑了,他随即起身,向丰子恺迎了过来。时隔六年,再见之时,经历了尘世沧桑的师徒二人,彼此间的情感依然浓厚。一番关切言语之后,弘一法师将几人引到了招贤寺殿旁的一所客堂里。这客堂陈设简单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空旷,并没有过多的摆饰。除了旧式的椅子、桌子外,只挂着梵文壁饰。这种简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
夏丏尊把与丰子恺同来的几个人一一介绍给弘一法师,每介绍一位,弘一法师都含笑致意。就如同一个慈祥的老者,经岁月沧桑,受佛法洗礼,他的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慈悲之光。这一切,他的学生丰子恺都看在了眼里,他深深地理解了恩师,恩师走向佛法,并未与世人殊途,而是一种灵魂的皈依。
同来的杨君迫不及待地向弘一法师请教起有关佛教、儒道的种种问题来,还说及了自己与佛之缘。弘一法师始终面带着慈祥的笑容,一一回答。
佛学的智慧,渐渐地濡染了丰子恺的心,他听得痴迷,对弘一法师的崇敬,也更深一层。后来,他回到故乡之时,向母亲激动地讲述拜望弘一法师的经过,并且还找出法师出家前送给他的一包照片带回上海。这些照片中,有穿背心、拖辫子的,有穿洋装的,有扮演《白水滩》里于二郎的,有扮《茶花女遗事》里玛格丽特的,有作印度人装束的,也有断食十七日后的照……每一张旧照片,都是一段美妙而难忘的回忆。每拿起一张,都要向母亲认真地做一番讲述。后来,丰子恺归入佛门,法号“婴行”,但他并未剃度,是修行佛法的俗家弟子。弘一法师继续教授丰子恺佛法,二人又在佛门做了师徒。这也许就是佛法带给他们的缘分。
俗世的李叔同,是各界知晓的文化名人,他将艺术领略到极致。佛门的弘一法师,同样是成就非凡,为佛学的发展,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有人说,命运的安排注定了他一生传奇与辉煌,然而,他真正不凡的原因在于执着与心中的信仰。当他信仰艺术时,他便会执着地追求。如今,他一心向佛,故竭力投入到佛学研究,终而修成了许多著作。
1924年,他又研究《四分律》,融会多部佛学著作,最终撰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对佛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有经历过,认真过,执着过的人们,在回望生命之时才会发现,生命并非注定的方程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自己命题。弘一法师,用自己的认真和执着,踏出一条走向佛光的路。
弘一法师待人接物都非常温和,视众生平等。他天生的慈悲情怀,系念苍生,以至于最终的大彻大悟。来访之人,他都会亲切对待,然而,一些地方官僚,军界政要来访,他却都拒绝接见。
在内心之中,他始终都会秉承自己的信仰,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1926年,炎炎盛夏,弘一法师和他师兄弟弘伞二人来到了庐山的大林寺,为弘一法师静心的调养。在此期间,弘一法师完成了《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并且还拯救了一个叫彭小玉的可怜姑娘。
彭小玉是当地石匠的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一年,20岁的彭小玉考上了北京大学,全家人都为之欢喜。可谁都无法料想,灾难却随之而至。
一次,她在自己的家里发现了一件贵重的国宝,那是一块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的石碑,哥哥为了给她凑够学费,要将这价值连城的石碑卖给一个英国的牧师。彭小玉知道这块石碑的价值,想要将钱还给那个牧师,将石碑拿回来。狡猾的牧师假意答应归还,并邀小玉共进晚餐,无耻的牧师在酒中动了手脚,趁小玉晕厥时将她强奸。她清醒时看到的却是按有她的手印的一纸同意将石碑卖出的契约。
小玉的哥哥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便要去找牧师寻仇,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为了救哥哥,小玉又再次找到牧师,要他放过哥哥。然而,无耻的牧师竟让小玉做自己的情人。小玉却不肯答应,牧师便要求小玉到山洞中去思过,并歪曲事实,将所有的罪责全部都推到了小玉身上。为了保全哥哥,小玉住进了山洞,这一住就是三年,也放弃了学业。这期间只有家人为小玉来送食物,她完全与世隔绝。
三载的生命轮回,小玉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青春艳丽的小姑娘,她的心中充满了恨与失望。当家人接她回家的时候,小玉已经心灰意冷,不愿再回到现实生活里去。
家人看到小玉的样子,都为她心痛。可怜的老父亲听说大林寺来了高僧,于是带着自己儿子在寺庙之外长跪不起。
弘一法师在听说了事情经过后,对小玉的遭遇动了恻隐之心。次日便来到了困守小玉的山洞。小玉之前听说过弘一法师德高望重,当得知弘一法师到来时,小玉激动地跑出来,仿佛见到了菩萨一般,她相信弘一法师能够解救她的苦难。她跪倒在弘一法师身边,痛苦地将自己心中的委屈一一诉说。弘一法师只是一直用温情慈悲的眼神看着她,听小玉诉说心中的悲苦。当弘一法师问及小玉为何在禁闭期满后还不出来时,小玉的情绪十分激愤,她怒声地说她痛恨这个世界,她的心已经死了,比起外面残酷的世界,她更愿意在这山洞里草草了结此生。
弘一法师见小玉心中仇怨太深,痛苦至极,遂苦心规劝,劝她要为顾念自己的亲人重新地振作起来。然而她的眼神又恢复了一片死寂和灰暗。最后,她又转头回到了山洞。
小玉的态度坚决,但是弘一法师却并未放弃小玉。于是弘一法师就坐在洞口打坐。他发愿一定要带着小玉下山。夜半,庐山下起暴雨,雷电交加,狂风呼啸。然而,疾风骤雨里,弘一法师却定坐如山。小玉一直在洞里看着弘一法师,风雨、雷电、寒冷……对弘一法师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小玉的心一点一滴地被弘一法师的慈悲所感化着。过了许久,小玉终于走出了山洞,跟随着法师下山。走出山洞的小玉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而弘一法师的慈悲正如这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她的心中。在小玉回到家后,弘一法师还为她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小玉去日本留学,小玉在日本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她也没有辜负弘一法师的期望,最终成为了很有名望的画家和散文家。
生命的苦乐,只在一念之间,弘一法师用慈悲的心怀,改变了小玉的怨恨的执念,因而,使得小玉的生命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