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这句话的意思是,思想的负担减轻了,心灵的压力也就释放了,然后,才会有轻装上阵的动力,对未来的憧憬。
“少年之思”再回归到本初,便是童言无忌,童心无讳,而有的全是真实和客观。当为生活忙碌而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当被诸多世事困扰而不得解脱的时候,不妨唤回最初的那颗质朴而纯净的童心。它会让你远离喧嚣,静静地听到来自心底的声音,在自然中享受简单,一切便返璞归真。
“花儿为什么会开?”这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出给小朋友们的题目。
“标准答案”是: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而孩子们的声音是:“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破了。”“花儿想伸出耳朵听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
幼小的心灵之所以幻想无边,是因为他们不受拘束。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多彩的答案,也曾经幻想着把它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活中一个个无情而醒目的“大叉”在诸如“阳光很活泼”、“雪化了是春天”上印下,多边形也就都变成了没有棱角的圆。
如果现在的你听到这样的说法会因为觉得生动而感慨的话,那么也许,童心真的正在离你远去。但同时,别悲伤——心会动,就说明它还是鲜活的,还有唤回童心的希望。
的确,大多数人都会把“无忧无虑”、“快乐”这样的词语和童年所联系起来,那时的纯洁、天真和欢笑是那么令人怀念。长大以后,生活变得复杂艰辛,忙忙碌碌占据了时间的大部分,生活在千篇一律的轨道中度过;闲暇越来越少,繁重越来越沉,连微笑都成了奢侈品。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这个世界上,奋斗到最后,有可能还会无奈地发现,一直以来苦心经营、孜孜以求的,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原来,一切都被我们复杂化了。
许多事情是不需要经过轰轰烈烈才可以获得享受的。回归童心,便是简单处事,获得最自然、最真实的快乐。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手边最容易获得的快乐方式,比如重新拿起画笔,再次放声歌唱,与家人下一盘飞行棋;任由想象天马行空,不拘泥于现实,不羁绊于年龄。如此赤子之心,简单地来,简单地往,就能体会到生活在“简单”中显露出的情与趣。
“你必须保持童心。”说这话的,是那个从小被老师骂为“差生”、那个当年大胆创办《童话大王》的“童话大师”郑渊洁。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尽管也曾遭到非议,但郑渊洁始终都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
他认为,保持童心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成长的历练和岁月的侵蚀是不会带走人的好奇心和童真的。他曾说:“我的想象力和童心似乎永远不会枯竭,因为这些都来自于广博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像加油、验车这样的日常琐事我全都自己去做,不找别人替代,因为我要接触真实的生活。我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很多朋友,我也可以从这些朋友身上观察生活。”
很多已为人父、已为人母的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因为孩子的思维是非常理的,所以便想尽办法灌输他们成人思维,希望他们能够做一个“正常人”。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往往是毁了孩子。当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时,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失去的童真?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的。童年的心,如一张白纸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爱;童年的心,纯真而可人,对眼前景物求新,对世间事物求奇,因而勤观察好追究,打破砂锅问到底。以童心看世界,春风暖,夏雨凉,秋高气爽,冬雪融融,日出月落皆有意,红花绿草皆含情。因而,在童心的境界里,无纷争,无怨恨,没有名利扰攘,没有你争我夺,即使偶尔碰撞也会风吹乌云散,雨后见彩虹。这样的时光,又怎会不快乐?
许多悲观的人相信,生命是一件绝对严肃的事情,所以他们坚持把欢乐压抑下去。我们也常以为傻里傻气的“孩子行为”是心态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因此,就有了世界上太多过于痛苦的纠结,过于认真的较劲。
有时就是一盆水,孩子也会玩上半天,装了又倒,倒了又装,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如此简单重复的动作,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以能享受很长时间。但对于成年的我们,工作就像倒过来倒过去的水一样,被看作是简单无聊的事情。如果我们也能充满童心,从中发现事物本身的情趣,想必也会像孩子一样乐在其中,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其实,往往生活在“游戏世界”里的儿童才是真正的“贵族”。他们总是心无旁骛,浑然忘我地沉浸在事物本身之中,在自由的生活里尽情地享受。可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游戏世界”吗?没有。但以童心看世界,就可以让想象的翅膀不会折断,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这种率真就足以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此不再褪色。
不要抱怨生活充满恶意,选择爱自己,找回童年那个全情投入生活的自己,享受幸福,享受快乐吧。活得简单点,再简单点,快乐就会萦绕在你身边。请记得,当露水打湿了你的新鞋时,要想着蹲下身,轻轻地擦去花儿草儿的眼泪,嘴角上扬,并记录下“人花两相映”的笑容。一如小时候拉着妈妈的手,仰头问:“花草怎么都哭了,是不是它们昨天晚上吵架了?让我来安慰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