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商会周而复始的繁忙工作把罗琳弄得心浮气躁,只坚持了一个星期,罗琳就辞掉了那份工作。不过她不可能就这样在家赋闲,很快,她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工作地点在曼彻斯特大学,不过也只是类似整理卷宗资料的活计,并不是做兼职教师。
罗琳曾经在巴黎留学过一年,她很怀念曾经的那段短暂却印象深刻的教职生涯,她觉得自己似乎很有当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赋,但并不擅长眼下的这些所谓生存技能。这次的工作内容也无法令罗琳感到愉快和满意,不过至少这一次她是在大学里上班,熟悉的环境与充满书卷气的氛围令她感到安心不少。看到校园里那些年轻学生们匆匆赶往教室的身影,罗琳不禁想起自己曾经在埃克塞特度过的时光,特别是埃克塞特的图书馆。
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二大城市,而曼彻斯特大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座大学创办于1824年,比埃克塞特大学的历史悠久。这里的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人文、经济、医学,甚至是生命学,每个专业都在其相关领域拥有着卓绝的成就。罗琳特别中意的是这里的图书馆,约翰·赖兰斯大学图书馆,内有藏书400多万册,是英国排名第三的学术类图书馆。
校园的氛围让罗琳浮躁的内心安静了下来,她开始专心思考关于那个小男孩的故事。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思考,哪怕是在取材料的路上。日子一天一天地继续,枯燥的工作折磨着罗琳的神经,阿尔伯特母亲的唠叨消磨着她仅有的一点私人时间,即使如此,会魔法的小男孩的故事架构还是顺利地变得丰满起来。罗琳给这个小男孩取了个名字,叫作“哈利·波特”。
罗琳对于小说中人物名字的命名方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法则,她之所以会选择“哈利”这个普通的名字,是因为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她甚至想过,如果以后自己有一个儿子,就要给他取名“哈利”。而“波特”这个姓氏,让她想起幼时同街区的玩伴,波特兄妹。曾经,她作为孩子头儿,带着波特兄妹与黛安娜一起玩扮演巫师的游戏,为了“体验”那种骑着扫帚在天空飞翔的感觉,他们踩坏了邻居刚刚用水泥砌好的地面。
名字确定好了之后,大致的情节也基本上确定了。罗琳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管都要跳起来了,她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把之前的那些想法变成实打实的小说内容。她需要确定写作风格、语言风格、故事风格。因为主角是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罗琳决定把这个故事当成是一种儿童文学来写作,虽然她并不清楚儿童文学究竟有没有市场前景,会不会有人青睐这一类体裁,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她仅仅希望能够完成这个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这个故事能够集结成书,她一定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更有信心。
为了挤出时间完成写作,罗琳想了许多办法。在大学上班的时候,她会假借拿资料的空当儿溜到图书馆去窝上两个小时,或者是干脆跑到校园某处的花坛后面。她不管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笔和本子,以备不时之需。罗琳的行为在旁人看起来觉得很古怪,但是她自己却有些乐在其中。那种突然消失在别人眼前又突然出现的感觉,令她觉得这似乎是在玩某个有趣的游戏。只不过跟她共事的同事都对这种行为感到十分无语。
晚上回到家之后,罗琳还需要找到一些巧妙的借口搪塞阿尔伯特母亲的闲聊攻势。她的写作进行得很快,虽然故事内容还没有经过任何修改润色,但是情节已经开始日趋成熟。很快,她就用完了三个大开本的笔记本,而只经过了简单装订的稿纸更是多得数不过来。罗琳把这些完成的部分按照顺序标记好,收藏在一个旧鞋盒里。那个鞋盒是从阿尔伯特家的仓库里翻到的,里面曾经装的是一双棕色的马丁靴。
罗琳把装着草稿的鞋盒小心地收藏在自己房间的床底下,她特意叮嘱阿尔伯特的母亲不要把那个鞋盒扔掉。因为如果不好好跟她说清楚,那个每天都要打扫房间的女人很有可能把那一堆草纸当成是废物扔进垃圾箱。
随着草稿纸的不断增多,罗琳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好。虽然在与阿尔伯特同住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共同话题并没有因为彼此距离的拉近而增加多少,但是罗琳的好心情还是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罗琳有时候觉得,写作带来的乐趣似乎真的快要掩盖住她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了,不过每次看到阿尔伯特与他的母亲交谈的场景,她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教堂小屋,想起安妮虚弱的身体,想起彼得憔悴的面容。其实她完全明白,无论怎样麻痹自己的神经,该面对的事情总是无法逃避。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要到圣诞节了。罗琳决定赶在圣诞节之前回一趟塔茨希尔的教堂小屋,那个她既盼望回去又渴望逃离的地方,她要去看望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