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落榜,乔安娜一度陷入无限的失落中,她不再参加任何同学聚会,整日郁郁寡欢,这并不仅仅因为落榜产生的挫败感,更是她认识到这世界残酷一面的开始,虽然这件事情对比她之后的痛苦经历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乔安娜被迫开始考虑第二志愿大学的事情。她选择了埃克塞特大学,那所学校距离罗琳家的教堂小屋并没有多远,开车只需花上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甚至比乘火车的速度还要快。
彼得虽然是个慈爱又体贴的父亲,却为人不善表达,他能够理解乔安娜此刻的心境,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失落中的女儿。在这之前,彼得已经为女儿去牛津大学的事情做了一些打算,虽然这些打算都是他与安妮在暗地里悄悄进行的。他们计算着学费与存款,彼得甚至打算等到黛安娜毕业之后再搬一次家,这样他们一家人就会离乔安娜更近一些。落榜使彼得夫妇的心中充满了遗憾,但他们毕竟是成年人,不会纠结于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他们开始劝说乔安娜在埃克塞特大学选择一个务实的专业,这样对于将来的就业也有好处。于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大多数家长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的人生经验比儿女多很多,看问题自然也会比儿女透彻,他们通常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画好的路线去前行,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走向未来最便捷也是最平坦的道路。可是年轻人的内心却总是被叛逆情绪充满,身体被用不完的旺盛精力与似火的热情支配,比起坦途,他们更期待那种布满荆棘的冒险之旅。没有坎坷的青春根本算不得青春,这似乎是年轻人的信条。
乔安娜非常热爱英文,她酷爱阅读和写作,她一直希望能够读英文专业,虽然不能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府,至少她希望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彼得和安妮的看法则是,英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窄,而且薪资待遇也不会太高。他们希望乔安娜能选择法文专业,那么在她毕业之后,她可以去做双语秘书的文职工作,这类工作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广阔。
乔安娜最终向父母妥协,选择了法文专业,这需要同时兼修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等若干个相关科目。开学日期临近,乔安娜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包括平时喜欢穿的长裙跟T恤衫、木吉他、几本素描本、朋克风格的布面夹克、眼妆必备的粗眼线笔,除此之外,箱子剩下的地方则全都被书本填满。
谢安负责开车送乔安娜去埃克塞特大学报到。那天,乔安娜的眼睛上化着烟熏眼妆,红发披肩,穿着劳动布做成的短夹克,下面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彼得、安妮以及黛安娜正在教堂小屋的大门口等着跟她告别。乔安娜拥抱了家里的每个人,她发现母亲的身体瘦了一大圈,心里酸酸的,于是她亲吻了母亲的头发。他们相互挥手告别,乔安娜冲着父母和妹妹笑了笑,就转身向大门外走去。彼得至今仍然对乔安娜一手背着吉他、另一只手拖着行李箱的背影记忆犹新,那身影看上去似乎有些落寞,却又包含着年轻人特有的倔强。
谢安的旧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乔安娜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田埂与电线杆发呆。她已经成功逃离了这个无聊的小镇,还有母亲的疾病带给她的痛苦。她并非觉得母亲的病给她带来了麻烦,相反,她比谁都爱安妮·罗琳,但越是爱得深切,越是无法亲眼看着母亲在自己眼前一点一点地衰弱下去。乔安娜的内心很矛盾,距离母亲越远,那种逃离的轻松感反而变得愈发沉重起来。
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并没有让乔安娜感受到多少亮点。不喜欢的学校,不喜欢的专业,这一切让乔安娜对于学业的经营热情瞬间降至零点。她开始旷课,经常缺席,有时候甚至连上课要用的学习资料都会弄丢。她多数时间都无法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作业,没有几个任课教师能够记住她的脸,因为她出勤的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上了大学的乔安娜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些都是她在中学时代完全不会出现的问题。
要说没有改变的地方也有两点,那就是乔安娜·罗琳对文学的酷爱以及对杰西卡·密特福德的崇拜。她一直十分认同杰西卡·密特福德的人生观与行事作风,那是个无比热爱自由、崇尚个性独立的女作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衷政治。受到密特福德的影响,罗琳(也许我们应该开始称呼成年的乔安娜为罗琳了)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为自由而奋斗的理想主义者,正因为此,她更不愿意把许多时间花费在无聊的功课上,她选择把时间与精力花费在阅读各类书籍上。罗琳给自己制定了一张长得吓人的书单,然后她按照书单上罗列出来的名字去图书馆查找。虽然课堂上的教师或教授并不熟悉罗琳的样子,但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对她却熟识无比。因为要看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罗琳偶尔会发生忘记还书的情况,甚至有一次因为逾期还书而被罚了50英镑的款。
可是这种纯粹的阅读并不能使罗琳获得满足,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变得更丰富一些,而不是像之前在韦迪恩那样每一天都在无聊中度过。埃克塞特虽然没有凶悍的摩耶夫人或霸道的“浓妆团”,但同时也没有谢安·哈里斯。罗琳希望能够遇到与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久,她发现了一个叫作“黑马酒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