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8871100000007

第7章 荡涤纷扰,感悟生活——淡泊人生简单快乐(3)

“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颇多。我本是一介书生,寒窗苦读,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我朝近年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可以功成名就。”

“可是,我也就要远离家乡。”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也许你会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禅师说。

“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凡俗之事,所以施主无须烦恼。”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坦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便可引发出万千烦恼,没个了断。故事里的书生只看到了人生太多的不如意,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地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作“执”。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又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

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道”,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事物遵循的深层法则;“理”,则是那些表面现象。到了现代,“理”的含义越来越宽泛。“明理”,既是知晓事理,也是通情达理。故事中的禅师既知“道”,也明“理”,他看事物不只看表象,还会推出前因后果,一旦看得透彻,就不会有那么多担心——路在脚下,与其担心不如尽快赶路,寻找机遇才是人生的主题。

有禅性的人明理,那么又是什么事会让人们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呢?不过贪嗔怨怒,贪念让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让人肝火上升,伤神伤身;怨恨让人心生恶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烦恼不过如此,一切都源于自己的执念。产生执念,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误认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古时,有个担任要职的官员,每天衙门里的大事小情杂乱如麻,让他心烦意乱。不但要为公事操劳,回到家里,还有一个正室、一个妾室、5个儿女争吵不休,让他心力交瘁。这一天,他独自骑马出城散心,看到绿草丛边有个牧童正在吹笛子,官员停下来与那个牧童交谈,他对牧童说:“我真羡慕你,你只要放放羊、吹吹笛子,就能很快乐。”

牧童问:“谁不是这样呢?难道你不是吗?”

官员说:“我不是,我就算来到草地上,吹着笛子,心里也想着烦心事,不能解脱。”

牧童说:“那么,难道这些烦心事是绳子,能绑住你的手脚吗?”

官员说:“它们当然不是绳子,不能绑住我。”

牧童说:“既然它们不能绑住你,你为什么不能解脱?”

官员听后静默不语,继而大悟。

世间的烦恼并不是绳索,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捆住,不知是烦恼缠人,还是人抓着烦恼不放。有时烦恼有着美丽的外衣,比如娇美的容貌、殷富的地位、人尽皆知的名声……人们在收获这些美好的同时也要包容它们的负面。倘若人们能够明白这些事理,客观地看待世间的一切,至少不会为了事物的负面因素而烦心不已。

修禅的人明理,因为禅义本就包含世间道理,教导人们看透事物表象,可以用心于生活,不可过痴过执。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对一个“点”锲而不舍,如此将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生命有限,要体会的事很多,心宽之人可容纳更多人生风雨。世事无常,做个明理之人,方可于纷乱中觅得清静与智慧。

8.适度——爱的界限

适度放手,春暖花开。

一日,禅师散步路过一个花园,见花园莺语花香,一派春日祥和的景致。突然听到一棵高大的树上传来一阵哀鸣,举头看去,是一窝小鸟因害怕而啼叫。

“这么小的鸟却放在这么高的树上,难怪会害怕。”禅师不忍听到小鸟的叫声,就搬来了梯子,把鸟窝放在低一些的树枝上。

第二天,禅师再次路过花园,又听到小鸟的啼叫,于是他又将鸟窝放低了一些。如此几天,小鸟终于心满意足,发出欢悦的声音,禅师终于能够放下心了。

没过多久,禅师又一次路过花园,却听不到鸟儿的声音,只看到低矮树枝上空荡荡的鸟巢和散落的羽毛。原来,鸟巢放得太低,小鸟都被附近的野猫叼走了。禅师顿时明白,是自己对小鸟过度的爱致使它们最后丧命,于是懊悔不已。

一种感情一旦过度,就成了“痴”,过度的爱也是如此。想多为对方做一些事并不是错,但人们常常忘记自己并不是对方,自己需要的对方并不一定需要。更糟的是,有时你的援助非但不能帮助对方,反而还会给对方带来灾难。故事中的禅师本着一颗慈悲之心帮助小鸟,却害得小鸟丧生,这就是过度关爱,反而害了他人的例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爱。爱,既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条件的呵护与扶持,也包括男女之间无缘由的吸引与迷恋,还包括朋友之间无偿的关怀与信任,更包括对他人、对世界的真诚奉献。但是,父母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无法独立;情侣间过度地沉迷爱情会失去自我;朋友间过度地关怀就成了束缚……爱应该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爱就成了一种伤害。

一对老夫妇住在一座海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老人每天在近海捕鱼,妇人饲养家禽,夫妻二人生活平静。一日,一群天鹅落在海岛上,老夫妇很喜欢这些漂亮的鸟,便拿出谷物招待它们,天鹅们也很喜欢这对老夫妇。

日复一日,天鹅群分成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老夫妇心地善良,真心喜欢它们,它们应该留下来陪伴老夫妇;另一个阵营认为天鹅应该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居住在这个只能依靠老夫妇的海岛。两个阵营经过发生激烈争吵,无法达成共识。最后,一批天鹅飞走了,另一批天鹅留了下来,和老夫妇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过了几年,飞走的天鹅早已找到了栖息的乐土,它们再一次来到海岛,想要感谢那对老夫妇,也看一看自己的同伴。没想到,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当年的老房子。原来,这几年,老夫妇先后去世,天鹅来不及飞走,在湖面封冻的时候全都饿死了。而及时离开的天鹅靠着自身的能力,避免了这种厄运。

依赖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故事中的人与天鹅相互依赖,彼此善待,在外人看来是和谐美满的一幕。有时候,我们的爱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但要记得回报应该量力而行,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强大,又如何更好地回报他人呢?如果执着于这种依赖,很可能像故事中的天鹅那样失去生命,这也是一种需要放弃的“痴”。

有个成语叫作“情深不寿”,意思是感情太深反而不易持久,就像火焰燃得太烈很快就会熄灭。这种感情并非不真不美,只是没有注意适度。不妨在爱的过程中保有一颗禅心,用一种平和而有节制的态度付出爱、接受爱,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爱”。懂得大爱的人,不会为一人一事过度执迷,他们的爱往往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如春风化雨,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