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8871100000005

第5章 荡涤纷扰,感悟生活——淡泊人生简单快乐(1)

常言道:“酒足狂智士,色足杀壮士,名利足绊高士。”世人放不下酒色财气,故而成痴,唯有放下才是灵魂的出路。所谓“放下”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恪尽责任,同时解放心灵。释放自然的天性,遵循事物的法则,得到的将是无负荷的心灵和海阔天空的人生。

1.心中空明,领悟幸福

飞短流长,听听就好,一笑而过。

有两个和尚一起云游四方,以增进自己的修为。这日他们来到一条河流面前,想必是连日下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且河面无桥无船,两个和尚决定游泳过去。

这时一位年轻女子走了过来,向他们央求道:“二位大师,小女子有急事要去对面的村子,可我不会游泳,能否请二位师父带我过河?”

一个和尚想:“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应该助她过河,可是一个和尚将一个年轻女子背在背上,河水自然会将衣衫浸湿,就算我本人并无杂念,路人看了,难免闲言闲语。”于是这个和尚没有应声。而另一个和尚二话不说,背起女子游过了那条河。

过河后,两个和尚继续赶路,没有背女子过河的和尚问道:“你背那女子过河,难道不怕影响了自己的修为?”另一个和尚道:“我们出家人万事皆空,又何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和看法?如果在意那些,就不是旁人耽误了自己的修为,而是自误。”

万事皆空的人,心中空明,依然做着实事,而且比旁人做得更好。禅心代表着一种定性,智者想得明白,做得明白,不会介意他人的眼光,也不会在意他人的议论。只有完全参透、看透,才能毫无芥蒂地做任何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就像故事中的和尚,只把助人当作己任,根本不在意他助的是一位妙龄女子还是位苍老妇人,这就是修为。

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是一种痴,这类人过分注重社会关系和个人形象,把他人的看法当作行动指南和成绩单,很容易因他人的一句话改变原本的主意,更容易沦为他人的附庸。这种“在意”是种自误,此时应该告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无须顾及他人眼光。”

唐亮学平面设计专业出身,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唐亮是一个优秀却又敏感的女孩,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工作十分努力,却得不到上司的肯定,心里开始暗暗着急。

一天,唐亮在洗手间无意中听到上司在打电话,上司带着不屑又烦躁的口吻说:“真不明白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都学了些什么?笨得要命,教什么都学不会,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看!”唐亮认定上司是在说自己,她想自己很快就会被上司辞退,情绪十分低落。

好在唐亮是个负责任的人,虽然有要被辞退的预感,她仍然认真地做好手头的企划案。只是每当同事们聚在一起,唐亮就觉得她们在议论自己的不是;每当上司投来一个眼神,她就觉得上司在琢磨怎么炒她鱿鱼。唐亮把企划书交上去,没想到居然得到了上司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同时,另一位同事被解聘了。唐亮这才明白:那天上司抱怨的人并不是自己。

一场虚惊之后,唐亮再也不自寻烦恼,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了。

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多疑与不自信。就像故事中的唐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武断的推论就让她烦恼数日,整天让自己生活在马上就要被解雇的压力中。其实很多时候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工作做得不好,上司自然会提醒,做得太糟,公司会有公司的决定,过多的杞人忧天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将事情搞得复杂。

现代人压力大,总希望着减压,事实上,很多压力来自于他们的自寻烦恼。淡泊的人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他们想的正好相反:我今天做成了什么事?是不是遇到了有趣的人?解决了什么麻烦……他们的思维是积极的,拥有了正能量,压力自然小。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它们:放下烦恼,海阔天空。

2.适度执念,给自己一片晴空

执念占据心灵,心境自然慌乱,给心灵一点空间。

一个妇女跑进佛堂,找到住持诉说烦恼:她的丈夫经常辱骂她,婆婆也常常虐待她。妇女对住持说:“我从小就信佛,相信因果,难道我这辈子就要忍受这种命运吗?我是个善良的人,难道要忍受一辈子打骂,然后换得来世的幸福吗?”

住持说:“这就是人们对‘佛’的误解。佛法是希望可以解放一个人的心性,让人善良,让人自在。但你过分执着于善良与忍耐,凡事都忍。其实对于正确的事,你大可不必忍耐。人贵在执着,但过分执着却会成为生活障碍。执念,正是修为的障碍。”

妇女的遭遇让人同情,却也让人想要问一句:“你为什么不反抗?你的善良已经接近病态。”即使是最懂得宽忍的佛家子弟,也明白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凡事都忍耐,丝毫不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对善良的执着已经走向了懦弱,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善良。

执着与过分执着有什么区别?以登山为例,有些人不过到了半山腰就下去,这是半途而废者;那些真正攀登到山顶,享受会当凌绝顶的快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后下山去攀登另一座高峰或者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就是执着者;那些好不容易攀到顶峰,从此留恋不已,再也不肯下山,或者到了半山腰,明明前方再也无路可走,宁可在山腰上抱怨也不肯下山的人,就是过分执着者。

一个年轻人读过很多书,写过一些被人称赞的诗歌,自以为是个天才,于是他想要得到更高的地位,以便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于是陷入了痛苦之中。

年轻人的父亲见儿子愁眉不展,就对儿子说:“你这么不开心,不如放下工作,和我一起到海边走走吧,也许海边的风景可以令你恢复活力。”

儿子和父亲去海边度假,有一天天早晨,他们看到渔船出海归来,渔夫将渔网里的鱼放在阳光下晾晒,儿子问渔夫:“你们出海一次,能有多少收获啊?”渔夫说:“我们不计较能有多少收获,只要不是空手而回,那就是没有白去一次。”

年轻人突然领悟到了什么似的,对父亲说:“我觉得我没必要为现状哀叹了,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成绩,我会越来越失落。事实上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东西,还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是的,我很高兴你能想开了。”父亲说,“执着固然重要,但比执着更重要的是快乐。”

很多时候,执着代表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不是坏事。但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要求过了头,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不再是工作,变成了压迫;成绩不再是成绩,变成了休息站,预示着前边还有更多事情要做;目标也不再是目标,变成了自我强迫的源头。

故事中的青年很幸运,他有一个明理的父亲,在他即将被压垮的时候,带他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体味人生百态。人往往不能自己明白、醒悟,但如果长久地执迷不悟,只会被执念羁绊。执着本来是件好事,一旦过分执着,就成了人生的障碍。

执着到了深处就变成了一种贪念。执着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或者偏执的认为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好。这个时候继续追求,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承受力。有时,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去追求错误的东西,这无异于放弃原本已经拥有的幸福,硬要走一条充满坎坷与荆棘的道路。一个明理的人应该懂得放下执念,与其被执念所累,不如活得洒脱。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手是为了追寻更多,紧握只会流淌的更快。

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得到就有失去。我们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的心血毁于一旦,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放弃,但放弃却使我们不甘心,无法放轻松。放弃应该从心中发出,面对过去的执念,唯有真正地放下,才能得到新的机会。

放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放弃的仅仅是手中不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会介怀,但“放弃”这个词却往往与重要的事相连,而且这种“放弃”往往意味着从此不再拥有。人有执念,自然也会付诸相应的努力和行动,当得到一些成绩时,放弃就要将这些东西全部都抛掉,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艰难的,所以有人说:“得到难,放弃更难。”

那么,人们舍不得的究竟是自己已经获得的成果,还是那些已经付出的青春、精力、金钱?恐怕后者的成分要多一些。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让执念越来越深。明理的人不会沿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他们会及时收手回头,因为他们知道继续纠缠下去只会失去更多。

清清是个美丽的女孩,在她任职的公司,有许多追求者仰慕她。但是今年已经27岁的清清却对此十分冷漠,拒绝了所有人的追求。

清清不谈恋爱有她的原因。在大学的时候,清清有个很喜欢的男朋友,可是二人个性不合,经常产生矛盾。两个人几经磨合,依然不能适应对方,最后只能选择分手。清清对这段感情投入很多,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从此她对感情问题能避则避,更惧怕走入婚姻的殿堂。

清清的好朋友们经常给她讲道理:“第一个不合适,难道第二个也不合适?不要因为一个不合适的人就对所有的人都失望。你不去尝试,怎么能遇见更好的人?”但清清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失望中,不肯迈出一步。身边的姐妹们一个接一个地嫁人了。终于有一天,清清发现,再不重新开始,自己就要青春不再。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过去已经成了定局,就算有再多的执着,有些事也无法挽回,一味纠结只会徒增伤感。就像故事中的清清,为了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而否定自己、否定感情,这种消极情绪已经影响了她的生活,如果不能及时摈弃这种负面情绪,迎接她的将会是孤单的结局。如果有一天她突然醒悟,恐怕要后悔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懂得放弃是一种能力,放弃代表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决断。在最恰当的时候放手,即使有伤痛,也是最佳选择。对人生的烦恼更要懂得放弃,有一位高僧曾对徒弟们说过一句饱含智慧的话,教导他们脱离苦海,这句话只有两个字——放下。放下执念,便能明理;放下烦恼,便有自在;放下欲望,便可超脱。多少智慧都在这两个字之中,需要人们细细体会、反复琢磨。唯有放下,心灵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所以大智慧之人懂得放,懂得舍,懂得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4.拥有的“负重”

执念,有时是最沉重的羁绊。

中国古代有个贤人叫许由,许由是个通达之人,平日不喜俗物,也没什么烦恼。有一次,他在河边用双手捧起水来洗脸,有人看到后,好心地送给他一个水瓢。许由用水瓢舀水洗了脸后将水瓢挂在树枝上。风吹过来,许由听见瓢发出的声音,觉得让人厌烦,于是将瓢还给送瓢的人,继续用双手捧水洗脸。

传说上古明君尧,倾慕许由的才能,愿意将天下交给他治理。可是许由认为尧治理天下很合适,自己不想画蛇添足,就拒绝了尧。可见,在圣人眼里,多一物就多一心。

许由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人,他不求天下的胸怀,一直令后人追慕不已。那么许由是不是没有追求的人呢?当然不是。他不追求世俗之物,他所追求的是心中的清静,这才是他的最高追求。像这种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将其他放置一边的人,自然烦恼少。

人要生存,就要追求合适的谋生手段;人要感情,就要追求合适的灵魂伴侣。追求并不等于心存杂念,也不会与禅的要义相违背。只是人们渐渐发现,拥有的东西越多,负担就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心灵的负累也就越重。就像一个人背着背包,如果放进太多东西,就会负重行走,以致脚步越来越慢;心境越不明朗,开心也就离得越来越远。

可是人们很难放开已经到手的东西,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痴”;“痴”如果更进一步,就演变成了贪,它们的表现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过度偏执。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偏执的念头,将已拥有有的东西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开。舍不得早已成为负累的旧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更得不到两手轻松的宁静。烦恼来自不如意,不如意来自偏执,可见人们什么时候懂得放下,什么时候才能远离烦恼。

古代有个大官住在一所大宅子里,却经常觉得心烦意乱,很想寻个清静。但他发现天地虽大,清静之地却难寻,只好请一位高僧为他指点迷津。

高僧听完官员的烦恼,对官员说:“大千世界,烦心之事很多。比如您身边这几位侍妾,每个人都佩戴着珠玉钗环,碰撞时发出响声,人一多,您自然觉得心烦意乱。不如让她们摘掉这些珠玉首饰。”官员依言而行,果然觉得耳边清静了不少。

高僧继续说:“人生在世,人人求富贵,即使摘掉了身上的珠玉,心里想的仍是珠玉。只有将心里的杂念清除掉,才能如这房间一样安静。”

官员终于明白了自己心烦气躁的原因。从此,他勤恳于公务,不再醉心于功名,果然神清气爽,人们也越发敬重他。

世人常说想要觅一方清静的天地,可以暂时远离俗世烦扰,但是这样的桃花源迄今也没有人发现,周围仍然处处有烟火气,这“清静”总是无处可找。就像故事中的官员,眼看着簪环玉佩、功名利禄,哪里还有清静?可见拥有的东西太多,就会让人心烦气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