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
8849100000009

第9章 求人之志章志向明确的人才能成大器(1)

黑夜里一艘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没有灯塔的指引,它就不可能找到方向和停靠的港湾,甚至一不小心触到礁石,还有灭顶的危险。人生一世就犹如夜里行船,而我们的志向和目标就是指引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灯塔。

1

【原典】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氏注曰】

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点评】

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闭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没有无边的欲望所以活着不累

【译释】

禁绝无益的爱好,克制色欲的贪婪,这样可以让自己轻轻松松过一生。

红尘滚滚,熙熙攘攘。很多人整天奔波劳碌,以获取更多的金钱,再沉浸在消费的快感中,填充自己物欲的沟壑。挣钱、消费构成了无限循环的生活链条。然而,很多时候,当我们拥有太多花钱买来的东西时,却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大自然。我们的人生都充满矛盾:有些东西看似毫不起眼,却无比珍贵,有些享受如此简单,众人却不知领略或无暇顾及。很多人过于沉迷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之中,真正的生活却被抛掷到脑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悲哀。

享受生活但不要被生活所累

翻开诗仙李白的《襄阳歌》,有一句叫“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醒时的太白可能还想着建功立业,大展一番抱负,可酒后的太白肯定是最能体会人间极乐的,抛开一切,大自然的幽静和美丽给了他无限的享受。此时,他不再想着生不得志的抑郁和悲愤,只体悟着宇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斯美景。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和哲学家邂逅,当时哲学家正躺着晒太阳。大帝说:“朕即亚历山大。”哲人答道:“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再问:“我有什么可以为你效劳的?”答:“请不要挡住我的太阳。”多么曼妙的回答。他该是和太白一样,也正在享受着不用一钱买的午后和煦的阳光。无怪乎亚历山大大帝当时叹道:“我如果不是亚历山大,我便愿意我是第欧根尼。”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长得却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

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遗弃,全能和不朽均成梦想,唯在自由这一点上尚可与神比攀。

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则反复论证哲学思辨乃唯一的无所待之乐,因其自足性而成为人唯一可能过上的“神圣的生活”。

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这种立身处世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有一些精妙的表述或形容: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清风拂过竹林的时候,竹子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但清风过后竹林便变得寂静无声;当鸿雁飞渡清寒的潭面时潭水中会倒映出鸿雁的英姿,但鸿雁过后潭面上便不再有任何鸿雁的影子。所以修养高深的君子只有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显露出他的本性,表白他的心迹,事情一过去,他的内心也就立即恢复了空灵平静。

一个人若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就难以体验到工作与人生的乐趣;更严重者,则会执着于贪念,使人生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2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张氏注曰】

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点评】

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译释】

面对诱惑时,抑制自己贪婪的念头,自然可以避免过失和灾祸。

富贵,功名,利禄,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无处不在。

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然而富贵的求取、贫贱的摆脱,都应该经由正道。君子所应走的正道是什么呢?是“仁”。这种说法可能会让一些人失笑,他们认为这是与现实相脱节的。

富与贵的诱惑,摆脱贫贱的要求,其力量实在太大了,是许多人想用毕生的努力达到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和“要求”而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一定意义上讲,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是一个金钱观、人生观问题,更蕴含了当人面对眼前的诱惑时,该怎样进行选择这一现实命题。诱惑往往造成短视,因此,许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吃亏就是傻;也不应该认为一时得了好处是走了大运,行得通,其实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得到更大好处的机会,甚至,你吃下的甜饽饽正是一个无法挣脱的圈套。

不赚黑心钱不做一锤子买卖

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上了当不可能无所觉察,受了损失不可能无动于衷。正如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所说:“你能在某个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所以,损人利己的险恶之徒,迟早会自受其损,尤其是对于经商的人来说。

作为一个精明的人,被人称为“比猴子还要精”,你从不干“使自己吃亏的事情”,你总能把其他人“傻帽儿”般地骗得一愣一愣而不察觉。从小你就被认为是经商的料,“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似乎是你天才的职业,于是,长大后,你当了商人,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利用你精明的大脑,去大展你的宏图。但是,你失败了,你在商场上一再受挫。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你太过精明了,从而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你要记住诚实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别人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傻。现代社会,你一旦失去了信誉,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一切成功的机会。

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必须以客户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但还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做法,是想一脚上岸、一步到位,这个“商态”同样是不可取的。《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纬萧得珠”的故事,说的正是“一锤子”买卖的危害性。

古时候,在某地一条大河边,住着一户以经营草织品为生的商贩,他们每天把岸边人家用蒿草织成的草箱收购运到城里去卖,以此赚钱养家糊口,尽管生意做得不大,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有一天,商贩的儿子纬萧在河里游泳,偶然从河底捞得一颗价值千金的龙珠。一家人十分高兴,纬萧对父亲说:“你成年累月卖蒿箱,纵然累断筋骨也只能吃糠咽菜,还不如到大河深处去捞龙珠,拿到市场去卖,必定发财!”但商贩不同意儿子的意见,并对儿子讲了一通道理。做生意如同做其他事一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暂时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险。一分生意三分险,对每一种生意,我们既要考虑到赚钱的结果,也要考虑到赔钱的下场,即使在眼前效果十分诱人的情况下,也必须从坏处打算,掂量一下该不该冒这个风险。倘若觉得某一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赔了,损失最多只占资金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风险可以一冒;反之,一旦失败则全盘皆输的风险,则绝对不可冒,况且你所得到的那颗龙珠,长在大河深渊黑龙的嘴里,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它,是黑龙在沉睡的时候,不小心从嘴里吐出来的。一旦再下河去捞珠,遇见黑龙正愁不见偷珠的对象时,必然把你连骨头带肉吞到肚子里去,到那时不仅捞不到珍珠,还会把性命赔进去。

当然,这仅是一则寓言。在商战中,从来就没有“搏到尽头”的可能,聪明的人总会客观分析事物,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会估计到不利的一面。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永远充满变数,今天赚钱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赔,今天热销的产品,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死货”。因此,赚就赚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钱,要走正道,要放眼长远,绝不损人利己,做那些愚蠢的“一锤子”买卖。

3

【原典】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张氏注曰】

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点评】

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贪酒近色坏了好名声

【译释】

远离酒色,人生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平安一生。

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喝酒误事的现象常有,但在酒桌上不贪杯者鲜见。贪色之徒多是碌碌无为之愚蠢之辈,忠奸不分,庸贤不辨,凡能讨自己欢心,奉送美色者就重用之,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这样的人江山难保,事业也不会长久。

贪酒恋色者亡国

因贪恋酒色而亡国者,历史上不乏其人。

陈后主名叔宝,字元秀,是宣帝的嫡长子。太建元年,后主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宣帝崩。三天后,太子在太极前殿即位。

当时的局面似乎比较稳定,后主便日益骄纵,不思外难,沉溺在酒色中,不理朝政。

后隋文帝得知此事,以替天行道之名欲灭之。

三年春正月初一,朝会时,大雾弥漫。后主一直昏睡,该吃午饭时才起身。这一天,隋将贺若弼自广陵渡江,韩擒虎自横江渡江,利用清晨顺利地攻克了采石,进而攻下姑孰。这时贺若弼也攻下了京口,沿江戍守者望风而逃。贺若弼分兵切断通往曲阿城的要道后,攻入曲阿城。采石戍主徐子建到京城告急。

很快,韩擒虎率兵自新林抵达石子冈,镇东大将军任忠投降,并引导韩擒虎由朱雀航到达宫城,自南掖门进入。城内的文武百官都逃出来了,只有尚书仆射袁宪、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侍奉在后主身边。

迫于无奈,后主在井中躲了起来。接着隋军士兵对着井口呼叫后主,后主不应。他们便要往里面扔石头,这才听到后主的叫声。当隋军士兵用绳子把后主拉出井后,才发现原来后主与张贵妃在一起。

三月,后主与王公百官由建邺出发,来到长安。被宽赦后,隋文帝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几次引见,在三品官员的行列。每次有后主参与的宴会,隋文帝怕后主伤心,令不奏吴地乐曲。后来,监守后主的官员报告道:“叔宝说,既然没有官职,每次参与朝拜时,请求能有一品官的名号。”隋文帝说:“叔宝全无心肝。”

监守官员又说:“叔宝常沉醉,很少有醒的时候。”隋文帝让人限制他的饮酒,但接着又说:“任其性,不然,何以度日。”不久,文帝又问监守官员叔宝的嗜好。回答说:“嗜酒。”“饮酒多少?”回答道:“与子弟们一天能吃一石。”隋文帝大惊。

后主随从文帝往东方巡视时,登芒山,陪文帝饮酒,赋诗道:“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上表请文帝封禅,文帝答诏谦让不许。后来隋文帝来到仁寿宫,常陪同宴饮,到后主出去时,隋文帝看着他说道:“此人败亡难道不是由于酒吗?有作诗工夫,何如思虑时事。当贺若弼渡江到京时,有人用密信向宫中告急,叔宝因为饮酒,便不拆阅。高颖进到宫中时,那封密信还在床下,未开封。这真可笑,这是天亡陈国,也是酒亡陈国。”

可见酒色这些东西,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但若像陈后主那样沉溺于其中,则轻者伤身,重者误事亡国,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4

【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无误。

【张氏注曰】

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点评】

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远离是非之地才能保身无误

【译释】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的险恶,谨慎行事,才能避免误身误事。

世道艰难,仕途险恶。做人应该德行纯厚一点,但是不能做毫无防人之心的烂好人,善良也该有点分寸,把自己的仁义善良暴露在小人面前,就是在自取伤害。因此,记得提醒自己:生活是残酷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人之心不可无

虽说人心向善,但由于环境使然,那“病入膏肓”的恶人在良心未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内心有多么险恶。一般情况下,善良的人都是不设防的,在善良的人眼里,世间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是美好的。恶人有时恰恰会利用这一点,把善良人的本性当作他们手中的刀,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去伤害善良的人。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广为人知。东郭先生对狼也讲仁义,结果险些送命。在生活中,如果行善不分对象,同样是错误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

现实生活中,因为缺少防人之心而受到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