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矜”是内心的傲(骄傲是两回事。前面说过,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南怀瑾《论语别裁·反求诸己》
【精彩导读】
《论语·卫灵公》有记载:“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段话的含义是: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和他人争强斗胜,普遍团结人而不结党营私。”在南怀瑾看来,孔子所说的“矜”其实就是内心的傲,就是人们常说的“傲骨”,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他认为骄傲是两回事,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一个人傲要傲在骨子里,就是要有傲骨,外面对人不必傲,就是不要有傲气。
什么是傲气呢?就是一个人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有了傲气的人,在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因为自己学习好、长相美,便扬扬得意起来,时常嘲笑比自己差的同学,还用自己的优点去比他人的缺点,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优势当中,而忽视了自己的缺点,因此导致自己的成绩下降,人品变差。同学们渐渐远离他,老师也对他的印象变差。在这里,傲就好像一堵围墙,竖在孩子的周围,让孩子把自己孤立起来,远离他人,让别人无法越过高墙,和他交上朋友。这样的孩子,就是有傲气的孩子。
什么是傲骨呢?就是一个人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冷眼、讽刺就会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着困难而上?这就要看是否有傲骨。傲骨能使人坚定信念,增强勇气和力量;能催人奋发向上,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人如果要有所为,应当有傲骨相伴。特别在艰难处境下,人更需要傲骨,傲骨使你体验做人的尊严,让你更加强大。孩子要想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在老师和同学那里赢得尊严,就必须克服傲气,挺起傲骨,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奋力拼搏。
【亲子诵读】
《礼记·曲礼》节选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解析:
傲则不敬,人之傲态绝不可以助生以长。情欲享受,适可而止,绝不可以任其纵放。学海无涯,道境无止,若有时机,不可自满而止。旧守久厌,新进欣得。明净心舒之乐,尚不可长久,况世俗之尘乐乎?任何事、物,到了一定的情形,就要走向反面。菩萨的倒驾慈航,是为苦中寻乐,以救度众苦为乐,此乃超然之乐,非常以舒泰为乐。更不用说以赏心悦目为乐了。
《吕氏春秋·下贤》节选
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解析:
有道的士人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对他却更加以礼相待。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所归附的君主,天下的人也会顺从,他就可以成为帝王。所谓帝,就是天下的人都来亲附;所谓王,就是天下的人都来归服。得道的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会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会放纵自夸,即使卑为普通百姓也不会感到失意屈辱,即使贫困到无衣无食也不会忧愁恐惧。他诚恳坦荡,胸有大志;他明觉事理,遇事不疑;他卓尔不群,从不动摇;他遵循法则,随着阴阳一起变化;他坦白直率,意志坚定;他忠厚淳朴,不做诈伪之事;他志向远大,高远无边;他思想深邃,深不可测;他刚毅坚强,节操高尚;他做事谨慎,不肯自以为是;他光明正大,耻于运用智巧;他胸襟宽广,轻视世俗的诽谤和赞誉。他以天为法则,以德为品行,以道为根本。他随万物变化而无所终极。他的精气充满天地而不衰竭,他的精神覆盖宇宙而没有边界。他所拥有的道,没有谁知道它何时开始,没有谁知道它何时终结,没有谁知道它的门径在哪儿,没有谁知道它的开端在哪儿,没有谁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道大至无所不包,小至微乎其微。这就是最珍贵的东西。士人如果有持此大道的,五帝也得不到他们当朋友,三王也得不到他们当老师。如果能够去掉帝王的尊贵神态,那就差不多能够和他们交朋友、以他们为老师了。
【故事链接】
因傲气而死的祢衡
东汉末年的祢衡,年少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过人的才气使得祢衡十分狂傲,脾气特别坏,,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
为了谋求个人更大的发展,祢衡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他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一直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掾陈群和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有人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和他才气相当的朋友,一个是孔融,一个是杨修。
孔融把祢衡推荐给曹操,谁知祢衡并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曹操十分恼怒,但他想维护一个宽容爱才的名声,于是便召祢衡为击鼓的小吏。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他,谁知祢衡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弄得曹操十分难堪。无奈之下,曹操就把他送给了荆州牧刘表。
刘表十分赏识祢衡的才学,让他掌管文书,“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就是说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可祢衡目中无人的毛病难以改变,他不仅看不起其他秘书,更是渐渐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说起话来总是隐含讥刺。刘表本来就心胸狭窄,自然不能容忍他,就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黄祖其实也很赏识祢衡的才学,但他性情暴躁,对于祢衡的狂傲可没有那么好的忍耐力,最终在一次宴会上因祢衡说话刻薄无力,还骂他“死老头”,下令处死了祢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