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8847800000001

第1章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诵读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高声朗读,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义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南怀瑾《谈诵读的重要性》

【精彩导读】

南怀瑾所提倡的“诵读”,其实就是儿童读书,不管是称儿童读书、儿童诵读,还是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本质都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儿童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诵读的内容,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基本的思想,中国的基本文化。

许多人会觉得奇怪:都进入21世纪了,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南怀瑾对此的观点是: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高声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简单点说就是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读,慢慢悟进去了,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之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诵读是最普通的教育法。但自从20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因为西方文化在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坏了,对儿童的成长有害,于是推翻了古人背书的传统,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然而,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的一代人变得没有文化根基,因为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都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

【亲子诵读】

《训学斋规》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解析: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故事链接】

巴金背书

我国古今许多文人、学者在孩童时都是从诵读经典启蒙,著名作家巴金也不例外,他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中就提到小时背书的好处:“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200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

“……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200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20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