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诸葛亮遗书
8843300000008

第8章 联合抗曹:借人之力,图己之事(2)

要善于聆听,准确捕捉交谈者的反应并敏锐地做出相应的对策,力争主动权,使整个谈话显得生动而有活力。

当陈述自己的话时,内容要实在,观点应清晰,逻辑要严密,分析应中肯。只有有了这些实质内容,才会使你的讲话引人注意,再加以连贯流畅的语序,妥贴的用词,生动变化的句式,就更是锦上添花。

在一些场合,要求讲话简单明了,这就要求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限定的时间里,尽量简明扼要地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这要求说话者思维敏捷,概括力强。

要有吸引人的气度,如饱满的情绪、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气氛、幽默的话语,这些都会使你的讲话富有魅力,引人入胜。如果一个人讲话有气无力、清白直叙、平淡无奇,会让人感到是喝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如果用你的眼神、微笑、幽默作调味剂,将会是杯香醇的龙井。

其实,每个人的讲话风度各有特色。我们不必都炼就那种妙语连珠、咄咄逼人的个性语言。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每个人的说话风度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不必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东施效颦,搞得不伦不类,毫无风度可言。

我直讲得口干舌燥,刘备却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何时,刘备拿出文房四宝,竟记录下了我讲述的内容。

说也奇怪,我的这番经验之谈,竟使精明的刘备获益匪浅,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刘备的说话能力竟大有长进,有时说到尽兴之时,还对我傻笑,好像在说:“孔明,你那舌战群儒的本领,我刘豫州也具备。”

智说周瑜,坚定立场:激将之计,借题发挥

“曹操此次引百万之众,实为‘二乔’,将军只需寻此二女送与曹操,便能退敌。”大小二乔国色天香,她们夫君是谁?我孔明岂有不知之理,我声情并茂,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看起来像周瑜挚友,其实我是想借此激怒他对曹操的恨意,这也正是我此次江东之行的目的。

我诸葛孔明一世英名,舌战群儒震惊四野,传为美谈,可对我智说周瑜,用激将之计,借题发挥,却鲜有人知。

舌战群儒只是前奏,是为联合孙权扫除的第一道障碍,然真正影响我此次游说孙权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则是周公瑾——周瑜。

我对周瑜早有耳闻,此人年少才俊,心高气傲,是孙权的得力助手,又因为和孙权有着特殊的关系(连襟)。在东吴更是声名显赫。关键是孙权对周瑜甚为器重。因此要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先得说服周瑜。

我深知,凭周瑜的脾气,除了孙权他是不可能再屈居别人尤其是曹操之下的,所以说是个坚定的反曹主战派。但凭周瑜的才智和心机,要是我贸然说联合抗曹之计,怕是不太妥当,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谁又愿意对方的才智高于自己呢?于是我决定深藏不露,见机行事。

到东吴的第二天,傍晚时分,经过鲁肃的安排,我见到了这个自命不凡的周公瑾。果然,周瑜故做深沉,打过招呼之后,便将我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只顾和鲁肃交谈。

鲁肃询问周瑜,面对南侵的曹军是战还是和,周瑜不假思索地告诉鲁肃:“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更不可敌。为东吴百姓着想,降是惟一的办法,我明日面见主公,请他派使者前往投降。”

我深知周瑜想给我来个下马威,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想我诸葛孔明,不畏生死,出使东吴,目的不是与谁结怨,而是联盟,救刘备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实现我出山的夙愿。于是,我决定智说周瑜。

面对周、鲁二人的争辩,我在一旁只管袖手旁观。心想,好你个周瑜,明明是想战,在我面前却偏要说降,想挫我锐气,就你这点心思,我诸葛孔明焉有不知之理?!

周瑜见我冷笑不止,忍不住就打探个中原因。

我笑着说:“您欲降曹,乃是识时务者,可算是俊杰,甚合情理。想那曹孟德用兵如神,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敌,今数人皆灭,天下无人可与之抗衡!惟有我主刘备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存亡未保。将军降曹,自可保富贵,国家何足惜!”

我名义上称赞周瑜,暗地里损他、激他。借他说降曹一事,激怒鲁肃,顺便借题发挥,说出我此行的目的。

果然,鲁肃闻言大怒:“你是教我主屈膝受辱于曹贼?”

我不急不慢地说:“子敬勿急,子敬勿急!今我有一计,既不需要派兵迎战,也不必投降对方,只需一叶翩舟送两个人给曹操,便可退其百万大军。”

周瑜忍不住接口问:“但不知那是何方神圣,有如此能力?”

显然,我的故弄玄虚、旁敲侧击起了作用。

我面无表情地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铜雀台,他广选天下美女,放出话来,必得江东‘二乔’此次引百万之众,实为此二女。将军只需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送与曹操,便能退敌。”

周瑜听我一说,一下子神情紧张起来,质问我有何证据。

我随手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植作的《铜雀台赋》朗诵起来: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大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我心中暗喜,脸上却表现出满脸困惑,边劝解周瑜勿怒,边火上浇油地气他。

“江东去此二人,如太仓减一粟,尤木落一叶。将军何需动怒。昔日汉武帝曾把公主许配给匈奴和亲,今将军何必吝啬这两个女子呢?”我声情并茂,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看起来就像是周瑜的挚友,其实我是想以此激怒他对曹操的恨意,这样一来,嘿嘿……此计可成矣!

我的良苦用心终于换来了实质性的成果。周瑜对我的态度有了大的转变,并傻呼呼地告诉我,大乔乃伯符将主的主妇,而小乔乃他之妻。我当时差点没笑掉牙,大小二乔国色天香,她们的夫君是谁?我岂有不知之理。

随即,周瑜答应与我联手导演一场抗曹大战,以泄心头对曹操的愤恨。至此,我的江吴之行算是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为了能让我的经验留给后人借鉴,我特意地把整个事件都记录了下来,并重点提出了几个与重量级人物谈判时要注意的要点,内容如下:

攻人莫过攻心

事先详细地了解对方的观点、所知晓的材料论据的细节,以及对方可能作出的其他的选择等等,然后再开始说服对方。对方会认为,既然你想得比他更周全,知道的情况比他更全面,那么,应该是你比他更正确。

一位成功地说服了对方,从而顺利达到自己目的人说,他不过是在与对方谈判时,率先把他们可能提出来的责难坦率地全部说了出来。虽然这些责难很有道理,他的解释也未必完美无缺,但对方却已在他的诱导下形成一种心理:既然他早已全部考虑过这些问题,那么问题对他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这种意识中的变化,使他的说服具有了真实的力量。

一个善于说服他人的人,往往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方某种内在的需要,并且在这种需要与他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在谈话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如果无视对方的存在,只管自己逞口舌之能,就会在双方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鸿沟,影响合作。如果从对方来考虑,从对方关心的事情入手谈起,就会一下子提起对方的兴趣,使他产生谈话的欲望,营造谈话气氛,使你能够进一步阐述你的主张和建议,诱使对方接受。

妙用激将,引大鱼

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差不多同外在的客观世界一样奇妙而复杂,有时一句话反向说,可以促成对方正向的举措,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倏然变化——而怎样变呢?这里面也有一些规律: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体中,一个人如何考虑问题完全由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好恶决定的。只要你事先了解了对方的情感好恶和是非标准,只要你知道了对方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哪一个点上,你就可以根据社会平衡关系,或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然后促使他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种办事方法就是世人常用的激将上钩法。

激将上钩法重在人的心理战,让人在某种情绪冲动和鼓动之下做出毅然的举措。一般较有效的方法是设法戳到他的痛处。

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以义激之的方法非常有效,因为传统道德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人的品德修养,讲求道义、气节。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竖在属于做人道德的领地。激之以道义,恰恰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求助”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所以说,义,是一种促进力、凝聚力,它能让每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动担负起某些责任与义务。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以义相“求”,其“求”的内容都是深远、重大的。在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仍然可凭借道义去激对方,取得好的效果。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王员外资金紧张,一时周转不灵,想跟老朋友、老同学李员外借点钱,又不好意思开口,怕被拒绝。实在迫于无奈,只得去了老同学家里,几次准备开口,又难以启齿,最后只好打算放弃。于是避开借钱不谈,与老同学聊起往日的回忆,他们聊到以前两人怎样亲密、同甘苦共患难,有时甚至一个馒头两人吃,往日的事,让他们热泪盈眶。最后老同学又说了现在的生活,接着王员外也说了自己的现状。其实老同学最近也不怎么好,可想起以前与王员外的一起度过的日子,便主动提出要帮助王员外,帮他度过难关。

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很多,就拿王员外来说,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是都没有开口相求,便决定放弃,但又确实是凭着道义达到了办事儿的目的,可见道义在办事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以“二乔”激周瑜也是出于此理。

除此之外,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都可以作为“激将”的武器,与以上用道义激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草船借箭:巧借天时,借势发挥

因为我的聪明才智,甚至有人称我为“鬼才”。在我看来“鬼才”是拥有奇特异常的逆向思维和风险意识的人才。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我,是因为我不落窠臼,好走极端。但我的猜想和推理却有特定的规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行事。

因为我的聪明才智,甚至有人称我为“鬼才”。

在我看来“鬼才”是拥有奇特异常的逆向思维和风险意识的人才。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我,是因为我不落窠臼,好走极端。但我的猜想和推理却有特定的规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从事,想当年的“草船借箭”便是一例。

那是在周瑜巧施连环计杀了蔡瑁、张允之后,心胸狭窄的周瑜担心此计瞒不过我,便叫鲁肃前去试探,对于此举我自不屑,于是便对鲁肃直言不讳:“蔡冒、张允已死,江东无患矣,应该向公谨道喜!我听曹操换了于禁、毛为水军都督,在此二人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公谨之计,只能糊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但终究会省悟。”鲁肃听了我的一番话,胡乱找些言语吱唔了半晌,便起身告辞。我知他定会将我之言如实告知周瑜,而周瑜听后势必嫉妒之心大起,认为我是江东之害,更是他之劲敌,定会千方百计害我。

果然如我所料,此后不久,周瑜聚众将于帐下,请我一同议事。周瑜问我即日与曹操交战,水陆交兵,应当先用什么武器,我说大江之上,应以弓箭为先。于是周瑜便借此设计害我。他借军中缺箭为名,让我十日之内督造十万支箭,以作应敌之用。我明知故意刁难,却又不便推辞,于是便说:“曹军将至,若等十日,必误大事,就定三日为限。愿立军令状,三日办不成,甘当重罚。来日造起,至第三日,都督可差五百军士来江边搬箭。”

回到住处,我料鲁肃会来探听虚实,鲁肃来时,我佯装惊慌失措地对鲁肃说:“子敬害我,将我之言告之公瑾,生出事端!三日如何造得十万支箭,子敬救我!”鲁肃虽觉有愧,但也无可奈何。接着我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立两边。又嘱鲁肃保密,否则我此次必死无疑。

鲁肃始终不明我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之事,只说我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周瑜满腹孤疑,只等三日后再见分晓。

鲁肃将我所需之物都已备齐,只等调用。第一日、第二日我并无任何举措,直到第三日四更时分,我才密请鲁肃到船中。我让军士将三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往北岸进发。这天夜里大雾漫天,江面上对面不能望见。我只管在船中饮酒,而身旁的鲁肃却忧心忡忡。五更时分,船已靠近曹营水寨,我令军士把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军士皆藏青布幔中,然后擂鼓呐喊。鲁肃大惊惟恐曹军杀将出来,我告之大雾锁江,曹操定不敢出战。我只顾劝酒,鲁肃无奈只好奉陪。

曹操听得擂鼓呐喊之声,果然多疑,命一万多名弓箭手往江中一齐放箭,箭如雨下,有的射落水中,有的扎在船边束草之上。良久,我见杯中之酒倾洒,便让船队调转,头东尾西,再靠近曹操水寨受箭,一面继续擂鼓呐喊。一直到太阳升起,雾气渐渐散去,我才下令收船立即返回。这时那二十只船两边的束草上都已扎满了箭。于是我命军士齐声叫喊:“谢曹丞相箭!”我想曹操定气得脸色发青,但待他追将出来,我们这边船轻水急,早已放回有二十多里,哪里还赶得上。

待船到岸之时,周瑜已拨五百军士在江边等候搬箭。十万支箭,如数交纳。我心中暗自得意,入见周瑜,想来鲁肃已将事情始末告知,周瑜见我下帐迎接,称羡道:“先生神算,使人敬服。”

周瑜办不到的事我诸葛亮能出奇制胜地完成,显然是因为我诸葛亮具有“鬼才”的特色。当然,我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我懂得天文地理,善于运用天时地利和超群的思维能力,这一“鬼才”之举令世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而“草船借箭”,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借风使力,借势发挥

“草船借箭”,是借力之计。关于借力,实例比比皆是。

记得当初,曹操在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之后,统率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然后一统中原。

这时,我主已退守到长江南岸的樊口。受刘备的委托,我只身一人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迎战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和刘备结为联盟,共同抗曹。我方联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曹操军队不善水战,初次交锋,兵败而回。曹操命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周瑜大会群英,巧施离间计,使曹操斩杀蔡瑁、张允。曹操失去了善于水战的指挥,窘迫之际,将大船、小船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在一起,这样,大江之上,任凭风大浪大,战船不再颠簸,曹操以为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