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39

第39章 持理灭欲: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6)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不理解,王翦说:“你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继而使自己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为臣不可名高盖主,除非你是有野心、有实力取君王而代之。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原典】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译释】

我不去追求荣华富贵,怎么担心名利和官禄的诱惑呢?我不想升官发财,怎么会担心官场上潜伏的各种危机呢?

不忧利禄,不畏仕危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谀奉承,就会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陷阱对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阱;权势对于希图荣达者才有一番诱惑。

有一次,孟子本来准备去见齐王,恰好这时齐王派人捎话,说是自己感冒了不能吹风,因此请孟子到王宫里去见他。

孟子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轻视,于是便对来人说:“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去见他。”

第二天,孟子便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先生昨天托病不去见齐王,今天却去吊丧。齐王知道了怕是不好吧?”

孟子说:“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今天病好了,我为什么不能办我想办的事情呢?”

孟子刚走,齐王便打发人来问病,孟子的弟弟孟仲子应付差役说:“昨天王有命令让他上朝,他有病没去,今天刚好一点,就上朝去了,但不晓得他到了没有。”

齐王的人一走,孟仲子便派家丁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他,让他不要回家,快去见齐王。

孟子仍然不去,而是到朋友景丑家住了一夜。

景丑问孟子:“齐王要你去见他,你不去见,这是不是对他太不恭敬了呢?况且这也不合礼法啊。”

孟子说:“哎,你这是什么话?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拿仁义向王进言,难道是他们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只是认为够不上同齐王讲仁义,这才是不恭敬哩。我呢,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向他进言,这难道还不够恭敬?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赶不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为什么要觉得比他低而非要去趋奉不可呢?’爵位、年龄、道德是天下公认为最宝贵的三件东西,齐王哪能凭他的爵位便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如果他真这样,便不足以同他相交,我为什么一定要委屈自己去见他呢?”

古代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阱,充满荆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于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要想不误蹈陷阱,误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

【原典】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释】

从老年回过头来看少年时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斗胜的心理;能从没落后再回头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消除奢侈豪华的念头。

自老视少,瘁时视荣

不要在富贵与权势中争强斗胜

自老视少,可以消除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这是一种正向、逆向思维相结合。

《南史》里记载了一位渔父的故事。据说,南朝宋时有一渔父,很有才学,但人们不知其姓名,也不知其乡居何处。孙缅在浔阳担任太守时,有一天夕阳西下,他到江边漫步,见一叶扁舟在波涛中时隐时现,一会儿便看见渔父驾船而来。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钓鱼,并发出阵阵长啸。孙缅感到十分奇怪,便问道:“您钓鱼是为了卖钱吗?”渔父笑着回答说:“我钓鱼并不是钓鱼,又怎能是卖鱼之人?”听了渔父的回答孙缅更加惊奇。于是他提着衣服蹚着河水靠近小船,对渔父说:“我暗中观察先生,知道您是一位有才学的人。但是你每日驾舟捕鱼,也十分劳苦。我听说黄金白璧是重利,驷马高车为显荣,当今之世,王道昌明,海外隐居之士,靡然而归。您为何不向往天下的光明,而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呢?”渔翁回答道:“我是山海间的一位狂人,不通达世间杂务,也分不清荣贵和贫贱。”说完便悠然划桨而去。

渔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逆向思维,世人会把官场的起落看成贪饵吞钩,说不定自己就是一条上钩的鱼。

世事经历多了以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不管是道家奉劝世人消除欲望,还是儒家提倡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

【原典】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飧,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释】

行为刚烈的义士可以将千乘之国礼让于人,贪求无厌的人却为一文钱而争夺,这两种人的品格有天壤之别。但义士好名的心理和贪财人好利的心理并没有什么区别。天子掌管国家大事,乞丐沿街要饭,这两种人的身份、地位有天壤之别。但天子思虑国家事务的忧愁和乞丐求食物的急切却没有什么区别。

名利尊卑,贪无二致

智者看到名利就想到灾害,愚人看到名利就忘了灾害

凡事有利则必有害。何为利?利不仅是经商做买卖,赚取的利益是利;以私灭公,只要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都是只顾一己之私的利。它不仅危害社会,同时也危害自己。利和义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利与害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是非常微妙的。

面对利与害,我们又当忍什么呢?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不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贪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

在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个名不符实的人,不仅没有智慧,而且蛮横无理、贪得无厌。智伯本来拥有很大一块土地,但还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很厌恶智伯的贪婪,不想给他土地。魏宣子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就对他说:“您最好把土地给他。”

魏宣子不解地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土地给他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一定会利欲熏心,不知满足,到处索要,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时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魏宣子听了若有所悟。任章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做靶子,向您发动进攻。那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呢。”

魏宣子立刻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果然就像任章所分析的那样,尝到甜头的智伯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就派兵围困晋阳。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在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之下,智伯很快就被消灭了。

在这个故事里,智伯是深为利益所迷惑的人,他贪得无厌,四处勒索,可是他却没有发现,当别人轻而易举就答应他的要求,给予他想要的利益时,距离自己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到痛苦,心智受到损害。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因此,聪明智慧的人看到名利,就考虑到灾害;愚蠢的人看到名利,就忘记了灾害。考虑到了灾害,灾害就不会发生;忘记了灾害,灾害就会出现。

人不能过于贪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谁都懂得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哪里有那么多现成的好事在等待你呢?许多人也明白,小利之后会有大害的道理,但是一事当前,则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小利不得的吃亏感,那后果又是什么呢?

自古至今只有能明是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见利思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要兴利除害,趋利避害,也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才能办到。人生能有几何,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

人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而不奋斗,则会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愤图强?

忍安逸,首先要知道珍惜时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的事情。其次,忍安逸,要积极进取,否则就会像《论语》中孔子说的那样“吃饱穿暖,安逸地住着,却没有受到教育,就与禽兽相差无几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退一步也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工作,才能不停地奋斗,永不止息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