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18

第18章 淡泊明志:真情来自日久,真味出自平淡(6)

1908年3月至1910年2月,两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相继点燃了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的烽火。1911年4月在广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集中了全党的人力、物力,但失败相当惨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人萌生失望情绪,对前途丧失信心,孙中山多次给同志们写信,以“成功之期,决其不远”来鼓励大家的斗志,同时又为新的武装斗争而积极筹款策划。

武昌起义的炮火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个月后,不得不宣告解除职务,把政权让给袁世凯。1913年3月发生的宋教仁遇刺案,使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真实面目。他从日本赶回上海,坚决主张武力倒袁,同年7月打响反袁“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但是由于内部涣散,不到两个月,斗争就失败了。孙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依然表现出大无畏的舍己精神,他表示,只要此身尚存,革命之心就不会改变。

多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孙中山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肝癌,于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还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弥留之际,还在断断续续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的伟大历史功勋万古长存。但中山先生一生留给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最宝贵的财富,与其说是他的伟大功绩,不如说是他的伟大人格。他“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不争“地位权力”的舍己为国的崇高品质,是修身的伟大典范,具有不朽的感召力。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超阶级、超党派的敬仰。

孙中山是典型的舍己者,他有伟大的理想,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所以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因为他代表了一种以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比起这样一种胸怀,那些施人一惠便图回报,助人一次便想金钱的形象的确渺小、苍白。

【原典】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知真君子矣。

【译释】

当一个人怒火燃烧或欲火上升的时候,往往不能克制自己,明知不对,但又偏偏去违犯。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若这时能够冷静下来,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紧要关头猛然觉悟,转变念头,那么再邪恶的魔鬼也会变成慈祥的圣人了。

怒火沸处,转念则息

以毅力控制怒气和欲望

一个人心里尖酸刻薄,浮躁起来如烈火,冷淡下来如结冰。心的变化迅速,转瞬之间就可往返四海之外。不动时,安静得像深渊;动起来,就浮躁得要上天。变化多端而难以制约的,大概就只是人的心啊!

唐代武将郭子仪屡立战功,唐代宗李豫很器重他,并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

一天,郭暧不知为什么事同公主吵起嘴来。郭暧这个人性子很直,火气也大,便没好气地数落了公主几句:“你以为你爸爸是皇帝就了不起吗?我爸爸是因为瞧不起皇帝这个职位才不做的呢!”公主从小就娇生惯养,父母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没尝过委屈是啥滋味。因此,她听了丈夫的话后很伤心,一气之下坐着车子跑回娘家“告状”去了。皇上看到女儿回来了,很高兴,老远就起身迎接。这回可不同于以前,公主见到父亲,脸上并没有笑容。皇上问她为何不高兴,公主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把丈夫的话说了出来。皇上听完后,哈哈大笑道:“你丈夫讲话的意思你不明白,如果他父亲真的做了皇帝,天下岂不就是你家所有了吗?”安慰一番后,皇上把女儿劝回了家。

郭子仪得知儿子与公主吵架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后,很恼怒,立即派人把郭暧囚禁起来,带回宫中等候判罪。代宗听说女婿被他父亲拘了起来,连忙前去打圆场。代宗说:“儿女们的事,父母何必那么认真?民间有句俗话:‘不装聋卖傻,假装糊涂,是不能当好家长的。’儿女们闺房中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如果代宗火上加油,不仅郭暧夫妻关系会恶化,而且郭子仪一家性命难保。然而,聪明的代宗却不动肝火,简单几句话便巧妙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

要把人“怒”的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个修省过程的。要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这种怒气和欲望控制住,才可能使一切邪魔都成为我们的精神俘虏,使自己转而变得轻松愉快。怒火、欲望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而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致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

【原典】

不昧己心,不近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造福。

【译释】

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背人之常情,不浪费物资财力。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在天地之间树立善良的心性,为生生不息的民众创造命脉,为子子孙孙造福。

不昧己心,为民立命

修炼自己的品行,才能受万人敬仰

古圣先贤有句名言:“内圣外王。”也就是说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

山东德州人李允祯,顺治元年(1644年)任直隶故城县知县。该县旧丁口册载16岁以上男丁一万多,经过战火摧残,编审实丁只有七千多一点,可是仍按旧册数目征兵纳税。李允祯正要行文上司照实丁计征,忽接调令去江南丰县任知县。人们劝他这里的事就别管了,他慨然说道:“我还没有交差,要负责到底。”于是在县府庭院召集县民,当众焚烧旧丁口册,昼夜赶造新册,申请省府审批。由于他的实事求是,虽然他调走了,故城县却免交浮粮,人民欢欣。

到丰县,管县库的官张某送上金币和器具,谄媚地说:“这是司库的规矩,请大人笑纳。”

李允祯大怒,命将原物归库,杖张某一顿棍子并予以免职。在任三年,从不私自支库中一分钱。

丰县一些地痞恶棍与奸吏勾结,动辄造事诬告好人,千方百计使他破产,名叫“施状”。李允祯把这恶习呈报知府,并请求将告“施状”的几个人交回丰县。在人证物证面前,审理明白,被诬告的人释放,而杖毙诬告者。

黄河决口,上级命令丰县征集柳条上万捆,县吏建议由各里甲办理送去。允祯说道:“你们倒舒服,可是想没想老百姓就要鸡犬不宁了!县城西郊十里左右就是一大片柳林,无主的就可以砍伐,让有牛车户运输,由官家按时价租赁,你们照此速办。”果然,不到十天便完成上级交下的任务。

县里有个土豪,想霸占某人之妻,用巨金买通死囚犯供某人同伙,某人已入狱,受重刑快死了。李允祯查案卷觉得有冤,晚上微服进牢房,慢慢从犯人口中获得狱吏与土豪相互为奸的情况,又从社会上调查出该案原委,于是马上释放某人,对土豪和狱吏依法处治。

与丰县相邻的砀山县发生动乱,朝廷下令李允祯代理砀山县事。济宁驻防军奉令调来,声言要屠杀城民,不放过一个乱党,允祯急忙吩咐杀牛备酒在城外犒赏大军,并说“城内都是良民,已经没有贼子了”。驻防军官不答应,坚决要把全城人过过筛子。李允祯当然知道,所谓过筛子,必然会乱杀无辜,抢掠民财。当官要为民做主,李允祯厉声道:“总兵大人,这县是允祯管理的县,假使今后发生不测,我自负责,请大人放心。”结果没让大军进城骚扰。该县一些人往日有仇,彼此密告通贼。李允祯向朝廷解释,使许多被诬告者免获死罪。

为官从政,造福于民,本来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原则。即使因此得罪于权贵,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不违背人的常情。为民负责,为民做主,才是为官的正道,品行修炼的正途,才能为人所称道,受万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