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亲情哈密
8792900000027

第27章 隔代亲情(3)

奶奶有的是力气,幸亏当年老太给奶奶裹脚时只裹了一半成了放大脚,她白天提着筐在河湾里拾粪,月亮底下再用扁担往回·挑(那时女人挑担子是要遭人笑话的),家里的烧头从没断过。

就这样孩子们一天天地大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伯十来岁就扛长工做木工,公爹也给别人家当起了放羊娃,帮娘养家糊口。三个姑妈也能大的拉小的帮奶奶做家务了,没了拖累的奶奶又帮乡亲们守娃(接生),儿女们觉得母亲干这活儿下贱,曾以不吃她做的饭抗争,但最终还是没能扭过奶奶,毕竟给别人守娃的辛苦还能给自己的娃儿换口好吃的。

新中国成立后,村子里要培养接生员,奶奶这个远近闻名的守娃婆去县城接受了培训,从此,一把剪刀、一双手套再加上一个洗面盆一包消炎粉,奶奶这个昔日的“守娃婆”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接生员。瓜熟蒂落,娃儿呱呱坠地,村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奶奶亲手接生的。

奶奶胆大心细,碰上难产临阵不乱,沉着冷静从不大惊小怪。不但接生技术过硬,心肠更是热得烫人,三更半夜,随叫随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近处的大点小跑,远处的骑驴骑马都不在话下。碰上有老人的,辛苦一夜还能喝口早茶,遇上没公婆伺候的,劳累半天还得给月婆子熬米汤做饭。那些支边的新社员出外搞副业时都要给奶奶叮咛,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临产的媳妇,奶奶也把她们当成了自家的媳妇,帮着准备小棉袄、尿布、连脚裤……接生后又枣儿茶、汤揪片、小米粥地伺候着月子。

后来有年轻人接任,但大家总是信不过,老请奶奶,老人家又亲临现场毫无保留、耐心细致地传帮带:“怕啥,瓜熟蒂落的事儿”,“碰上倒胎,要先出来一只脚的话,一定要先把它顺进去,想办法顺出来一双脚就好办了”,“胆要大,心要细。碰上头首子(·第一个孩子)产妇大呼小叫、叽哇乱喊的,你自己可不能慌了手脚,更不能影响产妇的情绪”,“紧阵子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她用劲,还要操心着千万不能让蹦了后,那样大人可就受罪了”……千叮咛万嘱咐地总算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但碰上紧急情况还得奶奶这个老将出马。

我的一双儿女都是老太太亲手抱出来的,快生女儿了,医生说是倒胎,让准备进城去生。“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里生”,“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呢,娃娃在肚子里还要往顺磨呢”,老太太一边给我宽心一边打点行装住到了我家,日日夜夜地陪伴着我,还移来了薄荷、羊角葱在我家的菜园里栽种。

半夜里我肚子疼,直觉中肚子里的娃儿还没磨顺,奶奶手往我肚子上一搭:“是个丫头,好好生!”奶奶的一句话就转移了我的注意力,一听能生个姑娘,浑身都是劲儿,请来的接生员有了奶奶仗胆也不慌不忙。尽管如此,还是用了大半夜的工夫,太阳冒花子女儿才姗姗出来,奶奶用手把女儿嘴里的脏东西掏掉又倒提腿儿在那小脊背上“啪啪啪”就是几下,“嗯哇……嗯哇……”女儿才哭出声来。

如愿以偿的我狼吞虎咽着奶奶亲手熬的薄荷米粥,隔着窗户看见紧张劳累了大半夜的奶奶在灶前一边加火给我炖肉一边还在为重孙女絮着“洗三”穿的小棉袄,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棉袄是当年母亲机工缝制的,因洗水变硬了,奶奶硬是把它拆洗了又一针一线地缝好,穿在了女儿的嫩肉肉上。

奶奶心强情更长,在亲邻中威望高、口碑好。上门拜望的亲友络绎不绝,那骑着毛驴赶着车的九爷、八奶奶、尕姑奶奶们踏断了门槛,那骑着马儿、蹬着自行车的大爸爸、尕大大、婶婶姑姑们常来常往,奶奶都热茶热饭地热情款待。就是那个被奶奶抽了一顿马鞭子的七爷来得最勤了,奶奶不计前嫌给他端吃端喝、缝补浆洗,每年夏天都要把他的棉袄棉裤拆洗翻新。

“你奶奶是王家门上的功臣”,“是该树碑立传的。”常听老人们这样说。然而,年迈的奶奶没吃过一天闲饭,抓锅抹灶缝缝补补之余还操劳着菜园,除了那吃不断的一畦畦萝卜白菜,割不完的一茬茬韭菜,还有那麻酥酥的川椒、一沟沟羊角葱生生不息,尤其是那几墩薄荷每到开花的季节飘着淡淡的清香令人艳羡。每年春天奶奶都把薄荷根挖出来分送给乡邻们栽培,每到薄荷花开的季节,整个村子都弥漫在淡淡的清香中。

直到那天奶奶起夜栽倒,在大炕上昏睡了三天等齐了儿孙安详地离去还从没让谁伺候过呢。老人家对我恩重如山,而我孝敬她的也只是几粒安乃近、麻黄素。

“明去的呢,暗来的呢,庄稼地里老天爷给你添着呢!”穷大方、穷不怕的奶奶教她的后人们做人要大气。谁上门都有一碗饭吃,老人家走亲戚手也不空,每年七月十五奶奶都要上城给睡在青石板上的爷爷烧纸送钱,还要到老院子看看,给城里的亲戚们包包打打地带上锅盔蒸饼花卷儿……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我娘家父亲的八大弟兄把城里的周家老宅子卖了,每家分了八百块钱。我也试探着问奶奶:咱城里的老院子就没有您老的份儿?“那儿,没咱的念想。那地方不好,咱不去,也不要!”哦!怎么忘了,那老院子是奶奶的伤心之地呀,在那里,失掉了顶梁柱的奶奶历尽世态炎凉饱尝人间冷暖,但那里毕竟也有她和爷爷最美好的回忆呀,怎么能没念想呢?虽百思不得其解,但奶奶的后人们从没问过那棵大榆树的归属。

后来常听说好多人家为争一坨坨地方,为分一根檩条、几根椽子弄得兄弟反目为仇姊妹水火不容时,才理解了奶奶的苦心:老人家一句“那地方不好”,给王家大院免了多少纷争呀!

“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望着上房明柱联想到我刚进婆家门那会儿小叔子们读书写字的那个难缠劲不禁哑然失笑。听奶奶说,大房家的人心闷不开窍,她的那些小叔子当年读书都有先生专门来教,但抬水的姑嫂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书房里的七爷八爷九爷们却结结巴巴地大眼瞪小眼,手都被先生打肿了也没辙———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为此奶奶老叮嘱,她过世后千万不要让被子遮盖住脸了,下葬时除了发面罐子、饱食瓶子还要放上葱蒜……别看奶奶目不识丁,但她知道书里有黄金。奶奶入土时大伯干脆就埋了本书和一个算盘,好让后辈儿孙聪明好学。

那天,亲眼看着八十多岁的奶奶终于和阔别五十多年的丈夫———一堆白骨合葬了,我被老一辈人的这种从一而终的感情震撼了。奶奶走了,但薄荷花年复一年地越开越旺,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人为镜,我们这帮白手起家的妯娌尽管过着鸡刨食似的日子,但从没惦记过婆家的金银财宝、坛坛罐罐,对家庭付出而不索取,只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着。

秤、斗、升、钱罐儿……账房里账桌上的计量工具吸引了七十多岁了才第一次踏进王家老宅子的婆婆,再加上佛阁里尕爷的说叨,这会儿她才眼见为实,相信了她那个放羊娃丈夫原来也出身名门,当年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婆家也属望族,怪不得她的子女都勤劳朴实、宽容孝顺。与世无争的他们软人不欺、硬人不怕,临危不乱、遇险不惊,原来这都是秉承的大将风度啊。

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时光如水,青苔留痕。又是一个薄荷花开的季节,这里的一切都被聪明智慧的尕爷做成了文·化世代传承。大榆树下,薄荷飘香,我再一次感谢睿智过人的奶奶在把奋斗留给了后人的同时也把祥和宁静留给了镇西第一家———三槐堂。

(作者原名周瑞清,系巴里坤县退休教师)

清明寄情

邱咏梅

泛青的树木,破土而出的小草已经将空气渲染得生动而芬芳,四处涌动的生命气息不可遏制地弥漫开来。春的气息,使空旷的北方戈壁冷峻的线条开始显得柔和而亲切。放眼望去,一座又一座的坟头分外显眼,祭祀的人三三两两。一炷清香,两卷黄纸,三杯浊酒,苍穹下生者和死者在对白。

这是一个以各种方式感怀生命的季节。我们为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而欣喜,也因一个生命的逝去而感悟生命的厚重,否则怎么会在生机勃发的季节来祭奠亡灵呢。爷爷奶奶坟头上冒起的袅袅青烟,卷着姑姑呜咽的哭声,在空中打了几个旋,直落到了我的心底。我静静地望着坟冢,思念如同水底的海藻涌动着,铺陈着。

爷爷是个聪明而坚强的人,他的一生中,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在绝望和希望、自强和坠落中苦苦挣扎煎熬,最后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爷爷不止一次地给我讲述过他那一段心路历程:他十二岁时,太爷爷因病辞世。·第二年,因为家中被土匪抢劫一空,我的太奶奶又气又急,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年幼的爷爷望着两个妹妹,不知所措。他一个人躺在只有柴草的空旷的大土炕上,几天几夜,几乎被绝望击垮,好几次他想放弃生命,好几次又想自暴自弃……又一个黎明来临,爷爷终于走出了恐惧、孤独与绝望的茧壳,迎着金色的太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头,摇摇晃晃地走向田野,开始打拼生活。每次听到这,我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自强、自尊和自信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不如意的时候,想到爷爷的作为就会给我莫大的帮助。

我没有亲见汗水是如何洗去爷爷的稚气的,但后来他用双手从地里刨出了一份家业,并迎娶了我奶奶,一个宽厚朴实、吃苦耐劳的女子。在荒凉的原野上,爷爷和奶奶风里来,雨里去,顶着日头,披着月光,不停地耕作着,一点一点地从手里积攒生活。然而爷爷和奶奶的艰辛在我的脑海中统统被定格成月光下的一个剪影,一个美好而浪漫的剪影。小时候这样,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劳作的辛苦,只是凭借那月光给人的美好的感觉而想象成某种样子。后来长大,直到爷爷奶奶不在了,我仍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觉,总觉得爷爷奶奶受了太多的苦,宁愿将那苦难变作美好,总希望他们过着美好浪漫的生活。

辛劳一生的奶奶极其疼爱我们,在我的记忆中,她似乎从没为自己活过。冬天,她将新鲜的橘子用筐子吊在地窖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足着我们的渴望;夏天,她从菜园子中拔出水萝卜,那是我们的美味佳肴;她说自己爱吃剩饭,吃长了毛的馍馍;她用青黑色大襟衣服的衣角为我们揩去脸上的汗水……她年轻的时候牵挂儿女,老了又牵挂孙子,担心儿孙们这样了、那样了。尤其在她晚年的时候,孩子们都去外面开创自己的生活天地去了,她是那么的孤独,整天坐在大门的边上望着,车子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我不清楚她希望过多少次,又失望过多少次。只是有一次,我去看她,走的时候无意间回头,看见她竟然追着载着我的车子在跑。我年迈的奶奶,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时光静悄悄地向前走去,奶奶的生命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岁月的剪刀剪断了,而后是爷爷,他们的一生被定格成了一座圆圆的坟冢。望着坟头,下葬时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我突然觉得人生是那样的仓促,仓促得让人措手不及。弯腰抚摸坟前的石碑,我的脸上痒痒的,一滴晶亮的东西溅到了脚边的黄土地上,这个叫泪滴的东西,还有一个名字,叫思念。或许,自己只有成为他们生命的另一个高度,才无愧于他们给予我的,才可以弥补一些遗憾。

(作者系巴里坤县史志办干部)

诉不尽的情思

高梦凡

奶奶,这个亲切的称呼已经在记忆深处尘封了太久,每当张口想喊时才猛然清醒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回应了。

奶奶慈爱的面容,慢条斯理的嘱托,亲昵的抚摸是我今生永久的珍藏,也是我再也无法感受的心痛感伤。

好多个时节过去了,奶奶没有等到小孙女的探望,会不会很失望?

您曾经说过:“等奶奶走了,你们一定要记得常来看看我,到时候,奶奶会站在最高的山坡上眺望着你们。”

一年年过去了,当初的约定我却没有兑现过几回,奶奶生气了没有?您会不会埋怨白疼爱了我一场?

我知道奶奶不会抱怨,知道奶奶一生对人的宽厚,可是孙儿却从心底里惭愧。

奶奶!奶奶!我多想大声地哭喊几声,远在苍穹的奶奶您能听到吗?

您还在深深地关切着我们吗?您还在虔诚地保佑着我们吗?

多少年来,您踮着小脚,颤巍巍地站在街口,拄着拐杖,抬起一只手极目期盼儿孙们平安归来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回味……

您深切的母爱感动上苍,得以让父亲奇迹般康复,您平和的心境为儿孙们换来了安宁幸福。

奶奶,我想您,我想告诉您,现在咱们家一切都很好,境遇远胜从前,我知道,奶奶听到这些会笑得合不拢嘴,我也确信这一切与奶奶的暗中相助有关。

只是想起您一辈子受过的苦,我的心里就会很痛很痛,您没有等到我一丝一毫的回报,还带着没有再见我一面的遗憾永远地走了,徒留孙儿在这凄苦地怀念。

时至今日,每当回想一遍与您相守过的日子,心中快乐着酸楚。

每逢节日,感念着您的期盼,却不能亲自跪拜在您的面前,为您点一炷香,烧点纸钱,尽一点点孝心,奶奶,无尽的追悔也换不回您的疼爱了。

当年我任性地远走,从来没想到竟然就此永别,怎么也无法想象您那么硬朗怎么说不在就不在了呢?没来得及让我做出反应,回来时慈爱的奶奶已经变成高高的一堆黄土了。奶奶,您让我怎能不心痛,不绝望,怎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因为没有亲眼看见您的离去,因为没有身披孝衣为您送终,在我的意识里,您只是去天边远游了,只可惜这么多年苦苦地唤您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