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亲情哈密
8792900000014

第14章 母恩似海(1)

母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魏红花

我没有办法不感激我的母亲,因为母亲给予我的不仅仅是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让我继承了母亲不畏困难的个性。母爱,在我的眼里不再是一缕扑面而来的风,而是人世间那高尚的血脉传承。

往事如烟,过去的许多事在我记忆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母亲的故事却是一本合不拢的书,每每翻看总能涌起阵阵感动。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母亲为支撑四个孩子的家庭日夜操劳失去了年轻和美丽,父亲当时胃下垂严重,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坚强的母亲从不叫苦,她默默地挖菜窖、打土块、做饭洗衣,晚上还要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越来越苍老的母亲,每天把从嘴里省下来的白面变着花样烙成饼或做成汤饭悄悄地放在父亲碗里,父亲在母亲的照料下一天天好起来,而母亲却瘦得有被风一吹就倒的可能。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母亲扯了一块花棉布要给我和姐姐做衣裳。在大渠边洗棉布时,一不小心棉布被急流卷走了,焦急之中母亲跳下水去,水没过母亲的腰身可母亲却全然不顾,我们最后看到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母亲和她流血的双脚,母亲锲而不舍地追回了花布,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被石块划破的伤口。多少年过去了,一想起那个场景我就想流泪。我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有一种爱/和着殷红的颜色。

1980年7月,我们的家要从红星一场迁往农科所,在我眼里,这标志着从农村向城市的进发。爱面子的母亲一大早把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太阳味的衣服从箱子里取出来让我们穿上。我们一个个高兴得像小鸟又唱又跳,只有母亲一个人不说一句话。她一大早拉着风箱给我们做饭,表情异常严肃。临走时母亲把所有能收拾的都装上了车,甚至连一根柴火都不放过。父亲认为有些东西应该放弃,母亲却什么也不愿丢下。环顾四周,母亲恋恋不舍。汽车喇叭在不停地响,母亲在大家的叫喊声中艰难地开始迈步。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是舍不得那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家园啊!

搬到城里的日子并不像年少的我想的那么富足,过的依旧是创业之初的清贫。母亲为改善我们的生活,侍弄了几畦菜地。勤劳的母亲一下班就钻进菜地除草施肥,整个夏天我们的菜地和院子里长满了红的西红柿、青的辣椒、绿的油菜、紫红的葡萄,它们点缀并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在母亲脸上,我寻找到了久违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有了生机,母亲做出了家庭五年规划,后几年母亲为实现既定目标承包了棉花地。能干的母亲很快给家里添置了三洋牌录音机和新乐牌单缸洗衣机。在我们的纠缠下,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父亲和母亲从亲戚家以二百元买回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次使用完它们,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直到现在,我家和我同龄的老自行车、老家电都保存得完好无损,凡是认识母亲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极会过日子的人。

母亲的干净也是出了名的。小时候,我们虽然穿的是带补丁的衣服,却清清爽爽,母亲从来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孩子们洗衣裳、收拾房子,我们家里每件家具都被母亲擦得发着光闪着亮,窗玻璃明净得晃人眼。多少年养成的习惯难以更改,即使在病中,母亲也要挣扎着起来把居住的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

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没有多少文化,所以退休后母亲做的第一件事是上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里母亲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文·化气息,她开始走出家庭交朋友,跳舞唱歌并享受生活。母亲穿上生命中第一件舞蹈服时已是五十岁的中年人了,照片上的她红妆未褪,神采飞扬。回家时母亲唱着学校里教的歌曲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人家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听到这话,我的眼中立即溢出了泪水。我曾在少年时就感受到的母亲人生过半才有机会接触,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也有了家有了孩子,母亲的生活方式在我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我也成了手脚不闲的人,努力经营工作的同时尽全力料理着平凡的日子。我常以母亲为榜样,活着就尽量活得有声有色,做人就尽力做得力求完善。

母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作者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十三师党委宣传部部长)

母亲的黑裙子

邹廷贵

母亲平静、安详地走了,是穿着那条她珍藏多年的黑裙子走的。我最后看了一眼母亲那历经沧桑、刻满皱纹的熟悉脸庞和那条普普通通的黑裙子,眼泪不禁夺眶而出,随着“啪”的盖棺声,才意识到母亲与我们永别了。

我原先不相信母亲这回是真的要走了,总还希望有奇迹发生,就像十八年前的那次患病一样,黑裙子可是她逢凶化吉的灵物呀!

那是1985年春季的一天,在新疆工作的我突然收到哥哥的加急电报,立即赶回老家。一进院门,就看到瘦骨嶙峋、面如黄纸的母亲正无力地躺在躺椅上,看到我后忍着剧痛抿着嘴想笑一下,这时我憋了一路的眼泪便扑簌簌落了下来。晚上,好几天茶水未进的母亲又被病魔折腾得死去活来,疼得厉害时她在炕上滚来滚去,缩成一团,我们想按也按不住;稍一减轻就紧紧咬住被角,任豆大的汗珠从头顶滚下。到了后半夜,她实在熬不住时,便吃力地抬起颤抖的右手,指了指那只盛她老衣的旧木箱。我们赶忙打开箱子,取出一个大包袱,原来是母亲早就给自己缝制好的一件件老衣,妹妹一件件地给母亲穿好,薄薄的棉裤外还罩了这条黑裙子。打我记事的时候起,从没见过母亲穿裙子,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特别是我家被下放出城后长年生活的这个集镇,夏天本来就不太热,还只短短的几天,穿不穿裙子倒也无妨。而母亲给自己准备的老衣中竟然有这样一条黑裙子,到底是母亲的爱美之心还是因为做老衣一定要春夏秋冬四季齐全的不成文·规定,我当时心里有点纳闷。穿上老衣的母亲刚刚安静了一阵儿,又疼痛难忍,平展的黑裙子也被翻来滚去的母亲弄得皱成一团。这时她紧咬着牙,连呻吟的力气都似乎用尽了,但偶尔睁开的双眼仍透出丝丝坚毅和对生命的眷眷渴求。这时,我的心彻底碎了,作为儿女不能为母亲减轻痛苦,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我们感到很惭愧,更何况母亲才六十多岁,一个濒临死亡的人能有如此坚毅的神情和超常的忍耐力吗?

第二天,我们还是冒着最大的风险,将母亲送进了县医院后又转到州医院,最终确定母亲患的是胆管阻塞症。由于身体虚弱,母亲一直未曾做手术,但在中西药物的对症治疗下,她全身的黄疸也渐渐褪去了,再加上饮食上的注意,脸上也有了红润,她的生命也随之延长了十八年。

看到这条普普通通的黑裙子,我不仅想起了母亲与病魔顽强搏斗的情景,更使我看到一个与社会不平现实抗争的平凡女性。那是在人妖颠倒的“文·革”岁月中,我家的成分由于人为的陷害,由“城市贫民”变为“小土地经营”,母亲满腔愤怒而前去理论,被“造反派”拉到会场批斗。在会场上母亲一言不发,只是睁大眼睛狠狠地瞪着“造反派”头头,被“造反派”认为是“态度顽固”“气焰嚣张”,要她摘掉帽子,母亲根本不理不睬。当有人冲上台摘她帽子时,她一把拽下帽子狠狠地摔到那个头头脸上,气得此人暴跳如雷,连喊“太顽固,太嚣张,绝无好下场”。

母亲一生平平常常,就像这条黑裙子一样。她与父亲一起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六人一个个拉扯成人,真是春蚕丝尽,蜡炬成灰。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家被下放离城,背井离乡,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再加上“共产风”“大食堂”的折腾,家中口粮罄尽,母亲只好挖来野菜,拌上榆皮粉、草籽粉,让全家充饥。当弟弟吃了这些“食品”拉不出屎时,她一次次地用指头去抠。就在这样精心的呵护下,我们兄妹六个熬过了最困难的岁月,而她却好几天吃不上一口饭,饿得昏倒在地上。

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一个也不认识,但她认准供我们上学的死理,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三年困难时期,家中实在无粮供给我与哥哥两人共同读高中时,母亲就支持哥哥去参军,并东挪西借,坚定不移地让我读完高中,上了大学。在“文革”中,又是母亲坚持让我唯一的妹妹千方百计学“赤脚医生”,后来妹妹考上师范。母亲在教育我们时,从不高声大嗓,只是用她那忍辱负重、默默无闻的行为来感染我们。她不大懂得深奥的大道理,却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真谛,看得很透,想得很远。每年放假我回家时,她每晚都要在煤油灯下边做针线,边给我讲集镇上的奇闻逸事和做人的道理。她一生从未出过远门,更没有到过大城市。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后,想接她来这里住住,享享清福,但她却拉扯着一个个孙子,很像一个“托儿所所长”;还要喂几头猪,剁野菜,拌猪食,要当“饲养班班长”,一直抽不开身。等到八九个孙子带大后,她又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更难西出阳关了。至今我想起来,心里一直感到分外愧疚,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母亲身体一直不好,这也许与她生育抚养我们兄妹六人有关。身体硬朗的父亲曾打趣地说,母亲绝对要走在他之前,但谁知阴错阳差,自认为能长寿的父亲却在1975年六十四岁时猝然去世,而身体羸弱的母亲却凭着她坚强的毅力,在父亲辞世二十八年后的春天溘然长逝。我不大相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但母亲八十四岁时我也着实捏了一把汗,凭她那虚弱的体质,这个“关”恐怕难以过去,但顽强的母亲还是挺了过来,这时我曾天真地想,只要过了这道坎儿,活个九十多岁恐怕不太难,谁知她却灯油熬干,匆匆而去了。母亲穿着她那件珍藏的黑裙子永远地走了,但她与疾病、与不平现实奋力抗争的坚毅品格,勤劳、诚实、善良、朴素的一言一行,却永远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要这样做人,要这样做事。

(作者系哈密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高级讲师、《哈密老年》杂志副主编)

母亲的手

达忠书

我的母亲活了八十岁(周岁七十九),生了十个孩子,抚养成人四男四女。十一个家孙她都带过,有的曾照看到十几岁,对九个外孙也倾注过不少心血。母亲不仅在生儿育女方面做出了不寻常的努力,就是在家务琐事、繁重劳动方面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她的双手完成的。所谓劳动创造世界,其实就是人类的手脑创造了世界。母亲的双手创造了我们这个家,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母亲曾经历过兵荒马乱、匪劫贼盗的惊险,经受过两个孩子夭折、一个儿子早亡(二十七岁)的打击,承受过各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手就没有闲过。白天下地干活儿,水里、泥里、草里、刺里、冰天雪地里、骄阳酷暑里……没有她的手不到的地方;在家里,清扫房子、拣洗蔬菜、烧火做饭、浆洗缝补、喂猪养鸡、放牛挤奶、管教孩子……什么事也离不开她的双手。

冬天来临的晚上,母亲一干就是半夜,她不仅要把全家人过冬的棉衣鞋子做好,还要把来年夏天的衣物准备停当。特别是做鞋,又占时间又费手。母亲做鞋,从粘丕子到绲鞋口,从纳鞋底到上鞋帮,都是货真价实的自产品,从不掺杂乱东西,所以鞋子既结实又美观。要是女孩子的鞋,还要在恰当的位置绣几朵美丽的花,把女孩子打扮得“足下生花”。母亲认为人的衣着中,鞋子是最费的部分,因此她做鞋总是一针不省一丝不苟。母亲还认为,脚是关系人体健康的主要器官,因此她做的鞋子总是有棉有单,季节分明。母亲做鞋一做就是七八双甚至十几双,每一双鞋都是一针一线、密密匝匝连接起来的。那不计其数的针针线线,记载着母亲的辛劳,凝结着母亲对家人对孩子的挚爱。后来商店卖的鞋子多了,母亲还自己做,说买的鞋子不结实。母亲年龄大了,我们不让她做,她还是坚持自己做鞋。

母亲做事,总是安排得熨熨帖帖、有条不紊,不论事情有多么复杂,怎样繁多,她都能分清轻重缓急,按部就班地去做。她有一句口头禅:“眼睛是怕怕,双手是掖叉。”意思是说,不论有多少事,乍看胆怯,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干完、干好。这句简单的话,就是对“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一哲学思想的诠释。就凭这句话,母亲一生干了数不清写不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春天,地里灰蒙蒙一片,她用双手一把一把将田地全部染成绿色;秋天,大片的田野望不到边,她用双手一粒一粒地把粮食装进仓里。就凭这句话,母亲日日月月不是在做刀(菜刀)剪针线之事,就是忙犁锄锹镰之活儿;就凭这句话,母亲把一个个孩子、孙子,拉扯成人;就凭这句话,母亲挑着生活的重担,坚强地走完了她两万九千多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