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8787000000001

第1章

科学沉溺在愚昧的黑暗中,社会在病态中呻吟,家乡的河水却依然向前流淌。

1.一个小镇

听说过浏河这个镇吗?地图上没有它的标志。

它很小,却很有特色,它在江苏省境内,属于依傍上海市的太仓县。在江南风雨的滋润下,它端庄、秀丽,迷蒙在淡淡雾霭的宁静里。一条河流缓缓地从镇边流过,河上有一座江南式的小桥,桥上有几个头戴斗笠、身挑菜担的村民正在赶早市。河的两边,树木遮阴,一片浓郁之中有夹竹桃花点染着绚丽。

这是早晨在远处眺望的景象。

浏河镇的居民多居住在很能显示江南人建筑构造才能的精巧的二层楼房里。楼房是木制的,只有房顶才覆盖有青瓦,这大概是江南的气候所致。可是民宅中间的街路却用石板认真地铺过。街路修长,稍有弯曲,似是江南窈窕少女的身姿。天才蒙蒙亮,就有嗒嗒鞋声响起;晚上,卖豆浆的、卖汤圆的,推着吱吱扭扭的货车,清脆的脚步声,拖长的叫卖声,敲开一扇扇窗户,将饭香充溢在整个小巷。

风调雨顺的江南气候,自然使浏河镇成为封建中国少有的鱼米之乡,加上又有水路,往来船只便多了起来。有远处的船只将他乡的土特产运到了这个镇上,再将这里的货物运回去。更有聪明者把他乡的特产与这里的货物一起运到大城市,做更大的买卖。所以早在元朝,这里已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码头,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商家、买卖人。那时往河上一望,嗬,船船相连,帆樯林立。集市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背包的,担担的,推车的,扛箱的,大声叫卖的,小声议价的,吴侬软语中,夹杂着生硬的他乡话语,把整个小镇喧腾得异常红火,其繁荣程度简直可以与《清明上河图》上的景象媲美。

地杰则人秀。浏河哺育着这一方水土的人们,这里的人也都以聪慧和精明作为回报。就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居住着一个书香世家,在这个大院里,后来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不仅为这个小镇增添了光辉,而且也让世界为之瞩目。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2.爷爷、爸爸和叔叔

吴健雄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祖辈就非常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忠报国的思想渗透于他们的血液之中。故而,从吴健雄的爷爷开始,就在探索解救中国命运的事业。

吴健雄的爷爷名叫吴挹峰,生活在当时的清朝,由于那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主要靠科举考试,吴挹峰也毫无例外地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得了个贡生。

科举,是封建时代朝廷用人的一个制度,朝廷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也不是成绩好,一下子就被选拔做官,而是要经过三次考试。这三次考试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最后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的资格,才可以被选用,能不能被选上,也是看朝廷的意思。逢上贪官污吏,即使考试成绩再好,没有银两打点,也难以被选上。所以,不断有科举舞弊、考场舞弊的丑恶现象发生。

科举制度中,经过会试,成绩及格,被选送京师国子监读书深造的,则称作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国子监属于国家的中央教育机构,在那里学习的贡生,被重视的程度自然远远超过秀才了。

吴挹峰在国子监读书时,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从中揣解古人精粹的思想,取其艺术手法,所以他不仅诗作得好,而且也是一位写文章的高手。

后来他回到家乡浏河镇,做了一名教师,当时是私人教学,所以也称塾师。由于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教学方法得当,很快他的名声大震起来。远近的村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以求出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政府被推翻,许多清朝的制度也被废除了,科举制度理所当然地也被除掉了。正值此时,吴挹峰的家庭状况也在走下坡路,入不敷出,生活很窘迫。于是,吴挹峰告别故乡,来到当时已颇有工业规模的上海闯荡,开一片新的天地。

吴挹峰共有三个儿子,依次是吴赞臣、吴仲裔、吴琢之。吴健雄的父亲是吴挹峰的第二个儿子吴仲裔。吴仲裔在上海度过了他的中学生活。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有外国人在那里做生意、办工厂,也有中国各地的商家、厂家在那里做生意,各种思想都汇集到那里,空气异常活跃。当时中国的政治比较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在读书与接触社会中,吴仲裔逐渐分析中国的病症,并立志从事于教育。他认为教育才是根本,中国之所以落后,受洋人的欺侮,主要是我们民众素质差,科学不发达。所以后来他干脆回到家乡实现他的理想,创办明德女子学校,把庙里的供神放倒,清理打扫,把庙宇当做课堂。这种勇敢的举动在当时吓坏了不少守旧的人,四野也为之震动。

女子进学堂,在旧中国可是件新鲜事,开始镇上的人并不愿意自家女孩去读书,吴仲裔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就免费收学生,就这样来上学的女孩也不多。因此他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开设与生活贴近的课程,如缝纫、烹饪等。他先动员亲戚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又动员思想不太保守的人家。经过一段教学,家长们纷纷夸赞学校办得好。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如今明德学校依然保存着,并有着当今时代的新内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办学这件事上,可见吴仲裔的开明和思想的超前。由于他的功绩,新中国建立后,他的家乡政府还专门为他建了一个纪念馆。

吴琢之是吴健雄的叔叔,与吴仲裔感情深厚,对吴健雄的成长有过很大的影响。吴琢之的父亲吴挹峰也很器重和疼爱他。从“琢之”这个名字看,像是含有不断雕琢,希望他能成为有用之才之意。吴琢之的学生时代也是在上海度过,当学生时他就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对腐败政府的斗争,因此他还被当时的政府通缉过。

他曾经到法国求学,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生活的艰难非但没有使他退却,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因为是勤工俭学,他边做工边学习,在一家工厂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李立三、赵世炎、陈延年等,也有后来的国民党要人狄君武、毛庆祥等。他是在法国里昂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的,在那里他学习了多种与汽车机械有关的技术,如:电机制造、绘图、车工、钳工等。他勤奋地学习着,为的是要把这些本领用到中国新兴的交通事业上,振兴自己的祖国。后来回国后,他果然将学习的知识全部投入到国家交通事业上。他先在上海沪太汽车公司任机务总管,几年之后,又应邀到南京创办江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几年间,他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使这家公司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商办汽车公司,逐步在实现他的“实业救国”理想。

3.家风及传统

吴家是个具有传统爱国思想和比较开明的读书人家。从吴健雄的爷爷吴挹峰始,就接受过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使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态,受尽帝国主义的欺侮和压迫。中国贫穷落后,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所以,吴挹峰当年来到上海后,就积极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事业,走实业报国的道路。后来他看到中国民众身体虚弱,又认为强国必先要强身,就与朋友共同发起了“体育会”,并鼓动儿子参加。

到了吴家的第二代,由于受父亲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他们更加关心国事,曾为国事奔走呼号,召集群众声讨腐朽政府,因而险些入狱。

吴家兄弟先后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这所中学在当时非常有名。它的有名不是因为它是所新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而是因为它不同于过去的旧式学院。这是清朝洋务派人特办的学校。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知识,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才,以科技兴盛中华,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在这所学校,吴氏兄弟才开始接触了西方的书籍,有孟德斯鸠的、康德的、伏尔泰的等等。这些书籍中所宣扬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都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仲裔在中学时,就参加学潮,进爱国学社,接触革命新思想,中学毕业后,又学习军事技能,以图报效祖国。后来,吴仲裔和吴琢之还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者袁世凯的运动,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政治态度。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时,吴琢之已在上海的一家造船厂做事,五四运动令他精神振奋,他亲自率领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并写下声讨卖国政府的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