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丁肇中和父亲谈了近来家里的一些情况,当讲到近几天贺客盈门,电话不断,记者络绎不绝时,丁肇中说:“这简直比做研究还辛苦。”丁观海说:“我的情况也跟你差不多。”两个人都发出了愉快的笑声。
丁肇中在电话中提出要父亲一同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丁观海教授心里是高兴的,也想和儿子共同享受这份崇高的荣誉,但他还有些犹豫。他说:“我在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还有些课程需要安排,同时得花不少旅费。”丁肇中听到了父亲语气中的犹豫之处,立即说:“旅费等一切,您老人家不必愁了,我来解决,只要你能来走一趟,我们就高兴了。”
丁观海告诉儿子尽量争取去,又劝儿子说:“你的研究工作太辛苦了,应该稍微休息一段时间,最好能够回来一趟。这里的师长朋友,都在替你高兴。”丁肇中回答说:“当然要回去,如果实验工作告一段落,年底或明年可以回去一趟。”丁观海说:“你还是老脾气,现在应该轻松一下了,出去旅行一段时间,也是好的。”
“好的,好的!我一定听您老人家的话。”
他们在电话中交谈了6分钟,才在父亲不断地叮咛他“保重身体,不要太疲劳”的声音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越洋电话。
4.获得诺贝尔奖的六位华裔科学家
据统计,在美国的华人人口有90多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0.5%。美籍华人人口虽然不多,但在美国社会中的能量很大,成为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当中从事科研的人尤多,在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占有大约10%的比例,对美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位美籍华人登上了它高高的领奖台。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中国合肥市,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教授。他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学习,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又在清华研究院读了两年书,获理科硕士学位。1945年夏天,杨振宁来到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一段时间后,1955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成为物理学教授。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做出了一项基本理论的突破,预言在所谓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将失效。他们惊人的预言很快由吴健雄在实验中加以证实,宇称不守恒定律问世,由此,推动了基本粒子研究获得巨大进展。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于1926年11月24日出生在中国上海市。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早期在浙江大学学习,由于日本军队侵略中国,他无法继续学业,来到云南昆明市,1945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他得到中国政府一笔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195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1年间,他在威斯康星州叶凯士天文台任天文学研究助理,在伯克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物理学。他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两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助理教授,1956年任教授。李政道在伯克莱和普林斯顿期间,和杨振宁一起工作,开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问题。他们怀着敏锐的洞察力,向当时作为基本概念之一的宇称守恒挑战,1956年发表了一篇引起争议的论文,在几个月内由吴健雄完成的实验所证实。1957年,他和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丁肇中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是李远哲教授。他1936年11月19日生于我国宝岛台湾的新竹市。少年时代的李远哲,学习成绩优秀,棒球、桌球打得也很出色。他以居里夫人为楷模,立志一生要做出大的贡献。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化工系学习,1959年他进入清华大学读硕士,1961年,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62年他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1965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地搞化学实验研究,1986年,他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希巴赫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波拉尼教授共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在评价三人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的贡献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赫希巴赫研究出了交叉的分子线束方法,由于有了这一方法,才有了详细研究化学反应的可能。李远哲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法,把它应用于研究一般反应,使规模较大和较复杂的分子研究得以实现。波拉尼研究出了红外线化学发光方法,可测定和分析从一个新形成的分子发生的极弱的红外光。他们的研究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棣文教授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祖籍是中国江苏省太仓县。他成长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州伯克莱大学深造。1976年,他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博士学位。从1983年起,他开始进行原子冷却研究一直至今,他成功地利用激光冷却进行了低温下量子物理特性的革命性实验,而和另外两名来自法国、美国的科学家共同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小组指出,他们三人成功地利用激光冷却并俘获原子,人们利用他们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太空导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甚至还有助于制造出十分精确的原子钟。科学界还认为,这一研究的另一项功能还在于它能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原子激光束等来测量万有引力。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的确获得了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崔琦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他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姐弟4人,崔琦是老小。他少年时家境贫困,曾请求学校减免学费,才得以继续学业。崔琦的父亲崔长生、母亲王双贤都不识字却很有远见,坚持让崔琦读书,并且坚持让他离开乡下到外地受更好的教育。
崔琦的父亲一直靠在郏县景家洼煤矿背煤卖煤维持生计,生活过得很苦,无法供应几个孩子上学。崔琦的三个姐姐都是在舅舅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而崔琦更是在断奶起就随舅舅生活,因此,他的小学学业是在舅舅家完成的。宝丰解放以后,崔琦回到了自己家里。
1951年崔琦随姐姐到香港上中学,1957年他从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他获得美国全额资助到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学院就读,1967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前往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至今,他一直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物理领域的研究。1998年4月,他获得了美国著名的富兰克林奖。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德国人斯托尔默、美籍华人崔琦和美国人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新闻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打破计算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在小型化方面受到的限制是个重大的突破。
迄今为止,已有近30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和名人获得诺贝尔奖。自1957年以来,先后共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国际科学界对华人科学贡献的最高肯定,充分体现了华人的聪明才智。中国人已经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后,他们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必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