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8781300000016

第16章

李远哲在招收学生时说的一番话,就是在告诉学生做实验很难,应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行。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科学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到处充满坎坷艰辛,没有不怕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不行的,没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也是不行的。他也多次教育学生说:“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说习题里有个题目很难,做到半夜十二点、一点还没做出来,就很气馁地觉得,我这么笨难道还想做科学研究吗?这种疑问大家都会有的。但是,你如果觉得这问题很难,想不出来,就不管它了,那你就不会进步的。如果你有坚强的意志,现在想不出来,明天睡醒,再做,再深入地去探讨,便能解决难题了。

“如果碰到困难,你好好地分析困难在哪里,好好统计你的经验,明天重新开始的话,那就比较好解决难题。“一定要坚持面对着问题,要继续努力。所以说到挫折,可以说每个星期、每天都有挫折的,但是一定要克服。”

他多次强调,成功不在于智力的差别,而在个人意志的强弱,智能是从日日夜夜的努力过程中获得的,天才“是经过好多好多努力的结果”。

第四,教育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李远哲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体悟到,学生在学校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要学会掌握一套实验研究的方法。他教导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改进读书方法。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去读书,才知道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他说:“一个学生在学校受教育,如果迷迷糊糊地每天上学、做习题、上课,而没有深深入思考的话,三五年过了,毕业的时候,只不过就像是个机械加工厂出来的人一样。

“我想在大学里面求学,知识的获得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求学,如何获取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努力加强的是,在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怎样发问,怎样解答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自己获取学问。”

他主张学生要多到实验室去。将书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做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五,尊重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李远哲关心学生更甚于关心自己的子女,他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但他对学生的关心,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关系上的,他从不专制,也不做救世主;不越俎代庖,也不操纵学生的生命。他非常尊重他的学生,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得到尊重和器重,就会增加自信心和责任感,就会有纠正一切错误的勇气和创造的精神。

他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上进心,从不强迫学生去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他赞成因材施教,学生适合学什么就学什么,他曾对人说:“我是觉得有兴趣的话,每个人应该都可以做好的科学家。但是要了解你的长处在哪儿,这是值得好好分析自己的!如果有人能力很好,应该跑长跑的人叫他跑100公尺,这就不对了。有些跑得快的话,适合跑短跑,应该鼓励他去跑100公尺。”

老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如果学生提出的意见与老师不同,老师也不必因怕丢面子而气恼,要有长者的大度。若学生的意见是对的,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坦率承认自己错了;若学生的意见错了,老师要向学生解释,引导其认识错误,不能因此而批评学生。

李远哲感到自由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成才非常重要,“学术自由是产生思想和人才的最肥沃的土壤”。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李远哲还是一个能吃苦、能坚持的榜样,他工作起来不分日夜,也没有星期天,这给学生很大的影响。他常常在周末对学生说:“问题没解决的学生,礼拜天早上来讨论吧!”结果学生都来了,没有一个学生说要去教堂做礼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放弃休息,勤奋工作,学生当然不能不受到感染。

李远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其独到之处,很值得身为师长者学习、借鉴。

4.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对李远哲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他的名字震撼了世界,他所谱写的辉煌的乐章,响彻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

这一年,他喜事盈门。

3月份,他与杨振宁教授同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只有少数取得卓著成就的科学家才能得到,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奖。22日,在美国白宫的会议厅里,举行了庄严隆重的颁奖仪式。李远哲迈着稳重而又轻松的步伐登上领奖台,总统里根把奖章和证书庄重地送到李远哲手里,拉着他的手,称他“开辟了可能性的世界”,赞扬他为美国科学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4月间,美国化学会向李远哲颁赠了物理化学奖,奖励他在气态化学动力学上的光辉成就。

不久,他又获得了加州华人科工协会颁发的最高成就奖。

10月15日,一个特大的喜讯传到美国: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给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希巴赫教授、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波拉尼教授。在评价三人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的贡献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说:赫希巴赫研究出了交叉的分子线束方法,由于有了这一方法,才有了详细研究化学反应的可能。李远哲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法,把它应用于研究一般反应,特别是研究大分子的反应,使规模较大和较复杂的分子研究得以实现。波拉尼研究出了红外线化学发光方法,可测定和分析从一个新形成的分子发生的极弱的红外光。他们的研究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年,李远哲50岁,是同时获奖的3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消息传到美国时,李远哲正在外地出席一个学术会议。那天上午,当他走进电梯时,有位学者把手伸出来,一面与李远哲握手,一边连声说:“恭喜,恭喜!”

李远哲不知喜从何来,还以为是为了前一天晚上的学术报告。走出电梯时,又一位学者上来握手道喜。他有点不明白了:学术报告作得好也不至于人人祝贺呀!只好向那位同人打听原委:“请问,先生贺的什么喜?”“怎么,难道你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请指教。”

“您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方面已经来了通知。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

李远哲这才知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听到这个喜讯,当然非常高兴,但他仍平静地继续参加会议,专心地聆听其他科学家的发言。

会后,李远哲乘飞机回到伯克利。刚下飞机,就被一群闻讯而来的记者团团围住,纷纷发问,询问他对获奖有什么感想。他说:“今天早上在会议上一些朋友向我贺喜,我还以为他们对我的发言表示赞赏。后来经过追问,才知道是得了诺贝尔奖。

“我从来没有梦想过自己会拿诺贝尔奖,因为多年来有不少其他学者都在做这一类的研究,而且很有贡献。因此,我感到很惊奇、兴奋。”

“请问李教授,得到诺贝尔奖以后,你今后的生活会不会有什么改变?”一位记者接着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