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8781200000015

第15章

祖国,就让您的儿子用他的余生为您工作吧,尽管这种工作也许会不成功,但大厦总需要第一块基石吧!

1.妈妈,儿子回来了!

祖国的一切对钱学森和他的家人都是那样新鲜,他们的眼睛不停地转来转去,每个人眼里都装满了惊喜和满足。

中国政府早就做好了接待准备,钱学森的回国,丝毫不亚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到来,大批的记者和政府要员都挤在了广州火车站,小学生们手持鲜花或彩纸花环,不停地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乐队奏起了激昂的乐曲,整个车站像过节一样,人们脸上都挂满了期盼的笑,踮起脚尖观望着。

钱学森走在热烈的人们中间,他的手里拿着小学生赠送的鲜花和花环,他的夫人和孩子也早已被另外一群人围住了,人们不停地问一些已问了几十遍的问题。他们个个眼中流露出恭敬、羡慕的眼神,人们簇拥着他们,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

这时,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快步向他们走来,钱学森也急忙走上前去,原来这是当时的广东省领导陶铸同志。他们热烈地握着手,激动地拥抱着。

“我们早就盼着你们回来啊!”陶铸高兴地说。“现在不是回来了吗?”钱学森也不无风趣地歪着头,眼睛里满是笑。

当天,中国各大报纸上报道了钱学森一家回国的照片和文章,全国所有的电台都播出了同一条新闻。人们奔走相告,即使是农村,农家的孩子也会一路小跑,站在田间地头,用手当喇叭,对着正在低头劳作的人们大声地喊:“哎,大家知道吗?那个有名的钱学森回来了!是从外国回来的!”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钱学森夫妇就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来到了早已盼望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国庆节刚刚过去,许多鲜花和彩旗还很鲜艳,天安门似一位岁月老人,在鲜花的映衬下,更显得庄严肃穆,钱学森禁不住热泪奔涌。

“终于回来了!”

他默默地走上金水桥,桥下淙淙的河水似在轻轻地向他诉说,又好像一把梳子将他所有的烦恼梳去。这次回国,钱学森感到祖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到处呈现的建设热情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使他躁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参加这场战斗,他是一名战士,要在祖国建设的战斗中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当晚,一辆黑色的吉斯轿车驶进了中南海。坐在里面的钱学森夫妇是多么激动啊,这次要见的不是别人,是他们钦佩已久的伟大人物周总理啊!

巨大的光荣感使钱学森热血澎湃,没想到自己回国,竟受到如此的礼遇。今天,又要被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迈进了会客厅。

“学森,您好,欢迎您回国啊!”

刚进门,早已等候多时的周恩来总理就快步迎了上来。他像老朋友一样拥抱着钱学森,笑容绽放在他瘦削的脸上。周总理的亲切、和蔼使钱学森和蒋英忘记了来时的紧张,他们畅谈起来,笑声不时从屋内传出。

这次会见,总理向钱学森讲了祖国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科学方面的难题。总理推心置腹的谈话和巨大的信任使钱学森感动极了,他不停地点着头,把总理交代的任务牢牢记在了脑子里。

最后,总理极其诚恳地对他说:“祖国需要像您这样的科学家,这个担子,您一定要担起来呀!”

几天之后,在一个有着灿烂阳光的午后,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接见了钱学森。主席那可亲可敬的笑脸,意味深长的话语,都让钱学森永远难忘。

1955年11月,钱学森回国不足一个月,他就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要从培养科技人才开始!

但是,万事开头难。

面对在台下目瞪口呆、面无表情的研究所工作人员,钱学森犯难了。

他讲的知识太玄妙了,国内的同志根本听都没听说过,美国和中国的差距,使踌躇满志的钱学森停住了加速的快车,他考虑了一夜,最后决定,开办补习班。

第二天,钱学森找来一块木条,用毛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物理力学研究班。他认真地把这块木板摆放在教室门外,他这个力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居然当起了补习班的教员。

同事们都来了,他们端坐在教室里,像真正的小学生。钱学森在讲台上,从力学的基础讲起,他讲得那样专注,那样通俗易懂,他把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他的同事。

寒冷的冬夜,当人们躲在家中享受温暖的时候,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还在教室认真地上课,冷风吹进钱学森的衣领,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同志们怕他冷,主动把身上的大衣让给他,但钱学森摇摇头:“我不冷,这点痛苦算什么?比我在美国受的折磨小多了,现在我是在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学习,我的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温暖!”

冬去春来,当桃花绽放的时候,这群刻苦好学的“大学生”们已掌握了基础力学的内容。那一天,同志们很高兴,他们打扫着教室,互相笑闹着,明天,这个教室就要改作实验室了,他们已经“毕业”了!

钱学森没有笑,他边关已擦得亮亮的窗户,边默默地想,就这样毕业了?这个水平?不不,这样可不行,比起国际水准还差得远哩!

他脑子里又在酝酿着另一个计划———学术讲座。

每周六下午,钱学森发动大家共同讨论问题,来一个学术交流会。在这个会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任何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大家当然热烈响应,有这么一个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怎么能不参加呢?

可是在哪儿开这个会呢?教室已改成实验室了,别的地方也不容易找得到,怎么办?大家把眼光一齐转向了钱学森。

钱学森为难了,这么十几个人,去哪儿好呢?

突然,钱学森眼睛亮了,回家。对!就在自己家里。

家里没有外人,两个孩子和夫人可以暂时到别的地方。

只一个下午,相信他们不会责怪的。

于是,每到周末,钱学森家就会来一大批人,开始邻居们还以为他们是在开舞会,可后来发现,没有一个女同志,而且也没有音乐。这些人在客厅里边抽烟边讨论,有的写字,有的翻书,有的高声说着什么。钱学森则安静地坐在沙发上,膝头放一本书或一个本子,不时在上面写些什么。他紧锁着眉头沉思着,眼光专注地看着每一个发言者。

如果这时候有谁来他家里拜访,对不起,恕不见客!他早已在自家大门上写好了一张纸条:周六下午,恕不见客。

同志们都笑他过于认真,但钱学森却说:“搞科学,要的就是认真二字!”为了让所里所有的同志都能在学术上有所提高,钱学森还想了一个怪方法,他让每一个研究室都挂上一个小黑板,并要求小黑板上每天必须写上一个讨论题目,有时候他也会在上面写上自己的难题,让同志们一起讨论。

这个怪方法让不少人害怕。因为这个所长经常在人们休息的时候提问小黑板上的某一道题,如果答不出来,那是要挨批的。

大家都是30岁以上的人了,被所长批评,多不好意思啊!于是,大家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先把小黑板上的题目弄会,这样,一天就会安心地度过了。

天长日久,这种逼大家动脑筋的方法还真起到了效果,同志们的水平提高了,大家在年终总结的时候,都一致称赞“是所长的功劳”,可钱学森常常微微一笑:“没有大家的积极配合,我一个人有什么用?”

1956年的初春,一列飞驰的火车载着钱学森来到了寒风凛冽的北方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像一个银装素裹的美少女一样欢迎着钱学森,那高耸入云的烟囱,那又大又圆的储油库,还有纵横交错的电线,排列整齐的厂房,钱学森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热情的未来城市。

钱学森兴奋极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他激动不已。

负责接待钱学森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这个名字,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就有所耳闻。

现在,这位传奇人物就在面前,而且是专程从北京赶回哈尔滨接待钱学森的。

“你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

这位武将出身的院长说话也和打仗一样干脆,还没等钱学森落座,陈赓就憋不住了。

“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也是脱口而出。

话刚说完,两个人不禁哈哈大笑,这不正是两个人要谈的重要问题吗?没想到两句话就解决了,两个人都为对方的坦诚而高兴,这一对军事盟友就这样结成了。

钱学森直到老年还在感慨:“只这一问一答,竟决定了我后半生的命运!”

2.圆梦

造导弹,增强国防,这早已是钱学森的愿望,在美国时为美国人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如今,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了,钱学森心里高兴啊,再加上陈赓这个军事盟友的支持,钱学森要尽快付诸行动。他连夜和陈赓将军一起从哈尔滨回到了北京。

在中国搞导弹,这不是开玩笑吗?导弹是什么样,有人见过吗?

的确,自从答应陈赓将军同意研究导弹之后,钱学森就陷入了沉思,虽然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还有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都支持他,可是,关键不还是知识、技术的问题吗?

在美国,虽然研究过导弹,但真正发射成功的,还没有一次,再说美国的研究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中国有吗?甚至一台专门的仪器都没有!

干还是不干?

香烟在钱学森的手指间一截一截矮去,轻盈的烟雾笼罩着一张凝重的脸。我回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贪图享受?是为了安度余生?这不是钱学森的作风。

钱学森把烟蒂放到烟灰缸里,慢慢从沙发里站起身来。祖国,就让您的儿子用他的余生为您工作吧,尽管这种工作也许会不成功,但大厦总需要第一块基石吧!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一周年,北京紫竹院西南的一个僻静的小屋里,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大会正在召开。

数十名共和国将帅一字排开,身后是156名刚刚毕业的地方大学生,他们个个严肃、兴奋、好奇、自信,眼睛紧盯着面前的钱学森,因为在这里,只有钱学森一个人有资格讲话,只有他一个人懂得什么是导弹!

钱学森是激动的,就像司令员在战前动员一样,他高声讲道:“同志们,我们是白手起家,我们会遇上困难,对待困难,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认真!只要大家认真,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导弹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地位,我们就准备着做强大的国防背后的无名英雄吧!”

强烈的责任心使钱学森丝毫不敢懈怠,他开始忙碌起来。作为一院之长,他事必躬亲。从院址的选定,设备的购置,制订计划,配备人员,甚至哪个机器上的零件坏了,他也想着买来新的换上。他像一个刚刚搬进新居的家庭主妇,对家中的一切是那么关心和在意。

人们经常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看到钱学森在到处询问指导。他穿着和工人一样的蓝色工装服,戴着黄色安全帽,不说话,还真不容易认出来。

他往来于政府办公室和研究院之间,在居委会向居民们征求各种意见。在新建成的办公楼前,他细心地种上漂亮的月季、冬青,美丽的草坪正好在人们视野所及的地方。

工程一竣工,他就开始了他的第一个计划———扫盲。

那156名大学生多么令人发笑啊!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而且学的是五花八门的专业,化工、物理、纺织、文史,没有一个人学过导弹,最主要的是他们在来这里之前,根本不知道要来干什么!

“钱院长,怎么办?我们可是学纺织的呀,怎么去造导弹呢?”

有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跑到钱学森的办公室,有的怕给学院添乱,已经准备向后转了。

钱学森早就有准备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摸摸同学们的脑袋,微笑着说:“急什么?慢慢学嘛!我也不懂,如果都像你们一样被导弹吓跑了,那咱们中国就从此不造导弹了?这么大的中国,这么优秀的文化,没有导弹,可是对不起咱们的老祖先哪!”

于是,钱学森一晃又从院长变成了班主任,他向这些迷惘的孩子讲述什么是卫星,什么是导弹,讲授什么是航天科学。钱学森丰富的知识和深奥的思想使156名大学生几乎沉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