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8769700000009

第9章 人文景观(2)

清流赖坊村

赖坊村位于距清流县城58公里的大山深处,据《赖氏祖谱》记载,该村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村落。保留下来的整个村落原始布局完整,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4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面积近2500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多根据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讲究风水地灵,一般以上堂为中心,配以门楼,下堂、厢房、及护厝等。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钱纹及太极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量小巧,朴素实用的特点。2008年10月,清流赖坊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赖坊古民居

李升宝

我迈着轻盈的脚步,缓缓走近它,走近清流赖坊的古民居群,真怕惊醒它数百年前的清梦,惊醒它古老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个很偏僻边远的山村,百余处明清时的客家村落骨架的街巷、街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完整的水网系统布局,一条条布局新奇有序的小街组成的古民居。我不止一次从它的身旁擦肩而过,却没有悟出它的艳美。那时的赖坊是“养在深闺人未能识”。我还曾为它的贫穷、落后,它的房舍破旧,鲜有新砖瓦房而感惋惜。

直到2008年,赖坊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才惊讶不已。赖坊已经是“旧貌换新颜”。重游赖坊,走进一座座古屋,走在一条条狭仄的街巷,10余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井然有序,组成交通、商贸、学校、山寨、城门等社会基础设施建筑和寺宇、祠堂、祖屋,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剥蚀,仍然秩序井然,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俨然是一座被浓缩了规模的古城,异彩纷呈,天生丽质,突显它的特殊风姿。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古老的吊脚楼、有御侮功能的碉堡、儒雅风姿态的府第、气宇轩昂的园林式院落……一层一室景,一街一片天,簇拥着赖氏裔孙的血脉亲缘,相依相偎的伫立于那方热土,倾诉着一代代先祖创业的维艰的故事。

步入赖坊古民居群,宛若进入古建筑群的迷宫,小巷错落,古树参天,好一派幽雅静谧的田园景色。古朴的砖房星罗棋布,如群星散落在赖坊瑰丽的天空,犹如走进时光的隧道,沐浴着扑面而来的古风。祠堂与祖屋相处,院落与大厅相连,街巷与民居共伴,镇安门、翰林第、彩映庚宛如一幅幅画卷,镶嵌青山绿水之间,散发着古代温馨的气息,留存着古代遗风的馨香。

步入赖坊古民居群,我们不得不为赖氏子孙们的聪明智慧所折服。这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翰林第是由清举人赖兆初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历时十年。翰林第由41间房屋所组成,众星拱月般卫护着三座大厅,显示出赖氏先祖的浩宏气魄。大厅墙上仍然留遗着当年府第主人十多张“邸报”、“捷报”,突显着府第主人的武韬文略。地有灵气,屋有情愫。那青砖黑瓦更是情意绵绵,一片片真真实实,在风的、雨的中,包孕着幸福的深沉,积淀着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更令人心醉神迷的是3000余赖氏裔孙承继、弘扬先祖文化,如“狮龙会”、“火把节”、“走古事”的民俗活动依然熠熠生辉,将愉悦和欢庆充溢他们心灵,织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繁华和喧闹。

我虽然无缘置身于这些节目的欢闹;但是,当我步入赖坊古民居的那刻起,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节日的灯火与故事在天空回荡,似是催人奋进的进行曲。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泰宁大源村

2010年12月,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历史上曾是闽赣交界的重要门户,文化底蕴深厚。大源村被誉为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傩舞”和“赤膊灯”两个民俗灯舞先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源村完好保存着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处重要历史建筑。

第二、省级人文景观

宁化北山革命纪念园

1977年,宁化县委、县政府在宁化县城关北山兴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作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馆占地800余平方米,共有六个展室,展出内容为宁化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陈列历史照片200多张、革命文物300多件。其中有邓子恢手书毛主席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牌匾、宁化西南半县大暴动使用的武器、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闽赣省苏主席邵式平同志用过的砚台、苏区发行的工会证章、货币、股票及苏区干部、红军使用过的工作、生活用具和医疗器械等珍贵革命文物。

同时,宁化县委、县政府在位于宁化县城关北山顶峰建立宁化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革命战争年代,宁化有13000多人参加了红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达6600多人。纪念碑碑高18米,用青白色花岗石砌成。碑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共15个鎏金大字,碑座前面刻有碑文一块,并建有上下两层平台,上层长20米,宽15米,下层长40米,宽30米,平台紧接100级台阶。

《如梦令.元旦》铜雕落成于1998年元旦,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教授制作。铜雕由三个部分组成:铜铸毛泽东塑像高3米,重吨余,锻铜战马高2.8米,不规划山崖形基座高4.8米,周长18米,基座中以摩崖石刻了邓子恢书录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文。

2005年,为适应红色旅游开发的需要,宁化县委、县政府将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北山公园景区等整合于一体,建立了宁化北山革命纪念园,成为一座园林式的革命纪念性建筑。宁化北山革命纪念园占地45300平方米,与宁化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广场、宁化红军医院一道被中央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景点之一,是一座园林式的仿古建筑,为福建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并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县狐狸洞古人类化石地点

1988年5月,由省、市、县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采集到5枚晚更新世智人牙齿化石。狐狸洞遗址位于安砂水库洞口库区东北岸的半山腰。洞口朝南,洞深20米,高5米,宽4米,高于河床约80米,离水库水面30米。洞穴系石灰岩溶形成,洞内保存很厚的更新世晚期黄土和石灰岩溶胶结堆积,古人类牙齿化石就是在这一堆积中发现的。同时采集的还有野猪、鹿、豪猪等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同年,文物普查队也对位于将乐县古镛梅花井村岩仔洞内外的岩仔洞动物化石点进行文物普查。洞内胶结积物层发现古动物化石,遗址面积400平方米。此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考古队的专家两次到此考古发掘,出土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野牛、鹿、巨貘、大熊猫、熊等20种远古动物化石。经鉴定确认为10万年前古动物群化石,亦为至1988年福建省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远古动物群化石点。1989年11月,由中科院专家再次对狐狸洞进行发掘,采集到熊、獐、蝙蝠、犀牛、猕猴、水鹿、水牛、剑齿象、竹鼠、貘等18种动物牙齿化石和多种鸟类翅膀、腿骨化石。经鉴定:狐狸洞出土的全部人类牙齿化石均同属一种类型的晚期智人。狐狸洞古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文物考古的空白,对于探索台湾旧石器时代的“左镇人”与大陆古人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该遗址于1991年3月被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时墓

杨时墓位于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麓,坐南朝北,宽3米,进深3.5米,入口处立两尊石狮,墓碑刻有“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字样,为明成化六年(1470)巡按御史滕昭师所书。杨时(1044~1130),字中立,将乐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他十年不仕,拜双程(程颢、程颐)为师,学研理学。后出任为官,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己任。东南学者,推他为“程学正宗”。学者称他为龟山先生。杨时逝世后,谥文靖。他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等。1991年,杨时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慎墓

黄慎墓位于宁化县城北郊茶园背,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1987年8月重修。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宁化人,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为扬州八怪之一。1991年,黄慎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伊秉绶墓

伊秉绶墓位于宁化县曹坊乡赤石嵊,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岩石砌成。墓前石虎一对,石望柱一对,另有石羊、石马,墓碑3面,中为主碑,左右两碑为伊秉绶墓志铭,碑高0.63米、宽0.37米,共1483个字。恽敬撰文,阮元书丹。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宁化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曾任扬州知府,有“廉吏善政”之誉。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其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伊秉绶墓曾被盗,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南,原系邑人郑义斋的馆舍,也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北宋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调任尤溪县尉。南宋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午时,朱熹出生于此地。嘉熙元年(1237),县令李修捐资在郑义斋馆舍原址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尊道堂等建筑群,祀朱熹父子。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在书院大门上方。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时读书处。其后来所作著名的《观书有感》一诗中所说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书院左侧有古樟二株,树干围径分别为10.8米和7.8米,均高达30米,枝叶茂盛,苍翠挺秀,相传为朱熹手栽。因朱熹乳名沈郎,后人称此二树为沈郎樟。1987年,尤溪县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取名“沈郎樟公园”,建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1982年,尤溪县政府将南溪书院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把书院建筑群修复一新,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1996年,南溪书院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县城隍庙

沙县城隍庙位于沙县城东文庙路118号,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嘉庆、光绪年间屡有修复。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坐北朝南,面临沙溪河,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前依次为山门、中殿、倒座抱殿、抱厦、厢廊、大殿。大殿面宽五间,通面宽23.27米,梁架结构台梁穿斗兼并,歇山顶。城隍庙结构坚固,布局合理,在营造上颇有地方工艺艺术特色,是闽中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1996年9月,沙县城隍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吉山乡

永安市吉山乡地处永安城区西南郊文川溪畔,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景色宜人,留下众多明、清古民居,有占地约1公顷,大小16个厅、156个房间,气势恢弘的材排厝;有布局酷似棋盘的棋盘厝;还有建有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官宦人家大夫第和雕梁画栋、精巧别致的团和厝、萃园以及雄伟古朴的土围楼。建于清顺治年间的萃园书斋,占地891平方米,历300余年,其屋脊、房檐的花、鸟、鱼、兽等泥塑彩雕仍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春谷山房,古木参天,风光秀丽。吉山自古民风淳朴,崇尚礼教,耕读持家。在上、下吉山村,留有万钱斋、清闻堂、云栖山房等多座古书斋。由于崇文重教,吉山人才辈出。清代康熙至乾隆百余年间,中举人、进士者近十人。至今,古民居墙上仍保留清代捷报三张。刘氏祖厝前尚存清代旌表四根。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于抗日战争,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当时,省主席公馆、省保安司令部、省保安处、第三战区办事处、省防空司令部、省建设厅、省电讯局、省教育厅、省高等法院、省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台湾省政府筹备处、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省卫生事务所、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近40个省级党、政、军、文、教机关驻在吉山,直至抗日战争胜利。陈仪、刘建绪、严家淦等军政要员和唐守谦、杨枣、蔡继琨、卢前等学者名流云集吉山,使吉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福建行政、军警、司法、文教中心。1999年5月,永安市吉山乡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