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8762700000004

第4章 这是一项无权上诉、也不可能改变的判决

英、法的绥靖主义者决定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避免与德国冲突。

张伯伦受法国之邀,同时也代表英国火速赶到德国同希特勒商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经过磋商,张伯伦带回了希特勒要求的、用民族自决的方式使苏台德德意志人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则。

张伯伦返抵伦敦后,立即同法国政府共同起草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通牒条款,并于9月19日送至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最后通牒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如果不立即把主要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割让给德国,“和平的维护捷克斯洛伐克切身利益的安全,便不可能获得切实的保障”。英、法政府表示,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后,它们同意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新疆界的国际保证。但同时,他们也直接威胁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不改变态度,法国“将不履行它的条约义务”,英国也将“置身事外”。

无可奈何之下,9月21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照会英、法政府,声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对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劝告表示让步,只好以沉痛的心情接受法、英两国的建议”。

贝奈斯总统在向国民演讲时悲愤地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第二天,张伯伦就带着以此为基础的英、法两国建议,再次飞到德国,准备与希特勒进行第二次会谈。但是,张伯伦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希特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德意志族占居民50%以上的地区,由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德意志民族人口不占居民多数的地区,应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同时还要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匈牙利和波兰所提出的领土要求。

张伯伦虽然对希特勒的出尔反尔、贪婪蛮横感到震惊和气愤,但他更害怕德捷冲突会把英法卷入战争,并且担心他以个人名誉担保要维护和平的努力失败。于是他答应把希特勒新的苛刻条件再次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希特勒的步步紧逼,他的贪婪、讹诈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应。

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掀起了抗议的浪潮,要求政府抵抗侵略。25日,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向英国首相递交了拒绝照会,随后发布了******。

前苏联政府在9月20日、22日和23日多次声明:苏联将按照互助条约的规定承担义务,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有效的援助。为此,前苏联在西部集结了30个步兵师,并且命令空军和坦克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25日,法国政府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攻击,法国将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向捷提供援助,并于27日宣布部分******。

在国内外反对意见的压力下,张伯伦也不得不向希特勒发出“警告”:“法国政府已经通知我们,如果捷克人拒绝那份备忘录,而且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进攻,他们就要履行其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要是法国军队因此而转为与德国交战,我们觉得有义务支援他们。”

与此同时,布拉格民众群情激愤,誓死卫国;巴黎声称忠于条约义务,实行部分动员;伦敦因无路可退,态度有所转变;美国总统和瑞典国王发出警告,罗斯福的电报暗示,如果爆发战争,全世界将视希特勒为戎首。此外,德国国内人民对战争毫无热情,军中将领不少人反对现在动武。希特勒的伙伴墨索里尼在法意边界上并未采取牵制法国军队的任何行动,关键时刻能否坚定地支持德国,希特勒没有把握。欧洲的局势又紧张起来。在紧张之中,希特勒一方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导人大肆攻击、谩骂和威胁,并且蛮横地限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以前接受德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别有用心地对英法摇动橄榄枝,声称德国并不希望和英、法打仗,并感谢张伯伦争取和平的努力,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而张伯伦在从德国回来之后,仍执意向希特勒退让。他表示:“不论我们多么同情一个强邻压境的小国,我们总不能仅仅为了它的缘故就不顾一切地把整个大英帝国拖入一场战争。”因此,他两次致电贝奈斯,要求捷方接受德国人对苏台德地区“某种有限度的占领”。他还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被采纳,取而代之的就只有武力入侵、武力肢解这一条路。”然后,他又致电墨索里尼,请他敦促希特勒接受这一计划。当天下午,希特勒向英法意三国政府首脑发出了请帖,要他们第二天到德国参加四国首脑会议。

就在28日这一天,前苏联政府也提出了建议,立即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防止侵略和避免新的大战的措施。但是,无论在英国还是在德国心目中,都在有意地排除前苏联,不让其参与解决欧洲的政治问题。

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在慕尼黑的谈判基本是一边倒,协定完全是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作出的。经过一番秘密商量,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出笼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肮脏的出卖!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当事国,它的代表虽然也被召到了慕尼黑,但却一直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出卖捷克人的这场肮脏交易拍板成交了,就像在拍卖行拍卖商品一样,作为被出卖者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无权参加这一交易过程的。捷克斯洛伐克被野蛮地肢解了,被无耻地出卖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之一马萨里克博士后来在他的文章里就当时的情况描述道:

“晚上10点(9月29日),霍拉斯爵士(英国代表)把新计划的要点告诉了我们,并交给我们一张地图,上面标明了将要立即被占领的地区。我提出了反对意见,对此他两次斩钉截铁地说,他对于他所讲的话,没有什么可补充了。我们就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的那些地方和地区发表了意见,他对这些意见毫不在意。最后,他回去开会了。”

大约凌晨两点一刻,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接到了四国达成的协定。

马萨里克博士在他的文章里写道:“一个法国人用一种十分粗暴的态度向我们解释说,这是一项无权上诉、也不可能改变的判决。”

面对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很清楚,1918年边界所确定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已不复存在了。

但是,其他国家的反应却与此完全不同。当布拉格正在沉痛地发表公告时,在英国、在法国、在德国、在意大利则是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人们沉浸在一种残酷而短视的欢乐中。正如丘吉尔就德捷问题上评价张伯伦一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这句话可以作为对《慕尼黑协定》的最好评价。9月30日深夜,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一下飞机就挥舞着希特勒和他共同签字的所谓《宣言》的纸片,手舞足蹈地对记者喊道:“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这是体面的和平。”到了首相府后,张伯伦又俨然以一副“和平缔造者”的姿态对人们说:“我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了”,“现在,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然而,德国人带给他们的并不是什么一代人的和平,在签署《慕尼黑协定》不到6个月之后,这个协定就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不复存在了。它被签字人之一的希特勒亲手撕毁,二战开始了。丘吉尔为何忍痛保“炸弹”1940年11月4日,德国空军对英国考文垂市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轰炸。整座城市连同城市里安逸的居民被一片火海淹没。巨大的爆炸声中,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一夜间变成了一片废墟。收到报告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满脸愤怒却一声不响,人们绝不会想到,丘吉尔事先已经知道了德国人的这次轰炸计划,而他却没有采取任何防御和转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