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8762700000001

第1章 开往战争的列车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领导人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一项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项协定为《慕尼黑协定》。

二战前,法国、英国和德国以及意大利几个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曾经相互敌视,法国、英国也曾经对几个弱小国家作出过保护的承诺,但是为什么在短短的数年光景之后,就出现出卖“朋友”的事情呢?是谁促成这个为后人所不齿的协定的签署呢?我们还是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吧。

希特勒上台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处于软弱地位,尽管他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但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他对公开重整军备还有所顾虑。此时的希特勒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政治手段,一方面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另一方面在此同时,又向法、英等国眉目传情。之后他出兵莱茵兰非军事区,以闪电的方式越过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希特勒在莱茵兰的成功坚定了他的征服整个欧洲的野心,从此,德国进行战争准备的列车越开越快。到了1936年底,德国已拥有了14个装备齐全的集团军,达80多万人;配有坦克1500辆;军用飞机达到4500架,分布全国的机场网达400处之多;海军舰队的吨位也有很大提高。

1937年,德国纳粹上台已有5年时间,在这5年中,德国的实力和军备都已经取得了在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纳粹头子希特勒认为,德国的未来不能靠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不能用在世界工商业中增加份额的办法来保证,而是要依靠地域的扩张来争取“生存空间”。因此,解决的方法就是扩张德意志帝国的疆界。

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柏林召开秘密会议,这是一个决定德国未来政策的会议。会议的结论是,扩张的第一步就是要立即调整纳粹德国疆域,使其扩张到中欧。因为德国能够从那里取得粮食供应、原料和人力,为进一步向东——向波兰和乌克兰富饶的土地进行军事侵略的准备。因此,必须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为进一步侵略的前提。

1938年3月,奥地利被以不发一枪的所谓“和平”方式吞并,成为德国的一个省。对奥地利的吞并使德国的领土扩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4%~5%,播种面积提高了30%。德国也由此控制了中欧的战略要地,并且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达到了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形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包围。

在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时,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抗议之外无所作为。到了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

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已选定就拿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问题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