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幸福叫淡定 有一种智慧叫宽心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8762400000058

第58章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开始(15)

“让人三分”是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高贵的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磕磕绊绊,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切身利益在无意或者有意之间受到对方的一些伤害。无论处于何种情况,采取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或以牙还牙、以一报十的做法,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要想处理得好,就应该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学会忍让,绝不可为了一点功名拍案而起或拳脚相加,更不能为了蝇头小利反目成仇,导致兵戎相见。

俗话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有时宽容引导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上海市公交22路车队的售票员柯莉萍虽然受到乘客羞辱,但她依然文明服务。有一天,一名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5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板上。众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售票员。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纸细心地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

这时男青年自感惭愧,终于向售票员道歉。在事后,柯莉萍获得了众多荣誉中最特殊的奖项——委屈奖。忍让者必能受到尊重。

从上例我们看出,忍让者总是以平和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浅薄行为,以宽阔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人的无理行为,最终以无可争议的事业成功来警示世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忍让是理性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能忍让者,意志必坚忍,肯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也必定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与尊敬。

有人说,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在人生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心就可天宽地阔。俗语说得好:“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意即路经窄处,留下一步让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再让人尝。要多为他人着想,要给人留有余地。

我们要时时记住:让人三分不为输。不要去计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去想一些无聊的事,凡事都要尽心尽力,时时做到问心无愧。对任何人都要大度,对任何事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不去计较一时之得失。

事情于己不利时应当以退为进,退中求进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顽强拼搏的斗志。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身陷困境、遭遇挫折时,我们的确应该不屈奋斗。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乎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下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下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会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

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事实:一个人如果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别人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了。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都将它转变为自身的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情事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也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基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能屈能伸,委曲于一时方能伸展于长远

“能屈能伸”表面的意思就是能弯曲也能伸直,主要是指人在失意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忍耐,这样才能够在得志时大干一番。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说的是,人在处世的过程当中,需要看准时局,把握事情的变化趋势,要能够很好地评判形势,而不能一味勇猛冒进。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当忍的时候就一定要忍,知进知退。也就如同行军打仗,敌强我弱依然勇往直前,是莽撞,而不是勇敢。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能够做到善于迂回,避其锋芒。只有保存好你自己,才能够等到将来一决雌雄的好时机。能屈能伸也正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所秉承的玄妙的处世智慧。

在一生当中,通常人们都会认为伸与屈代表着进与退,“屈”意味着失意,“伸”也就意味着得意,这其实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人生当中的“屈”与“伸”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后汉书·班固传》说:“虽屈伸无常,所因时异。”其本质是说,人生当中的“屈”与“伸”应该顺从时势与环境的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我们千万不要盲目地来理解字面意思。

人的一生,跟屈与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就如同一个人走路,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双腿一屈一伸,这样才能够正常地前进;拾取东西得弯腰伸手;吃饭时需要通过手的屈伸才能够把食物送进口中;劳动工作更是由无数屈伸动作组合来完成。这就是生存与屈伸的关系。

要想办成大事,就要审时度势,深刻领会“大丈夫要能屈能伸”的道理。关于能屈能伸,魏国名将司马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在公元208年(即赤壁之战那一年)出仕时正好30岁。那他之前在干什么呢?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同,由于司马懿是名门之后,他不可能做种田的事,他就在许昌城中,却一直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最终曹操也是拜访了他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这与诸葛亮受三顾而出山多么相似呀!但他与诸葛亮有很大的不同,曹营的“智囊团”不像刘皇叔手下那么短缺,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也不可能在里面有什么大的作为。他一开始做的是文学掾,这个官职现在来看可能就是抄抄写写的一类官员,相当于文书之类。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才华出众的司马懿来讲,确实是“专业不对口”。但司马懿并不在乎这些,他在这时是一直“屈”着的。

总之,一句话,在曹操的时期,司马懿一直都是“屈”着的,虽然他后来的官职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机会。他做过的重要工作,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次重要的计策: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汉中的刘备。这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都不为过。

但是司马懿的真正能力绝不是只能做一个普通的谋士,于是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终于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这一仗打得十分干脆,也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成为魏都督,他终于有了与诸葛亮相互交锋的机会。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的战术很明确,这就是坚守不战,为此他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侮辱,但司马懿此时很好地发挥了他能屈能伸的长处,终于拖死了诸葛亮。其后他又“伸”了,带兵平定了魏乐浪公公孙渊的反叛,于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但魏明帝一死,执政的曹爽根本不给司马懿机会,于是司马懿又“屈”了下去。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马懿精明果断地瓦解了曹爽的势力,这也为后来的以晋代魏拉开了序幕。

在中国历史上,能屈能伸最终成就一番大业的大有人在。姜子牙曾经在溪边垂钓的时候遇到了文王,从而辅佐他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韩信忍胯下之辱,后成为兴汉名将;司马迁甘受腐刑,终于完成了《史记》流传千古……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历史上名人“屈”与“伸”的成功范例。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能屈能伸才能够有立身之本。人生活在世间要吃饭、生存,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出新的出路。

“屈”与“伸”者,乃如同苦乐同在,祸福相互依存,成与败相生相克。屈,是一种人世间难得的糊涂,是一种“水往低处流”的谦恭;是困难境遇当中求存的“耐”,在负辱中抗争的“忍”,在名利纷争中的“恕”,在与世无争中的“和”。而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以弱胜强的气概;是“无可无不可”的两便思维,是“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自如心态,是“不战而胜”的上善兵法。

古圣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学”,原来的本意是效法自然、模仿万物的好经验。一屈、一伸原是人与万物的本能,同时也是为人处世求存的一大智慧。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

能刚能柔可方可圆,刚柔相济方圆无碍

方与圆、刚与柔两者的含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圆为和谐、变通、灵活性,体现了柔韧、柔弱的一面,方则为个性、稳定、原则性,体现了刚直、刚强的一面。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韧的品性战胜强大者。天下之物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雪压竹头低,地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飓风狂暴地侵袭小草,小草只摇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绿色。

人也如此。年轻时,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深奥的哲理不必用语言交流,但却可以体悟。两位哲人心领神会,张嘴而不说话的哲理:牙齿掉了,舌头还在。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硬的东西因其刚强而死亡,软的东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刚硬的牙齿不在了,而柔弱的舌头仍旧灵活自如。刚往往只是外表的强大,柔则常常是内在的优势。因此刚柔相克便成了一条辩证的法则。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作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独立不拘,也还是个不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但是,只有柔又会怎样呢?倘若世界上只有柔,那就会成为可悲的柔弱,它就会被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里浸泡了许久的藤条一样。

刚与柔如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或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或能退而不能进,则注定失败而此生永无翻身之日。

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所以他虽居于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最高级的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

不为小事抓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许多人喜欢这样一首白话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每天生活在一片喧嚣之中,太多太杂太乱的琐碎小事让我们感觉身心太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万丈红尘,又极容易被鸡毛蒜皮的琐事纷扰和影响,于是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纷至沓来。这时候与其耿耿于怀、唠叨抱怨,倒不如换种方式,不拘泥于琐碎小事,不要总是为生活中烦琐的小事不开心,你会发现日子是如此美丽无比。

区区小事不足虑,不被小事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