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幸福叫淡定 有一种智慧叫宽心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8762400000047

第47章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开始(4)

人生之路上坎坷的时候居多,大部分时间人在负重而行,同事的误会、工作上的摩擦、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是令人感到沉重和愁闷的源泉。这时候,人就得有负重而行的心理承受力,否则不够宽容,不够豁达,不会变通,不会放下,最终会把自己逼入死角。

适当的放下,是对捆绑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不值得你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才可以登得高行得远,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放下包袱,生命之舟需要轻载。放下心灵的负担,唱着歌儿轻松赶路!

远离贪欲,淡然看待金钱权势

贪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个人都有贪的欲望。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贪欲,知足常乐。而有的人却贪得无厌,从不知足!

人生中,知足常乐,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而贪得无厌必定会自食恶果。

在A城,有一个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仅仅因为他的股票下跌了一个百分点,便孤注一掷,把全部财产用来买股票,结果输得一贫如洗。当他一无所有时,只好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曾经仅用了1万元,买了一份股票,转眼间就变成了亿万富翁,可他还不满足,继续买股票。终于有一天,他输了,股票下跌了一个百分点,他本可以收手不干,但他却不甘心,最终反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正是贪欲害了他,他也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同样在A城,有一对卖烧饼的夫妇,因为刚卖完烧饼,数了数钱,发现比平常多卖了2元人民币,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用这2元钱,多买了一些烧饼的原料。就这样,过了几年,他们成了A城的烧饼大王,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他们把一些钱捐给慈善组织,仍然继续卖着他们的烧饼,尽管他们已经拥有了全国几百家连锁店,可是他们还是喜欢自己在街上卖烧饼,价格仍然是5角钱一个,不多卖1分钱,他们想为人民更好地服务。他们对着夕阳微微笑着,他们觉得活着就已经十分有意义了。

切记,不要贪得无厌,小心自己的贪欲,不要一直不满足,知足是上天给予你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洛克菲勒在创业初期勤劳苦干,人们都夸他是一个好青年,可是当他富甲一方后,却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油田的居民身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甚至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为人,而把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墓地迁出,说:“在洛克菲勒的土地上,我儿子将无法得到安息。”53岁那年,他疾病缠身。医生向他宣布:他必须在“金钱、生命、烦恼”中选择一个。这时,他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于是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即将倒闭,洛克菲勒马上捐了数百万元,促成了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最终洛克菲勒以98岁的高龄得享天年。

我们没有必要像洛克菲勒一样,走一生的弯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我们只要远离贪婪,不做金钱的奴隶,这样就可以了。

有一句智者的话:“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这句话是多么发人深思呀!

魔鬼的两板斧是这样使用的:左板斧用贪婪来欺骗我们,让我们进入虚空的圈套,使人绝望、痛苦地煎熬,然后自杀送命;右板斧用贪婪来诱惑,让不知足来煎熬我们,好让人拼命耗损精力,缩短寿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性自杀。

魔鬼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尽快地结束生命,更快地到地狱里去报到。贪婪之心的本质,就是让我们轻看原本最重要的东西——生命,转移了我们注重的目标,注重本来并不重要的物质。

耶稣讲过一个财主的故事:

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想:“我的财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为多年花销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视物质而忽视生命的例子。

这个故事还有个姊妹篇:

有个守财奴毕生勤奋努力,积蓄了30万块银元。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要享受一年豪华快乐的生活,然后再决定下半生怎样过。但是也就在他开始不去奔波挣钱的那一天,死神已经慢慢向他靠近,要取回他的生命。守财奴费尽唇舌并用尽了一切本领,劝请死神改变主意。最后他说:“多赐给我三天吧,我会给你所有财富的三分之一。”死神无动于衷,继续动手收回他的生命,他又说:“如果你让我在这世上多活两天,我立即给你20万块银元。”死神仍然没有理会,后来他甚至用30万块银元交换一天的生命也不成。守财奴没有办法,只好说:“那么请你开恩,给我一点点时间,写下一句话留给后人吧。”死神应允了他的请求。守财奴便用自己的鲜血写道:“人啊,记住——你所有的财富都买不到1小时的生命。”

生命好比是1,财富是0,如果只有财富,那么,不管有多少财富,都只是虚空,只有有了生命,你的财富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人如果赚得全世界,而赔上自己的生命,那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我们不要到最后才这样醒悟,要把生命看得比某些东西更为重要。

贪婪是累赘,不要为你的贪婪付出代价

有座山,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毕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正巧碰到百年难得的一次洞门大开的机会,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扬扬地装了满满一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却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洞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婪,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类的欲望本身并没有贪欲,如果一个人从烟雾弥漫的城市里来到一个松树林里,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非常高兴,谁也不会说他消耗氧气是过于贪婪。贪婪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开始的,是由于必须用武力、狡诈、盗窃,从邻人手中把快乐和满足夺过来而产生的。”

一个穷人会缺很多东西,但是,一个贪婪者却是什么都缺!

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东西也可满足,但是贪婪的人却需要一切东西才能满足。所以贪婪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天天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想得到一切,但最终两手空空。

有一则寓言: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们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看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为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脚,结果却适得其反,脚却成了束缚它行动的绳索,代价可谓惨重。

《圣经》上曾经说过,如果你得到的是整个世界,而丧失了自我的生命,那么你也得不偿失。因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伊索寓言》上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拥有的也丢掉了。人的贪欲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隐显强弱不同罢了。适度地控制它,转移欲望的目标,才是上策。不为物役,远离贪欲,自己才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为了让生活充满快乐,丢掉贪婪的包袱吧!人生苦短,让我们活得快乐些吧!

欲壑填不满,欲望太多造成心灵的贫穷

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做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的最好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更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儿欲望,多一点儿快乐,有什么不好?

贪多必失,贪婪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好运的夫妇有一只每天都生一只金蛋的鹅。他们已经非常幸运,但没过多久,他们开始觉得自己致富的速度还不够快。他们想这只鹅的内脏一定是用金子做的,便决定把它杀死,以便获取里面的金子。他们把鹅的肚腹剖开后,却发现与一般的鹅没什么两样。就这样,他们并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暴发户,反倒因此举失去了日进一只金蛋的收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者终将什么也得不到。佛经《大庄严论经》中也有一则关于贪得无厌的老婆婆的故事。

昔时,释迦牟尼住在舍卫国园精舍时,一位老婆婆背着装满了酒的瓶子过来,她沿路津津有味地吃着答麻林度的甜果实,不久感觉口干舌燥,就到附近人家的井边,请求女主人给她一杯水喝。由于她吃的答麻林度的甜味尚余留在嘴里,所以觉得那水如蜜一般甜,她很感激,便问:“啊,好甜!太太,能不能用我的酒交换你的水?”女主人听了这位奇怪的老婆婆的话,就答应说:“好啊!”于是拿水和她交换。

老婆婆带着水瓶回家,马上又喝那甘甜的水,结果却平淡无味,她以为是自己的舌头有问题,又再饮了几次,仍未感觉有何味道,因此她唤来亲族知己试饮,没有一个人认为那水有特别之处。他们纷纷劝她:“老婆婆,你喝了如此不干净的水,有伤身体哟,你到底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些水呢?”至此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自己吃了答麻林度的甜果实再喝水,方误以为水是甜的,她非常懊恼竟将酒白白送给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