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8762100000020

第20章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3)

他对汉字的查字法也极为关心。他表扬了林语堂和王云五的查字法。他说:“甚矣,检字之难也!”“林君玉(语)堂有鉴于是,乃以西文之例,应用于华文之点画,而有汉字索引之创制。其明白简易,遂与西字之用字母相等;而检阅之速,亦与西文相等。苟以之应用于字典、辞书及图书、名姓之记录,其足以节省吾人检字之时间,而增诸求学与治事者,其功效何可量耶?”(《汉字索引制序》)他又说:“完全抛弃字原的关系,纯从楷书的笔画上分析,作根本改革,始于愿学华文的西人。中国人创设这一类方法的,我所知道,自林玉(语)堂先生始。”“最近见到的,就是王云五先生这种四角号码检字法,真是巧妙极了。而最难得的,是与他自己预定的原则,都能丝丝入扣。”(《四角号码检字法序》)

他主张用当时新公布的“注音字母”来音译外来词。他说:“现在先可应用在译名上。欧文的固有名词,向来用旧字译的,很繁很不划一,若照日本人用假名译西音的办法,规定用国音某字母代西文某字母,是最便当不过的了。”(《在国语传习所演说词》)日本音译外来词完全用片假名,省去意译之烦,实现译名国际化,这就是蔡先生提倡模仿的。蔡先生的新教育和新语文都是从实用出发的。他的创意,在不重视实用和效率的中国,有划时代的意义,到今天仍旧没有过时。

提倡“世界语”

国家需要国家共同语,世界需要国际共同语。在航空发达、地球缩小的现时代,这是迫切的需要。蔡先生引导中国从旧时代进入新时代,他不仅有国家观念,而且有世界观念,他不以提倡国家共同语为满足,时时不忘提倡国际共同语,使中国走向世界。

蔡先生说:“语言者,思想之媒介”;“媒介物愈近于大同,则其媒介之价值愈大。”“人类进化,一切事业学问道德,无不与全世界有关系,因而感仍用自然语言之障碍。”“适英者必先习英语,适俄者必先习俄语,欲周游世界,则至少必先习数国语,或携译人。”“同一内容,而以媒介不同之故,使全世界人类,因而耗费其时间精力于无用者,不知凡几。”“然则国际通用语之必要,彰彰可知。”

国际共同语从何而来呢?他认为,不能用某一国的自然语言,只能用人造语,也就是柴门霍夫所创造的“世界语”。他说:“使取今世界流行最广之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择其一以为国际通用语可乎?曰不可。地界未泯,人各自私。如吾辈言同一国语,然主张北京语,则南人反对之;主张南方语,则北人反对之。国际通用语亦然,用英语则必受法、德等国之反对,用法语则必受俄、英诸国之反对。故必以不偏于一国或一民族者为断。”

他的理想是,大学以“世界语”为主要语言,翻译各国重要著作。这样,可以节省学习多种不同外国语的精力。他说:“我国教育界之困难,莫过于专门学问,须用外国语教授,且不能专用一国语,如理工医可用德文,而法科须用法文,商科必用英文,因而牵动学校系统。”如果“世界语翻译之书,各国最有名的科学哲学等书,大略完备”,“能以世界语介绍各国现今最新之学说,则我国专门教育,将不妨以世界语为主语,而以英、法、德各国语,供参考之用”。(《在世界语学会欢迎会上演说词》)

一九一二年蔡先生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向会议提出:全世界的小学生都学“世界语”。他说,国际间“为解脱误会,达到相互友善的目的,必要给他一种传达好意的工具,就是给他一种公共的语言,这是教育家的责任”。“我愿意建议,由本会劝告与会诸国,于小学校中十岁以上的学生,均教授世界语,并用世界语翻译各国书籍。”在许多其他场合,他也一再提倡“世界语”。他是以“国际教育家”的眼光在东方提倡“世界语”的先进人物。(《小学教育采用公共副语议》)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语言生活有新的发展。虽然“世界语”不断扩大传播,可是英语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联合国有六种工作语言(英、法、西、俄、中、阿),没有用“世界语”。在国际政治会议上、国际贸易上、科学技术上,“世界语”也还没有取得重要地位。实践证明,语言是可以人造的,人造语是最有规则、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但是,人造语的活动力远不如自然语言强。这种新的发展,当然是蔡先生生前所无法预料到的。但是,蔡先生主张全世界需要一种“公共的语言”,这个远大的目标已经基本上达到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欧洲现代化的开端,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历史任务还要继续完成。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的“语文现代化运动”,包括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拉丁(罗马)化运动、汉字简化运动、少数民族语文运动,也要继续完成。蔡元培先生希望建设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新中国的崇高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将永放光明!

(引文均见高平叔编《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印行)附注:蔡元培先生是我的丈人张冀牖先生的朋友。冀牖先生在苏州创办乐益女子中学,办学方针得到蔡先生的指点。蔡先生住在苏州的时候,我见到蔡先生一面。

(《百科知识》,一九八九年五四纪念号)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

新时代的先驱者

瞿秋白先生(一八九九—一九三五)是新时代的先驱者,他为推进时代而牺牲了他的宝贵生命。他一生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提倡中文拉丁化是他的贡献之一。

清末一八九二年卢戆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切音新字厦腔)以来,中文拼音化运动经历了五个高潮:

(一)一九00年王照创制“官话字母”,推行十年,传习至十三省境。字母是汉字的简化偏旁,声韵双拼,拼写官话用六十二个字母。

(二)辛亥革命以后,一九一三年读音统一会制订“注音字母”,一九一八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全国小学推行四十年(今天台湾还在推行)。字母是简化的古汉字,声介韵三拼,拼写国语用三十七个字母。

(三)一九二六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发表《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一九二八年由南京政府大学院(教育部)公布,作为注音字母第二式,在字典注音等场合应用,没有在小学推行。一九八六年台湾加以修订,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

(四)一九二九年瞿秋白先生在苏联起草《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经苏联共产主义学院中国问题研究院及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院修订,一九三一年由苏联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称为“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在留苏华侨中推行。一九三三年传来中国,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五)一九五八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小学(除台湾)推行,代替从前的各种方案。

以上五个高潮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汉字式字母时期和拉丁(罗马)化时期。在拉丁化时期中,瞿秋白先生是中间高潮的关键人物,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瞿先生在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写成《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以下简称《字母》),一九三○年在莫斯科印成册子。内容如下:一、中国拉丁化的字母(汉字书写);二、同上(新文字书写);三、同上(俄文翻译);四、文章样品之一(新文字书写);五、同上(汉字译文);六、文章样品之二(新文字书写);七、同上(汉字译文);八、新拉丁化字母的一览表;九、汉字拼音表。内容跟吴玉章先生《新文字和新文字运动》中所介绍的略有不同。

后来,萧三先生主编《拉丁化中国文字拼音和写法参考书》(以下简称《参考书》)。参加编辑的有苏联人龙果夫、赖和德(莱希特)、史萍青、马松,由苏联新字母中央委员会印行。书中说明了瞿先生的中文拉丁化思想。

瞿先生的著作很多,以上是有关他的拉丁化主张的主要文献。

瞿秋白先生的语言观

苏联的语言政策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革命群众反对沙皇的俄语同化政策,各民族要求语言平等,发展各自的民族语文。后一时期(大致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大学教育,俄语又成为全国通用的教育语言。斯大林在一九五○年说,语言没有阶级性。这虽然不涉及俄语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可是事实上间接鼓励了少数民族学习俄语。

瞿先生生活在前一时期,受了苏联群众反对俄语同化政策的影响,提出反对用“国语”统一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的主张。他说,“国语的名称本来是不通的”,“指定统治民族的语言为国语,去同化异族”,“是压迫弱小民族”。(《鬼门关外的战争》)

苏联第一次拉丁化中国字代表大会的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案”)中说,“代表大会绝对反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国语统一运动,认为这是最反动的、违反列宁民族政策一切原则的运动。列宁指出,国语是所有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者为民族压迫而利用的一根鞭子。大会认为采用中国的一种方言作为全国的标准语,是不可以的。”(《参考书》)

不少语言学者认为,彼此不能听懂就是不同的语言而不是不同的方言。按照这个标准,汉语各大方言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语言。

瞿先生说:“现在中国已经有一种普通话,可以做一般的标准,暂时用来作公用的文字。”(《字母》)“所谓国语,我只承认是中国的普通话的意思。”(《鬼门关外的战争》)

“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朝“南北行商”中间早就流行。他们说:“我们不会打官话,只会说普通话。”这是彼此大致能够听懂的,但是没有严格标准的“蓝青官话”。一九五五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把“国语”改称“普通话”,这显然是受了瞿先生的影响。不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普通话变成了有严格定义的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

一九八二年新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成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实际就是“国语”。这跟瞿先生所主张的普通话,越来越不同了。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发展。在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趋势下,需要提倡在自愿原则下学习全国通用的共同语,实行方言和共同语,或者民族语和共同语,二者并用的双语言教育。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观

苏联的文字政策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拉丁(罗马)化时期,后期是斯拉夫(俄文)化时期。在前期(主要在一九二一—一九三二年),苏联各少数民族纷纷制订各自的拉丁化新文字,俄文也一度考虑改为拉丁字母。列宁热烈支持这个运动。他说,“拉丁化是东方的伟大革命。”这句话是列宁给苏联新字母中央委员会的信中说的,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给国际联盟的报告《苏联的文字拉丁化发展概述》中郑重地引了这句名言(中文译本见文改出版社《外国文字改革经验介绍》)。在后期(主要在一九三六—一九四○年),苏联各少数民族奉命悄悄地把拉丁化新文字改为斯拉夫字母。较晚出版的《列宁全集》中完全删去了列宁鼓励拉丁化的言论。

中国在五十年代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的要人们也曾经非正式地劝中国采用斯拉夫字母。中国经过一段时期摇摆于民族形式字母和拉丁字母之后,终于采用了拉丁字母。瞿先生主张全用拉丁字母、不造新字母,这是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共同原则。

瞿先生的“制造几种文字”的主张,成为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特点之一。苏联的“决议案”中说,“中国的方言至少分为五种”,“各地方方言,应有其自己独立的文字,以便这些地方用土著言语,自由地发展文化”。新文字运动者在三十年代拟订了多种方言新文字,可是群众喜欢学习的是“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

十九世纪的教会罗马字都用方言,推行了半个世纪以后,终于消歇了。学文化究竟从方言入手好呢,还是从共同语入手好呢?这在清末官话字母高潮中也发生过争论。可是,五十年代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候不再有争论了。两千年前的“书同文”政策,已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语同音”政策了。

有些拉丁化运动者认为,即使语言没有阶级性,文字是有阶级性的;即使文字也没有阶级性,文字改革是有阶级性的。

瞿先生说,“反对废除汉字,其实是绅士阶级的成见,他们靠着汉字可以独占知识,压迫平民群众”(《字母》)。苏联的“决议案”中说,“汉字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中国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我们要根本铲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代替它”(《参考书》)。听了这些话以后,再听鲁迅先生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就不会惊奇了。从十月革命以后的废除汉字主张,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歌颂汉字功德,中国的语文思潮经过了巨大的翻滚。事实是,恨它也好,爱它也好,根深蒂固的汉字不可能废除。现在的文改政策是推行拼音而不废汉字,以拼音帮助汉字,事实是“两条腿走路”,可是“两条腿走路”这句话是犯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