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8762100000015

第15章 记忆的碎片(3)

她是合肥人,说普通话带点合肥口音。人家说她的普通话是“半精半肥”,一半北京(精)、一半合肥(肥)。她一向觉得只要别人能听懂,说普通话何必太认真?可是,电脑非常认真,听不懂她的“半精半肥”,拼音差一点就无法变成正确的汉字。为了拼音正确,她常常要查字典。她说,活到八十六岁才明白认真学好普通话是有用处的。

八十六岁的老太学电脑!在亲戚朋友中传为笑谈!

按钮娃娃

一天,我们的重外孙,名叫小安迪,来到我家。他两岁零三个月。给他各种玩具,他都不稀罕,最喜欢到电脑上去乱打字。我们说:你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打字”!(古人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名句)。

他说他要打一封信给妈妈。

我的老伴说:“好,我来代你写信。”于是,八十六岁的外曾祖母,代替两岁三个月的重外孙,用电脑写了一封信,加上一个题目:“安安的一天”。同事方世增先生看了觉得有趣,说:我把这封信用“自动注音软件”给注上拼音,一行汉字、一行拼音,更加有意思。“自动注音软件”真灵,只要两分钟,一封信稿注上了拼音,分词连写!

安迪的阿公说:小安迪不到两岁就喜欢摁键、摁钮,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的Button?Baby(按钮娃娃)。Button?Baby?新鲜名词!时代真的变了,孩子从小就跟电脑结缘了。

十二岁的女孩看了一天就能打字

暑假来了。苏州的亲戚带了他的十二岁孙女儿,名叫蒋小倩,来北京度假。这个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孩,看到姑奶奶打电脑觉得稀奇。“这是什么?”“这是打字机。”“怎么跟我家的打字机不一样?”“你家的是机械打字机,这是电子打字机。”“噢!”小倩眼也不眨地看姑奶奶打字。

看了一天,第二天小倩对姑奶奶说:“让我来打,我要打一封信给我的奶奶。”姑奶奶说:“好,我看着你打。”小倩坐下就打。她打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奶奶:你知道我是用什么东西写这封信的吗?铅笔、钢笔、圆珠笔……?你猜不到吧!我是用电脑写的。”

客人来了,姑奶奶去陪客人,由小倩一个人自己摸索。说也奇怪,客人走后,姑奶奶回来一看,她已经打好半封信了。姑奶奶说:“你自己打下去,打完我再来给你改。”午饭后她又聚精会神地打下去,一封信打好了。姑奶奶给她作了一些小小的修改,竟然成了她的第一封电脑书信。

姑奶奶对她说:“你再在电脑上写一篇笔记,我给你出个题目,‘我用电脑打的第一封信’,把你怎样用一天时间就学会电脑的经验写出来。”小倩高兴极了。她写好了这篇笔记,说:“我带回去请我奶奶改。”

小倩离开我家回苏州的时候,姑奶奶问她:“这几天你来北京,什么最好玩?”她脱口而出:“电脑!”这个回答出人意料!姑奶奶问的是什么名胜古迹最好玩,她却回答“电脑”!

十三岁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议书

住在北京的小玲玲,我们的干外孙女,放假无事,来我家玩,跟小倩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她看见小倩在打字,一声不响地看着。小倩走后,小玲玲说:“我也要打字。”小玲玲比小倩大一岁,已经进了初一。

小玲玲一个人打字,干外婆忙着自己的事,没有去帮助她。遇到一个“额”字,打不出来。这怎么办?小玲玲只好走出房间来问干外公。干外公说:“ɑ、o、e开头的音节,要先打一个‘o’,再打韵母。”小玲玲立刻打出了“额”字。

小玲玲把她的文章打好了。干外婆看了大笑!干外公不知道她们笑的是什么,走去一看,原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新潮老头:我的干外公”!干外公说:“小玲玲胆子真大,敢于太岁头上动土!”小玲玲说:“我还要跟同学们一起写一个倡议书,提倡中小学生用电脑打字,输入拼音,自动变成汉字。”她的倡议书还没有拿来,不知道讲些什么。

八十六岁的老太能使用这种电脑;十二岁、十三岁的孩子,看了一天也能使用这电脑。“傻瓜电脑”不傻。

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今日花开又一年》,周有光、张允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二0一一年九月第一版)

有书无斋记

《开卷》主编董宁文先生要我写一篇小文章,参加纪念《开卷》三周年的“我的书斋”专栏。我勉强算个书生,可是没有书斋,只能写一篇《有书无斋记》充数。

一九五六年我从上海调来北京,住沙滩原北京大学内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造的一所小洋房里,占其中两间半房间,一间我母亲和姐姐住,一间我和老伴带小孙女住,半间做我的书房、客室、吃饭间,书橱留一半放菜碗。半间室内还放一张小双人床,给儿子和儿媳妇星期六回来住。

国外朋友听说我住在名胜古迹中,来信问我德国专家是哪位名人。小洋房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已经破烂不堪。我在《新陋室铭》中写实:“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单位建造“新简易楼”,这是北京建造住宅的开始。我分得两大两小四居室。我和老伴住一大间(十五平方米);已经大学毕业的孙女住一大间(十四平方米);保姆住一小间(八平方米),附带放厨房用品;还有一小间(九平方米)做我的书房兼客室。我的书桌很小,只有九十厘米长,五十五厘米宽,一半放稿纸,一半放电子打字机。拿开电子打字机,可以写字。

我的书桌既小又破。一次,我玩扑克牌,忽然一张不见了,找了半天,原来从桌面裂缝漏到下面抽屉里去了。我请木匠来整修桌面,同时把一个邮票大的破洞也补好了,焕然一新。一位副部长来访,他奇怪我的书桌为什么这样小。我说,大了就无法放小沙发和大书橱。书桌虽然小,足够我写文章了。

上海老同事来北京,告诉我“反右”运动中自杀和劳改二十年的多位老同事的凄惨故事。大家羡慕我“命大”,躲开了“反右”运动,“在劫不在数”,有自由做研究工作。他们说:宁可无斋而有自由,不要有斋而无自由。我说,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人事多变。孙女儿出国了。我的老伴去世了。我家的空间忽然扩大了。可是,我的心境空荡荡地无处安置了。

二○○三年三月九日时年九十八岁

在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

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

示》五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本文是周有光先生二00六年三月二十二日上午,在教育部八层大会议室“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五十周年活动”上所做的讲话)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庆祝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五十周年。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到现在已五十年了。这五十年,是我国“语文生活现代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汉字的规范化和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二000年公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总结过去,开展未来,使我国语文生活迈向信息化时代。

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传承字,在我国大陆已经通行,小学教师说,简化字好教,小学生容易认,容易写。在电脑屏幕上简化字阅读清晰,联合国的中文文件准备一律用大陆的规范简化汉字。许多种古代书籍已经翻译成白话文,改印规范汉字。简化不妨碍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经常写简体字,书画艺术分实用书法和纯观赏书法,实用书法例如招牌要求大众能看懂,宜于用规范汉字。银行记录的电脑化,发生姓名生僻字不便输入电脑和转账,今后姓名用字应当以通用汉字为限。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过去多数人民都是文盲,今天大多数人民正在接受基础教育,这是我国文化历史的巨大变化。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和中国的国家共同语,推广国家共同语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长期以来,推广工作迟迟不前。现在,传声技术突飞猛进,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等,帮助推普工作快速发展。全国学校越来越多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公众活动越来越多以普通话为共同媒介。人大、政协以普通话作为会议语言,给全国树立榜样。许多大城市人口猛增,五方杂处,正在发生“大都会话”的演变,大都会需要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时代即将过去,“书同文、语同音”的时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以一个现代文明的大国屹立于世界。谢谢。

(二00六年三月)

窗外的大树风光

我在八十五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

小书室只有九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曲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我有书而无斋,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

我的座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小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战士”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胶布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候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

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

窗外有一棵泡桐树,二十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荫蔽对面楼房十几间宽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花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我室内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

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鸟儿出巢,集结远飞,分头四向觅食。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据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

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还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鸟名,转了两三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还带着响铃。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加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花秋实、阴晴风信,从此消失!

二00九年三月十一日时年一○四岁

(《拾贝集》,周有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二0一一年三月第一版)

失落了的欢欣

我九十九岁一次生病卧床,忽然想起六十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写的一首白话诗,《失落了的欢欣》。那时候,生活困顿万状,可是战争已到尽头,胜利的曙光在望。我写这首诗,表达当时无可奈何的怀旧心情。胜利在望,但是看不到幸福的边缘。抄录如下:

当我游乐在吴淞江滨,

——那时我正青春

跳跃的海波戏弄着

飞舞的鸥群。

低徊的白云拥抱住

娇艳的夕曛。

青草抚摸我的脚,

海风狂吻我的头。

我高唱——

“生命是欢欣,欢欣是生命”。

海风卷起歌声,

一片片吹落在海滨。

今天,我踯躅在重庆的街心,

——八年了,我追踪着战争——

崎岖的山坡颠簸着

倔强的车轮。

昏沉的烟雾笼罩住

失神的早晨。

泥浆拖住我的脚,

雨丝乱打我的头。

哪里去了——

“生命的欢欣,欢欣的生命”。

唉!我叹息一声,

轻轻地不愿叫人听闻。

我要回到吴淞江滨,

去寻那失落了的欢欣,

那失落了的欢欣。

可是我怕——

海波已经枯冷,

海鸥已经飘零,

白云暗淡,

夕阳黄昏。

啊!明年——

春风苏醒,

青草再生。

能否寻——

当年的脚印,

难忘的温情。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在望,重庆

(《今日花开又一年》,周有光、张允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二0一一年九月第一版)

地球缩小了,胸襟要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