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诗意福安
8761100000011

第11章 拜访古代先贤(4)

张景祁原名左钺,字孝威、蘩甫,号韵梅、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武英殿协修。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光绪三年(1877)任福安县令,光绪五年(1879)离任。光绪八年(1882)又回任福安县令,随后调补台湾淡水县知县,晚岁宦游台湾基隆等地。

张景祁盛赞福安:“山川神秀、代生伟人。微特补阙(薛令之)之贞廉,监押(郑虎臣)之忠勇,参军(谢翱)之节烈,信斋(杨复)墨庄(张泳)之理学,足与日月争光!”他在任福安县令期间,“修整文庙,建明伦堂,重修城垣,作有人才,士林颂之”。因他曾任史官之职,习知志书体例,福安的开明乡绅希望由他主持修篡《福安县志》,张景祁欣然允诺。在知县任上,他“间尝搜旧志、披故牍”,“拾遗订坠,汇为全书”。到光绪八年他调任台湾淡水知县前,《福安县志》经张景祁“分编集篡,草创甫定”,后于光绪十年(1884)刊印成书,张景祁亲为撰序,对福安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张景祁的词学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研摩声律,在晚清很有名气。尤其是反映中法战争、台湾“故实”的词,词风遽然一变,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他为词这种旧体式增添了新的光辉,被诗词界誉为清词中的瑰宝。他离开福安后渡海至台湾淡水任知县,正值法国侵略者妄图侵台之时。《台湾通志》载:“当是时,法舰辄游弋沿海,以窥台湾。”张景祁也记述说,“基隆为全台锁钥。春初(按指光绪十年),海警猝至,上游拨重兵堵守,突有法兰兵轮一艘,入口游弋……意存窥伺。越三日始扬帆去……”法舰不独擅入港口,而且遣人上岸,“登山瞭望,似绘地图”。敌人迫在眉睫,基隆、台北的百姓已感受到战争一触即发的气氛。张景祁面对的是“台湾军务驰废已久……兵丁多半烟病,将贪兵猾……(《台湾通志.刘铭传传》)”这种状况,十分痛恨守港文武官员只知享乐,置台湾安危于不顾的可耻行径。他对台湾时局的这种远见和担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望海潮》、《秋霁.基隆秋感》等词作里。光绪十年(1884)十月,基隆被法军占领,法军在基隆港口一带海域擅设海禁,“凡三百三十九海里,禁止出入,分驻兵船巡楫”,张景祁自新竹港内渡,遇法军巡舰,险遭捕获。他在《酹江月》一词中痛抒悲愤之情:“琼岛生尘,珠崖割土,此恨何时雪?龙愁鼍愤,液潮犹助呜咽。”这种珍视祖国统一,唯恐失去宝岛的爱国主义深情与辛弃疾相比也不逊色。

张景祁除主修《福安县志》外,著有《研雅堂诗文集》、《新蘅词》。他在台湾、在福安活动的史迹,应该进一步挖掘整理,他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秋霁.基隆秋感

[清]张景祁

盘岛浮螺,痛万里胡尘,海上吹落。

锁甲烟销,大旗云掩,燕巢自惊危幕。

乍闻唳鹤,健儿罢唱《从军乐》。

念卫霍,谁是汉家图画壮麟阁?

遥望故垒,毳帐凌霜,月华当天,空想横槊。

卷西风、寒鸦陈黑,青林凋尽怎栖托?

归计未成情味恶。

最断魂处,惟见莽莽神州,暮山衔照,数声哀角。

大夫第主人李枝青

郭文

昔年前往阳头探亲访友时,路过栖云路,见有一座清代粉墙包栋民居大门额书“大夫第”三字,当时匆匆而过,未问情由。近年,在诗社频繁的唱和中与李葆锜先生接触较多,承其介绍,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方知这大夫第的来历,颇为不凡。

这座宅第里不是个把人获得大夫的封号,而是先后有祖孙三代五人受到封赠。而这五位大夫的封赠,实际上是由两人的申请而获得的,一位是李枝青,他是举人,曾任过知县和同知,已封为文林郎,奉政大夫。在他当知县时,申请封赠过一次,后来升为同知,又申请封赠了一次,受封赠的有祖父(龙文)、父(焯培)、叔(风文)、兄(枝春)。另外一位是李枝青之子应奎,他是进士,任过知县、主事,已封为员外郎。他当官时,再一次申请了封赠,受封赠的有祖父(焯培)、父(枝青)。其封赠时间,前者当在清道咸年间,后者为光绪年间。它是封建社会“荣宗耀祖”的具体事例。

这座因父子均任过知县以上的官,从而使三代五人受到大夫封赠的情况,是闽东少见的。而这大夫第当年的主人李枝青,更是闽东近代史上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史学家和收藏家。

李枝青,榜名枝馨,字兰九,号芗园,阳头人。历任浙江余杭、新昌、龙泉、常山、仙居、孝丰,补授长兴,嘉兴、西安,调补仁和,升授绍兴府南塘通判,署西塘、乍浦同知。著有:《西云诗钞》4卷,《西云文钞》2卷,《海防臆说》1卷,一集《仓颉字考》、《说文引经考》、《说文疑》、《乳石谱》、《西云笔记》等多卷。其文《张江陵论》、《澶渊辨》、《靡笄山辨》、《原姓》、《<沧海珠编>序》、《跋<国山碑>》共6篇,及诗《游龙井》、《文文山琴歌》、《读阮芸台相国<浙江考>》、《伏龙行》、《环溪即景》、《环溪漫兴》、《百辟岩》共7首为县志选录。

李枝青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咸丰八年(1858)。父焯培系贡生,有四子,枝青最小,故其所交往的亲友,均称他为“四兄”。李枝青11岁时,父亲就去世,生活靠其母纺织丝巾,每天清早,由李枝青拿到阳头溪边,卖给过往船户,换来食物度生。其叔凤文亦常加照顾。枝青虽孤而贫,而嗜学不辍。其兄枝春,系佾生(秀才),李枝青便以兄为师,十载寒窗,终于有成,得中秀才。至道光二年(1822),24岁的李枝青便考中了举人。由于其叔和兄对李枝青的培育有功,因而李枝青当官以后,为报亲恩,将其叔、兄连同父、祖一起呈请朝廷追赠为大夫。

李枝青虽然中举了,但在往后的会试中,却不顺利,只好滞留京城,设馆授徒,以省往返盘川,便于下科再试。结果“六试不第”,13年的光阴一晃就过去了。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清朝廷为挑选应试三次以上而未中的举人,给予授职(称为大挑),枝青入选一等,被分配到浙江担任知县。这时枝青已37岁,从此他开始走上漫长而坎坷的仕宦之途,直至60岁去世。总计他为官时间,减去丁母忧3年,实为21年。在此期间内,李枝青被连续调换了12处地方任职,平均每个地方仅有年余,似蜻蜓点水,席不暇暖,换上别人即使有天大本事,也很难施展其才华,有所作为的。但枝青仍然勤于吏治,不废读书。这期间,枝青还于道光十九年(1839)和咸丰二年(1852),两为浙江乡试同考官。

这期间,李枝青也曾两次被升任同知,头一次是升任西塘同知,管理塘堤工程,因上司不采纳他多次请求拨款抢修塘堤建议,反而把他改调乍浦同知。结果是年潮洪夹攻,塘堤被毁,沿海一带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事后,虽然上司吴文镕巡抚,肯承担责任自劾,而李枝青也无辜受累,丢了同知。第二次是在嘉兴知县任内,为防县内有人趁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南京,上海响应之时,乘机作乱。李枝青建言调兵防要害、防内变的策略,得到上司采纳施行,嘉兴得以平安无事。后来评功,又被升为同知。这时李枝青像走跳棋似的早已离开嘉兴,跳到孝丰,又跳到西安代理知县了。当时人以为西安是个肥缺,曾向李枝青索贿,遭到拒绝,就把李枝青在嘉兴任内催解钱粮不力(拙催科)进行弹劾,李枝青又一次丢官。经过申诉到巡抚晏端书处,才得以奏复原官。不久,太平军侵犯浙江衢、处等府,清军聚集岩州,命李枝青筹理粮饷局,终以积劳而卒于任所。李枝青的同年又同官浙江的盐运使杨裕深在为李枝青撰的《墓志铭》中,说“吏治积坏,不张而驰,如君之才,退尺进咫”,“……然而县令贤,上官不能用,用矣又不使久于其官。”替李枝青不平之气,溢于字里行间。李枝青为官时,正值鸦片战争,洪杨起义,天下大乱之秋,他虽认识到,县令位低,而责任特重,县令不得人,地方会受害,推而广之,全国就会大乱。因而他身体力行地抱定宗旨,到一个地方为官,要像晋朝的潘岳,任河阳县令时,使全县遍值桃李一样为民造福。然而,由于当时的清朝已经腐败无能,内患外侮交作,满目疮痍,李枝青只能“有恨同潘岳”,无法施展其才能而抱恨终生了。

逝者如斯,然历经世纪风雨洗礼,一些尚存的古文物与史料,仍向后人诉说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散发着古老的人文精神,让人品味之余,忆念悠悠。据说,民族英雄林则徐对李枝青十分礼重。由于林则徐的夫人郑氏是闽侯著名进士郑大模之长女,而李枝青的夫人郑景章则是郑大模之子布政司郑德裕之次女,换句话说,李枝青夫妇应称林则徐为姑丈。他们是较亲密的姻亲关系。李枝青屡试不第,滞留京城设馆授徒时,经林则徐推荐,有许多子弟,竞相到李枝青馆里就读。林则徐曾为大夫第的花厅亲笔题赠“读骚山房”横匾一方,“慧业文人主持风雅,清时仙吏管领湖山”联板一副,字体楷中带行,遒劲潇洒,现仍保存完好。除此之外,尚有当时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赠的“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现存上联),尚书汤金镖题赠的“积善有余庆,守道无异营”,闽浙总督刘韵珂题赠的“心澈冰壶神凝秋水,堂开绿野室接青云”以及书法家赵之谦的隶书,画家吴咨的篆书等联板,惜历经沧桑,均已无存。然而,据其后裔回忆,他们的题联上款,均称枝青为“芗园四兄”,足见李枝青在当年的文坛上是受到诸多名流的推重的。

李枝青的文章,多为考古之作。其诗多首,是他亲身经历写成的纪事诗,诗中无情地揭露了清朝后期吏治积坏、腐败贪渎、人民受害的情况,很有杜甫遗风。它在当时是触犯忌讳之作,以清人而写的清志,其不见录,也在情理之中。

李枝青的书法,现今可以看到的,有为嘉兴王福田作的《竹里秦汉瓦当文存序文》(小楷)、阳头过溪桃山自拟自书的墓联、“有恨同潘岳,何心效赵岐”、“同穴预谋埋骨地,孤栖难补有情天”(中楷)。其字似出于颜,端庄劲秀。《福安书画集》收有枝青行草书条幅一帧,写得淋漓酣畅,颇见功力。

李枝青在诗文、金石考古、书法、收藏及教育、取士等诸多方面,都曾有过贡献。他的简传除县志外还被收入《中国史学家辞典》。他不愧为闽东近代史上的一位优秀的文化人。其生平事迹,应让更多的后人所知并颂扬,永铭韩阳古文化史册。

百辟岩

[清]李枝青

百辟岩高插海青,益王南幸记曾经。

夏家一旅图恢复,汉代千官剩典型。

舟里有人谈格致,寰中无地寄朝廷。

衣冠宫殿伤心处,龙去空江雁满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