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8752100000001

第1章 古老的建筑(1)

巴库墙城及城内的希尔梵国王宫殿和少女塔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据记载曾为巴库汗国首都。城内的众多名胜古迹,如11世纪建造的瑟纳克一卡尔清真寺塔,12世纪的克孜一卡拉瑟塔楼,13世纪的巴伊洛夫石堡,15世纪的希尔凡王宫及17世纪的汗王宫殿至今保存完好。

少女塔的建筑没计十分巧妙,圆形部分朝北,寒冬的北风绕塔而去,塔的突出翼朝南,每到夏季,将凉爽的南风导向城内,因而塔后的巴库少女塔坐落在巴库老城中心,比邻里海海滨,是12世纪所建的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全塔高27米,为8层圆柱状,每层可容纳50余人,内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清凉甘美。塔上每层窗口都有防御设施,可倾泻滚烫的熔铅,或投下燃烧的石油火把,抵抗外敌的进攻。

少女塔还经受了1304年大地震,许多居民住宅都被夷为平地,它却安然无恙。塔名字的来源众说不一。一说从前有一对恋人,女富男贫,姑娘的父亲不同意这桩婚事,把姑娘关进塔里。姑娘为了表示对爱情忠贞不渝,含恨跳入塔下波涛汹涌的里海,小伙子也以身殉情;另一说法是,在战争中此塔保护了无数少女,使她们免遭外敌蹂躏,因此而得到这个美丽的名字。

孙德尔本斯

孙德尔本斯是一片由许多小岛组成的沿海林地,覆盖着孟加拉百分之六的国土,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占孟加拉现有森林面积的半数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沼泽连续分布区。孙德尔本斯的字面意义是“美丽的森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种叫做“孙德尔本斯”的优美树种,这种树在孙德尔本斯被广泛种植。

由于濒临着孟加拉湾,所以这里降水丰富,气候常年温暖湿润,一年之中最低气温也有20℃。广阔的森林和发达的水系为门类众多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植物共有334种,其中最著名的是27种红树属植物。它们是生长在泥泞的潮间带的常绿植物,适应能力非常惊人,气根可以确保生长在湿漉漉的淤泥中的树木得到充分的氧气,因此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红树属植物的种子是尖的,它们从树枝上落下来以后能够垂直扎根于淤泥。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不被该地区丰富的降水冲走,而且也能确保种子萌生幼苗时透过大量的根系茁壮成长,以此获得最大的保护。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稳固海岸带土地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德尔本斯红树林也是动物们的天然栖息地。这里不仅是孟加拉虎的故乡,恒河江豚、湾鳄、印度大蟒等濒危物种也悠然地生活于此。在这里人们还可以看到锄嘴鹫、秃鹫、西伯利亚大嘴鹬、翠鸟等260多种鸟。梅花鹿、野猪、恒河猴更是在林间自由自在,随处可见。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孙德尔本斯在近些年来也遭到了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因为人类不断的发展而被破坏。现在,孟加拉国政府已经将这片地区划为森林保护区,禁止各种类型的开发,其中包括三个野生动物禁猎区。

迄今为止,这片广阔的原始森林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培育,她的丰饶和美丽完全缘自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对其加以保护而已。为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态环境,为了使地球上已经越来越少的物种可以继续保存,为了数千只候鸟在夕阳中飞过大片森林的美景能够再现,人类在祈祷。

吴哥古迹

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的吴哥古迹在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分散有各种建筑遗迹600多处,主要包括吴哥窟、吴哥城和附近一些庙宇。这是一组巨大的石建筑群,主要由大量宏伟的石塔、石屋和许多精美玲珑的石刻浮雕组成。全部结构几乎都用很大的石块堆砌而成。

吴哥古迹的那些建筑里,有一些特别巨大的石头,通常每一块石头1吨重,有的重达八九吨。吴哥古迹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每一个浮雕都显得想像力格外丰富、惊人,简直到了让人难以相信的地步。

吴哥的古建筑于公元802年开始兴建。那时候,柬埔寨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王奢耶跋摩二世统一了高棉,定都吴哥,开始修建庞大的寺庙群。这个工程一直持续了400年,直到1201年奢耶跋摩七世时完工。1431年,吴哥被暹罗军侵袭后,遭到严重破坏,吴哥王朝把首都搬到了金边。从那以后,吴哥都城杂草丛生,吴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就被淹没在热带丛林里。直到1861年,法国人毛霍德在热带丛林中考察,才发现了这一古迹。吴哥遗址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吴哥王朝的城市建筑风貌和艺术水平。

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要建筑,它是束埔寨的三大圣庙之一,也是创建者奢耶跋摩二世的陵墓。

吴哥窟即吴哥寺,又称小吴哥。如果按照婆罗门教的习俗坐西朝东的话,吴哥窟就会背对五城大道,面临暹粒河那滚滚不息的河水。这样,就没有举行各种盛大典礼的开阔广场。于是,出于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目的,吴哥窟就成了吴哥古迹建筑群中惟一一座坐东朝西的建筑。

建于12世纪至13世纪的吴哥窟几乎全部用砂岩石重叠砌成,地域宽广,周围长约5公里,四周由宽190米的壕沟环绕,壕沟最宽200米,总面积大约为60平方公里。吴哥窟的全貌,像一座方形石城,城池内还有一座方形石城,层层回廊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寺内有三层台基,第二层台基四角各有一尖塔,第三层台基中央矗立一尖塔,高达42米。五塔排列和谐,结构紧凑,状若芙蓉,气象甚是宏伟。吴哥窟的另一个特征是龙的浮雕回廊。驿塔的三层台基,每层都有回廊环绕。最低一层的回廊壁大约高2米。吴哥窟的伟大宝藏之一便是长达800米的浮雕回廊,题材大都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也有一部分是反映当时高棉人战争场面的情景,以及表现人民生活的生动场面。雕刻技法的娴熟、构思的精巧、含义的深远,令人赞叹不已。

吴哥窟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建在寺庙中心三层台基上的圣塔。整个寺庙建筑的布局,以宽广的庭院与紧凑的建筑物相结合,更加衬托出中心圣塔的高大、宏伟气势。现在,柬埔寨政府和人民将吴哥窟圣塔视为国家与民族的魂宝,并且将圣塔的图案置于国旗的中心,作为国家的象征。

吴哥城亦称吴哥通王城或大吴哥,距吴哥窟约4公里,是真腊王国的遗址。王城为正方形,每条边约3000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所有城墙全部用赤色石块砌成,它们高达7米,厚3.8米。全城有5座城门,其中4座开在每一边城墙的正中,高20米,顶上都有一尊四面湿婆神像,显出神秘安详的微笑,另一座是直接通往王宫的“胜利门”。城墙四周环绕着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每座城门外都有一座15米宽的大桥,桥的两侧各有27尊2米高的石雕神像。54个石神手上各抓一条石蛇,首尾相连,成为栏杆。

吴哥城中心的巴云寺,又称“大金塔”,是佛教庙宇,始建于公元9世纪,后于公元11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建在高出地面3.5米的两层台基上,中央有16座宝塔,代表当时王国的16个省,以示王威于全国。塔身布满雕刻。中心三座涂金的两层台基的四周排列着48座犹如群山起伏的石塔,塔顶四边各有一个神的微笑面孔。两层台基外围皆有方行回廊,刻着大量浮雕,内层回廊浮雕的题材主要是神话故事,取材于印度教的传说和佛主释迦牟尼的生活;外层回廊的浮雕则充满了清新的生活气,息,有反映高棉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图景,还有人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写照,如牛车、镰刀、小船和鱼网,或耕作、捕鱼、狩猎、建屋以及婚宴、集市、斗鸡、杂耍等图景,十分逼真和动人,晨光曦微中,烟雾迷梦,神像浮雕若隐若现,这显示出浮雕艺术的娴熟。

这个由宝塔组成的建筑群既是一座庙宇,也是一件巨大而完整的雕刻品。巴云寺是在吴哥帝国一个历史转折关头建造的,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被浓缩在这座古刹饰满全寺的雕刻艺术中,因而巴云寺的缔造者苏利耶跋摩将永远被人们缅怀。

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距巴云寺约20公里,它坐西向东,内外有3层红砂石砌成的围墙。第一道围墙长约40米,宽约95米,给人一种十分宽广和颇具气势的感觉。进入东门有一条石砌的大道直向西,两旁地上躺着横七竖八的石块。通道尽头是第二道围墙,正东有3个石拱门,中门两侧各有一根竹节状的石柱和一根镂花石柱,上面是一个山形门楣,刻有许多武士,描述一个有关战争的故事。远看女王宫,整个建筑富有强烈的层次和立体感,寺内树木茂盛,围墙错落有致,祠塔精美别致,近看女王官,可见人物雕像较小,手法极为精湛。可见,女王宫不愧为“吴哥古迹明珠”。

吴哥古迹不仅显示了古代高棉国王的财富和权势,而且反映出其国民精湛的技术和艺术才能,可惜的是,吴哥古迹、历尽沧桑,濒于灭绝,已部分倒塌,而今已经领略不到当年的风采了。

帕福斯古迹

塞浦路斯是东地中海的一个岛国,位于土耳其以南,叙利亚以西,扼亚、非、欧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为地中海第三大岛。塞浦路斯是一个美丽的岛国,海岸线长537公里,面积为9251平方公里。“塞浦路斯”在希腊语中意为“产铜之岛”,别名“爱神之岛”,传说爱神维纳斯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海滨。

公元前16世纪前后,希腊人移居塞岛。公元前709~前525年,先后被亚述、埃及和波斯人征服。公元前58年起被罗马统治达400年之久。公元395年归属拜占庭帝国。1571年由奥斯曼帝国统治。现今在帕福斯还保存有丰富的希腊、罗马时期的古迹。

帕福斯分老城和新城,老城在今皮尔戈斯。公元前1200年左右,金尼拉斯国王统治塞岛时期,建立了女神阿芙罗狄蒂神庙,是当时塞浦路斯人膜拜爱神的主要场所。神庙极其宏伟,中间是高大雄伟的主殿,两旁是气势恢宏的侧廊,约有100多个房间。

新帕福斯又名下帕福斯,位于克提马以南2公里的海滨。托勒密王朝(公元前284~前58年)和罗马帝国(公元前58~公元395年)统治塞岛时期,曾以新帕福斯作为首府。当时新帕福斯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老帕福斯。归属罗马后,修建了更大的阿芙罗狄蒂神庙,但由于全塞浦路斯的基督教化,老城神庙的作用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了,于是神庙逐渐荒废,现在只剩下一片遗迹了。

在新帕福斯城外,有一座地下墓窟群,人们称之为“国王之墓”。墓地凿岩壁而成,整个结构呈现以中庭为中心的放射状。每一条通道里排列着墓室及壁龛。墓窟里面还装饰有大型的壁画。据考古专家推断,这座墓窟群应该是属于基督教徒的墓窟群。

在一座小山后面,人们还发现了一座远古罗马时期的剧场,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这座宏伟的露天剧场能够容纳1250名观众同时观看演出。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石窟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为敬奉佛祖、研读经书、修身养性,找到了这个丘陵起伏、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一时间,这里僧侣云集、香火不断。

开凿工作持续了将近1000年,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这里便逐渐荒废,湮没在了泥土流沙之中,直到1819年,被进山狩猎的英国军官无意中发现,从此阿旃陀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8年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在文达雅山麓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间,的29座洞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石窟作了生动的描述,这是关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

阿旃陀石窟共有29座洞窟,其中4座为佛殿,内有藏放舍利的佛塔,25座为僧房,陈设比较简单,只有石床、石枕和佛龛,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精美绝伦的雕刻和壁画,因建成的时间不一,各具特色。佛像和廊柱都由整块岩石雕成,列柱、藻井布满浮雕。有佛陀向弟子布道的群像,也有形象可爱的小矮人,随时可见手执花环的神女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由各种花卉组成的图案等,雕刻精致,色彩斑斓,形态多样。其中,7世纪所建的第一号石窟内,有一尊高约3米的释迦牟尼像,从正面看,似在沉思;从左面看,似在微笑;从右面看,又似在凝视,是大乘佛教建筑中最光辉的典范。

阿旃陀石窟中绘制精美的壁画上下纵跨千年,堪称印度壁画之冠,是举世瞩目的画廊瑰宝。由于年代久远,价值最高、名声最大的满壁彩绘大多剥落或损坏,仅有部分保存下来。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性的,题材直接取自佛经,内容描绘了佛陀成佛前修行的故事,表现了佛陀的降生、出家、成佛、降魔、说法和涅槃,也有宣扬宗教哲理的美好神话,还有描写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的,内容十分丰富,构图复杂而又和谐紧凑,笔调活泼,人物体态匀称,表情生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